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033)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建平王丽娜姚明胡计嬅李彩芳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髓
  • 3篇骨癌
  • 3篇骨癌痛
  • 3篇癌痛
  • 2篇蛋白
  • 2篇细胞
  • 2篇脊髓背角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2篇背角
  • 1篇新生SD大鼠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性关节炎
  • 1篇炎性
  • 1篇原代培养
  • 1篇原纤维
  • 1篇酸性蛋白
  • 1篇疼痛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
  • 2篇嘉兴学院

作者

  • 5篇杨建平
  • 4篇王丽娜
  • 3篇刘磊
  • 3篇李彩芳
  • 3篇成浩
  • 3篇胡计嬅
  • 3篇姚明
  • 1篇陈庆才
  • 1篇侯永恒
  • 1篇张慧娟

传媒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骨癌痛大鼠脊髓CX3CR1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骨癌痛大鼠脊髓趋化因子Fraetalkine受体1(CX3CR1)表达的变化。方法雌性未交配SD大鼠650只,体重150~180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和骨癌痛组(n=4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分别在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液和Walker256乳腺癌细胞5μ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前1d、术后6、12、18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双后肢负重;骨癌痛组于术前1d、术后6、12、18d时各取10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阚和双后肢负重。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18d时,骨癌痛组于术后6、12、18d时各处死10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X3CR1阳性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CX3CR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双后肢负重差,CX3CR1阳性细胞计数升高,CX3CR1表达上调(P〈0.01)。结论脊髓CX3CR1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发生和维持。
胡计嬅杨建平王丽娜姚明成浩刘磊李彩芳
关键词:骨肿瘤疼痛脊髓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方法:(1)行为学研究: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CFA模型组:于大鼠左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建立关节炎性痛模型,鞘内注射NS10μl;CBX处理组:皮下注射CFA50μl,鞘内注射缝隙连接阻滞剂甘珀酸(CBX)100μg(10μl);NS对照组:皮下注射NS50μl,鞘内注射NS10μl。分别于CFA致炎前1d(基础值)和致炎后0.5h、1d、3d、5d、7d、10d、14d每次鞘内注射后2h测定双侧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2)形态学研究: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NS生理盐水组、C1d组、C3d组和C7d组。分别在CFA致炎后相应时间点取腰段脊髓行Cx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测定双侧脊髓背角积分光密度值。结果:(1)单侧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CFA可以在致炎后2h~7d诱导出双侧的热痛觉过敏,呈现明显的镜像痛和域外痛现象(P<0.01或0.05),鞘内注射CBX可以在炎性痛的不同阶段逆转上述改变。(2)单侧CFA致炎后,大鼠脊髓双侧Cx4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或0.05),主要集中于Ⅰ~Ⅱ层和Ⅹ层,其时程变化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大鼠单侧CFA致炎诱导的关节炎性痛模型,具有显著的镜像痛特征。脊髓双侧背角Cx43表达增加,鞘内应用缝隙连接阻滞剂可以逆转镜像痛现象,提示脊髓缝隙连接可能在疼痛中枢敏感化中起重要作用。
侯永恒杨建平张慧娟成浩王丽娜姚明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连接蛋白43脊髓背角甘珀酸
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2009年
目的学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较纯的星形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出生3d内的新生SD大鼠,无菌取脊髓,剥除脑脊髓膜,剪成乳糜状后胰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使组织分散,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差速粘附处理去除成纤维细胞得到次细胞悬液,接种用含2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每3d换液一次。培养9~12d,待细胞汇合度达到80%时传代。取第四代细胞行GFAP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并纯化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经GFAP免疫组化鉴定,星型胶质细胞纯度达98.5%以上。结论细胞分离培养结合差速粘附可获得较纯的星形胶质细胞。
陈庆才王丽娜成浩杨建平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原代培养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变化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在骨癌痛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为对照组,骨癌痛6d、12d、18d组。对照组和骨癌痛各组分别于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s液和Walker256肿瘤细胞5μl。分别于术前(基础值)、术后6d、12d、18d测定机械性痛阈值。对照组于术后18d,其余三组在各时点测定机械性痛阈值后立即处死大鼠,取L4~L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pCRE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结果:骨癌痛术后6d、12d、18d组机械性痛阈值进行性下降(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骨癌痛术后6d、12d、18d组脊髓pCRE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P〈0.01)。结论: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增加,可能是产生中枢敏化的机制之一。
胡计嬅杨建平刘磊李彩芳姚明
关键词:骨癌痛脊髓中枢敏化
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骨癌痛大鼠中的作用及其脊髓机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脊髓部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alker 256肿瘤细胞,注射在胫骨内建立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Ⅰ组为Hank’s液对照组,Ⅱ组为骨癌痛组,Ⅲ组为对照组+CX3CR1中和抗体,Ⅳ组为骨癌痛组+IgG;Ⅴ组为骨癌痛组+CX3CR1中和抗体。术后第10~12天,鞘内分别注射CX3CR1中和抗体或IgG,每天1次,剂量10μg/10μl。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术后第12天鞘内注射抗体后6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10~12天,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下降,脊髓OX-42染色阳性细胞数(Num)及积分吸光度(IA)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Ⅴ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增高,脊髓OX-42染色Num及IA显著减少,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Fractalkine通过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
胡计嬅杨建平刘磊李彩芳王丽娜
关键词:骨癌痛痛觉过敏胶质细胞FRACTALKIN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