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820)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万康林耿震侯学霞郝琴蒋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螺旋体
  • 5篇莱姆
  • 5篇莱姆病
  • 5篇莱姆病螺旋体
  • 3篇免疫
  • 3篇克隆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免疫印迹
  • 2篇蛋白免疫印迹...
  • 2篇印迹
  • 2篇印迹法
  • 2篇免疫印迹
  • 2篇免疫印迹法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克隆
  • 2篇基因克隆和表...
  • 2篇鞭毛
  • 2篇鞭毛蛋白
  • 2篇伯氏疏螺旋体
  • 1篇单链

机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河北中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6篇万康林
  • 4篇侯学霞
  • 4篇耿震
  • 2篇乔春霞
  • 2篇吕冰
  • 2篇吕明
  • 2篇郝琴
  • 2篇蒋毅
  • 2篇林周
  • 2篇冯健男
  • 2篇李新颖
  • 2篇周婷婷
  • 2篇沈倍奋
  • 1篇罗龙龙
  • 1篇杨勇
  • 1篇常宏
  • 1篇杨静
  • 1篇陈建
  • 1篇胡桂兰
  • 1篇顾黎莉

传媒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莱姆病伽氏疏螺旋体蛋白免疫印迹法诊断标准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研究中国莱姆病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阳性诊断标准。方法采用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参照菌株PD91作抗原,建立WB检测方法。采用Gel-Pro凝胶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各组蛋白条带的频数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WB检测莱姆病阳性诊断标准确定采用ROC曲线。结果共检测127例莱姆病病例和504例对照的血清标本,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我国莱姆病伽氏疏螺旋体检测中WB阳性诊断标准为:对于IgGP83/100、P58、P39、P30、OspC、P17、P66、OspA中至少有一条蛋白条带显色即可诊断为阳性,此标准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99.4%;对于IgMP83/100、P58、OspA、P30、OspC、P17、P41中至少有一条蛋白条带显色则可诊断为阳性,此标准敏感度为50.4%,特异度为93.1%。结论建立了中国莱姆病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WB阳性诊断标准,用于莱姆病的WB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蒋毅万康林耿震侯学霞
关键词:莱姆病蛋白免疫印迹法莱姆病螺旋体FISHER
抗体可变区稳定性评价及其初步应用
2014年
目的通过研究抗体轻、重链间的结合能与其构象特征、理化性质间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合理评价抗体分子的热稳定性,为抗体分子的设计、合理改造及亲和力成熟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相关方法对已有晶体结构的抗体结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距离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对抗体可变区的构象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分子间氢键形成理论、反应自由能理论,从热力学、动力学对抗体分子轻、重链可变区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及能量特征进行探讨;借助统计学原理、非线性拟合、回归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抗体轻、重链作用能与其构象特征、理化性质建立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分子模拟与统计学分析,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结合能与其轻、重链间的氢键形成数目、范德华作用均存在线性相关性;与抗体理化性质存在基于多项式的非线性相关性。基于关键位置氨基酸的使用频率以及建立的分析模型,针对无法获得稳定工程细胞株的抗蓖麻毒素人源化功能抗体进行合理的评价及优化,借助理论指导,获得抗蓖麻毒素人源化抗体稳定的工程细胞株。结论抗体可变区的自身结构(构象、理化性质)对其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抗体结构优化来提高抗体的稳定性。
陈宇杨静李新颖周婷婷林周罗龙龙乔春霞吕明黎燕沈倍奋冯健男
关键词:稳定性空间结构
伯氏疏螺旋体PD_(91)外膜蛋白C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构建伯氏疏螺旋体PD91 菌株外膜蛋白C(OspC)的表达载体 ,克隆表达OspC ,用于莱姆病的预防、诊断和致病机理上的研究。方法 用PCR扩增PD91 ospC基因 ,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 -11D ,构建重组质粒。采用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的正确性。结果 ospC基因被正确克隆到表达载体PET -11D中。序列测定结果证实与已报道的ospC基因序列同源性介于 62 %~ 86%之间。结论 我国PD91 菌株的ospC编码基因与已报道菌株的ospC菌株在同源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PET -11D -ospC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为我国莱姆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建曾莉萍万康林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克隆同源性
基于TNF功能表位设计新型人源单链抗体
2014年
