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244)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刘艳辉徐方平陈洁张芬骆新兰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汕头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瘤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肿瘤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病理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体
  • 1篇蛋白质-蛋白...
  • 1篇蛋白质相互作...
  • 1篇性疾病
  • 1篇悬浮细胞
  • 1篇腋窝
  • 1篇抑制基因
  • 1篇易位
  • 1篇阴性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机构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汕头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刘艳辉
  • 6篇徐方平
  • 3篇许洁
  • 3篇陈洁
  • 3篇骆新兰
  • 3篇庄恒国
  • 3篇张芬
  • 3篇葛岩
  • 2篇罗东兰
  • 2篇黄会杰
  • 2篇陈玉
  • 1篇林兴滔
  • 1篇李旻
  • 1篇罗国兰
  • 1篇颜黎栩
  • 1篇张科平
  • 1篇郑芳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近年来,肿瘤基因组学、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显著扩大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一种非辐射的能量转移,可以定时、定量、定位、动态地观察活细胞内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基于FRET原理设计的生物探针的发展,FRET已成为观察活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文中就目前FRET技术在肿瘤基础研究、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及药物研发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陈玉徐方平刘艳辉
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蛋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肿瘤
MTX相关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MTX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methotrexateassociat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ALD)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TX相关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lymphomas,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1岁。因行走不稳伴右下肢乏力半个月入院,银屑病7~8年,每天口服MTX 0.25 mg。头颅MR示左侧扣带回及胼胝体体部占位性病变。脑肿物病理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免疫亚型;老年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ER检测阳性。免疫表型:CD20、CD79a、CD30、BCL-2、CD43均弥漫强阳性,MUM1(70%阳性),Ki-67(90%阳性),BCL-6(<10%阳性)。CD3、CD5、CD10、CD15、EMA、CD4、CD2、ALK、CD138、TDT、Cyclin D1、CD56、TIA-1、c-myc均阴性。BCR毛细管电泳法显示:Ig H基因可见克隆性重排;Ig K、Ig L基因未见克隆性重排。BCL-2/Ig H、BCL-6 BA、c-myc BA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均阴性。结论 MALD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表现及免疫表型特征,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葛岩许洁林兴滔徐方平刘艳辉
关键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
同时发生myc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同时发生mye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双击”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45例经活检诊断的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病例石蜡包埋组织,其中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29例,具有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特征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LU)5例,BL7例和高级别滤泡淋巴瘤合并DLBCL4例,在组织芯片上进行myc、bcl-2/IgH和bcl-6系列探针的问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记录基因易位情况、拷贝数变化和其他基因异常,同时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结果共检测出同时发生myc和bcl-2或bcl-6基因易位(“双击”淋巴瘤)病例5例,检出率5/145(3.4%);其中myc伴bcl-2易位2例(原形态学诊断1例是DLBCL,1例是BCLU);myc伴bcl-6易位3例,均为DLBCL。Ki-67阳性指数60%~100%。另发现3例bcl-2伴bcl-6易位,均为DLBCL。其余DLBCL病例中出现单个基因易位或拷贝数增加的占51.2%(66/129)。随访资料显示,5例“双击”淋巴瘤患者中3例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1例失访,1例随访36个月无病生存。结论“双击”淋巴瘤属于罕见病例,主要根据基因检测手段来诊断,形态学上不完全等同于2008WHO分类中的BCLU这一亚型,还可表现为其他的形态学谱系。大部分患者预后差。
罗东兰刘艳辉张芬徐方平颜黎栩陈洁许洁骆新兰庄恒国
人免疫缺陷病毒阴性的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4年间的可疑为PBL的病例,根据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中PBL诊断标准,确诊并总结12例HIV阴性的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随访获取患者的预后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多为男性(11/12),中位年龄55.5岁,肿瘤细胞呈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浆细胞标记,不表达成熟B细胞标记,10/12的病例Ki-67阳性指数≥80%,7/10的病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可伴有C-myc基因易位重排(2/5)。12例PBL患者中4例死亡。结论PBL是一类罕见的、高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而HIV阴性的PBL则更为少见,侵犯口腔及EB病毒阳性的概率低于HIV阳性者,鉴别诊断存在很大挑战,预后更差。
陈玉刘艳辉罗东兰张芬徐方平葛岩骆新兰陈洁
关键词:淋巴瘤疱疹病毒4型预后
滤泡间树突样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2012年
患者男,22岁。因发热及咳嗽2个月于2009年6月入院。体检见双侧颈部、左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径达2.5cm,双下肢多发红色皮疹。
刘艳辉李旻张芬庄恒国骆新兰
关键词:大B细胞淋巴瘤树突淋巴结肿大红色皮疹腹股沟侧腋窝
难转染悬浮细胞OCI-LY8慢病毒过表达稳定细胞株的构建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难转染悬浮细胞慢病毒过表达稳定细胞株的构建方法。方法选用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OCI-LY8为研究对象,分别用Fbw7基因的慢病毒原液、慢病毒浓缩液、慢病毒浓缩液加入终浓度为5μg/mL的1,5-二甲基-1,5-二氮十一亚甲基聚甲溴化物(polybrene)、慢病毒浓缩液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polybrene 4种方式进行感染。因慢病毒载体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故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的数量及强度来评判上述4种方式的感染效率,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慢病毒原液的感染效率极低,仅在少许细胞中看到极微弱的荧光;慢病毒浓缩液的感染效率尚可,约有60%的细胞可以观察到微弱的荧光;慢病毒浓缩液中加入5μg/mL polybrene的感染效率较高,约90%的细胞可以观察到较强的荧光;慢病毒浓缩液中加入10μg/mL polybrene的感染效率极高,几乎全部细胞均可以观察到很强的荧光。结论慢病毒浓缩液中加入合适浓度的polybrene是感染DLBCL细胞株OCI-LY8较为有效的方法。慢病毒的感染效率与细胞的状态、感染复数、polybrene的浓度密切相关。
黄会杰葛岩罗国兰徐方平许洁陈洁张科平刘艳辉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悬浮细胞
肿瘤抑制基因FBW7在肿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被引量:3
2013年
FBW7是定位于4q31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FBW7是SCF(SKP1/CUL1/F.box)型泛素连接酶(E3)中介导底物识别的部分,常参与底物的泛素化。而后该泛素化的底物被26S的蛋白酶体降解。FBW7可介导包括癌蛋白在内的许多重要蛋白质的泛素化,如cyclinE、Notch、c—Jun、c—myc、mTOR和Mc1.1等许多在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2004年Rajagopalan等发现FBW7失活可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并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黄会杰郑芳徐方平刘艳辉庄恒国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发病过程CYCLINE染色体不稳定蛋白酶体泛素连接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