目的:开发基于 TNF 功能表位的新型人源单链抗体。方法利用自主研制的鼠抗 TNF-α中和单抗 Z12能特异性识别 TNF-α的141-146位功能表位特性,通过理论模拟构建 TNF/抗体 Z12相互作用的复合物模型设计获得功能性拮抗肽(PT2、PT3、PT4、PT7)以及单域抗体 PTVH5(以人抗体可变区重链框架 VH5为支架合理展示 PT2、PT3、PT4),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以及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方法,进一步合理选择人抗体可变区轻链框架(Vκ1)作为展示支架,通过构象判别、作用能比较以及识别区域确认并选择合适的连接肽设计新型单链分子 ScFv_AB1。结果理论分析发现,ScFv_AB1稳定性较好,识别 TNF-α的141-146功能位点(即 Z12识别的位点)。生物学实验证明, ScFv_AB1能与 TNF-α结合、抑制 TNF-α与TNFR 的结合、抑制 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初步验证了“借助计算机模建,基于人抗体可变区的框架结构和拮抗肽设计单链抗体分子”的策略是可行的,从而为人源小分子抗体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常宏吕明乔春霞李新颖耿晶周婷婷林周沈倍奋冯健男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单链抗体同源模建拮抗肽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PD91鞭毛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种参照菌株PD91的鞭毛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与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PD91的鞭毛蛋白编码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插入质粒pET-11d中,构成重组质粒pET11d-fla,转化致大肠埃希菌BL21,提取质粒进行酶切、DNA测序和氨基酸序列分析鉴定,诱导表达,筛选高效表达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B)方法,鉴定重组蛋白及其抗原性。结果成功地获得了鞭毛蛋白的编码基因片段和基因重组,重组蛋白在宿主菌BL21中高效表达。WB结果显示重组鞭毛蛋白与PD91的鞭毛蛋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经测序显示该鞭毛蛋白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011bp,与北美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B31的DNA碱基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同源性分别为94.70%、95.85%。结论 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种的鞭毛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并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吕冰万康林侯学霞郝琴耿震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中央区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garinii基因种参照菌株PD91的鞭毛蛋白中央区的编码基因进行克隆表达 ,对重组鞭毛蛋白作为莱姆病血清学诊断抗原进行初步的研究 ,并进行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 设计引物 ,用PCR技术获得PD91的鞭毛蛋白中央区的编码基因片段 ,经酶切、连接 ,插入质粒pET 30a中 ,构成重组质粒pET30a mfla,转化到大肠杆菌BL2 1,提取质粒进行酶切、DNA测序和氨基酸序列分析鉴定 ,诱导表达 ,筛选高效表达株 ,应用SDS PAGE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蛋白及其抗原性。结果 成功地获得了鞭毛蛋白中央区的编码基因片段和基因重组 ,重组蛋白在宿主菌BL2 1中高效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鞭毛蛋白的中央区与PD91的鞭毛蛋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经测序显示该中央区基因片段为鞭毛蛋白基因的 4 0 9~ 786bp ,与北美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B31的DNA碱基序列比较分析 ,同源性 92 %。结论 成功地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garinii基因种的鞭毛蛋白中央区进行了克隆表达 ,并证实具有抗原性 ,为我国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研究提供资料。
吕冰万康林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克隆病原体
827例拟诊莱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地区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6年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 2种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27例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进行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查。结果有135例患者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呈阳性反应,阳性率16.32%。其中神经系统疾病344例,阳性8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阳性3例;皮肤病变193例,阳性30例;发热病人102例,阳性6例;关节痛病人105例,阳性5例;精神障碍病人44例,阳性3例。135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92%。我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莱姆病病例发生,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最多,其次是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等省。结论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人,提高诊疗效率。
耿震侯学霞郝琴胡桂兰万康林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免疫交叉反应抗原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共检测梅毒病人血清196份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68份。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抗原在75kDa,60kDa,43kDa,41kDa处有交叉,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8.2%、20.4%、9.2%、17.3%,IgM7.7%、10.2%、8.7%、9.7%;伯氏疏螺旋体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交叉发生在75kDa,60kDa,41kDa,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1.5%、1.5%和13.2%,IgM8.8%、2.9%、17.6%。结论莱姆病螺旋体蛋白抗原中75kDa,60kDa,43kDa和41kDa蛋白成分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存在交叉反应。
蒋毅杨勇顾黎莉侯学霞耿震万康林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蛋白免疫印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