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245)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克晓燕王晶张巍万文丽万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血液
  • 4篇恶性
  • 3篇血液系统
  • 3篇细胞
  • 3篇共刺激
  • 3篇共刺激分子
  • 3篇恶性肿瘤
  • 3篇分子
  • 3篇B7-H3
  • 3篇刺激分子
  • 2篇血液恶性肿瘤
  • 2篇血液系统恶性...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免疫
  • 1篇多柔比星
  • 1篇信号
  • 1篇血液病
  • 1篇移植瘤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8篇克晓燕
  • 6篇张巍
  • 6篇王晶
  • 3篇万文丽
  • 2篇王继军
  • 2篇胡凯
  • 2篇万伟
  • 2篇仵菲斐
  • 2篇闫新星
  • 1篇景红梅
  • 1篇赵伟
  • 1篇朱明霞
  • 1篇董菲
  • 1篇杨萍
  • 1篇王艳芳
  • 1篇李海申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 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NC)为对照。结果: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在12例志愿者PB MNC和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其中B7-H4表达水平相对偏低;3种共刺激分子分别在Maver、Z138和HL-60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中不表达。3种共刺激分子的胞核及胞浆蛋白仅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分别在U937、Z138和Raji细胞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细胞中不表达。在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和胞核及胞浆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且差异不全一致。B7-H3膜蛋白在U937、M aver和Z138中表达丰度较高;B7-H1和B7-H4的膜蛋白在13株细胞中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mRNA水平均广泛表达,但蛋白水平仅在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亚细胞定位多在胞核及胞浆,膜蛋白水平普遍低表达或不表达。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可存在差异。
张巍王晶王艳芳朱明霞万文丽李海申仵菲斐闫新星克晓燕
关键词:共刺激分子B7-H1B7-H3B7-H4血液恶性肿瘤
新型共刺激分子B7-H6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6年
B7-H6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共刺激分子,在正常细胞无表达,较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细胞,并可在炎症状态下诱导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可被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下调表达。B7-H6通过NK细胞表面N Kp30活化NK细胞而杀伤肿瘤及转化细胞,并释放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B7-H6分子脱落后形成可溶性分子。B7-H6/N Kp30通路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因此,B7-16/NKp30通路可能成为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的新靶点。
仵菲斐克晓燕
关键词:NK细胞肿瘤免疫
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评估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治FL患者资料,分析其生存情况,比较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经初始治疗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占80.0%(44/55),其中23.6%(13/55)持续CR≥5年.全组患者10年总生存(OS)率为77.8%,复发率为34.5%,复发患者OS率较无复发者明显降低(93.8%比61.6%,P=0.012).采用FC/FMD方案治疗组较采用CHOP样方案治疗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F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均明显升高(80.0%比21.1%和80.0%比29.2%,P<0.05),但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比72.7%和90.0%比73.5%,P>0.05).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OS率、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升高(96.4%、79.2%和79.2%比82.9%、39.3%和44.5%,P<0.05);应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的患者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明显升高(86.2%比49.4%,87.1%比52.7 %,P< 0.05),但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比89.1%,P>0.05).联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感染、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氟达拉滨联合方案的血液学毒性较强,但可耐受.结论 初始联合化疗后,FL的CR率较高,部分患者是有可能通过化疗达到彻底治愈的.利妥昔单抗可明显延长患者OS时间.FC/FMD方案与CHOP样方案相比,可延长患者PFS时间,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两方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统化疗的毒副作用可耐受.
张巍万伟王晶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Molt-4细胞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细胞株Molt-4的作用。方法 硼替佐米与多柔比星作用于Molt-4细胞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的活性,应用AnnexinV-FITC凋亡试剂盒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标记经FCM检测细胞膜表面Fas的表达。结果 硼替佐米与多柔比星单药作用对Molt-4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0.863,P=0.027;r=0.915,P=0.038);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48 h作用最明显,抑制率达(57.24±0.10)%;联合应用细胞总凋亡率增高48 h达(23.08±1.25)%,与硼替佐米和多柔比星单药组(15.11±1.09)%和(15.96±0.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6,0.037,均P<0.05),早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052、0.048,均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显示联合作用较单药作用细胞凋亡率升高分别为15.84 %、5.38 %、5.52 %,FCM检测药物联合作用后细胞表面Fas表达无明显改变(t=0.040,P>0.05)。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能够有效抑制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细胞株Molt-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与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与外源性凋亡途径无关。
赵伟杨萍王晶景红梅克晓燕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母细胞硼替佐米多柔比星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最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最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张巍王晶万伟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
关键词:国际预后指数
共刺激分子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共刺激和共抑制的双重作用,确切机制尚存在争议。研究发现,B7-H3分子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较差相关,直接参与肿瘤的非免疫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表达与血液肿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进展及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因此,B7-H3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B7-H3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就B7-H3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张巍王晶克晓燕
关键词:B7-H3共刺激分子血液恶性肿瘤
沉默B7-H3基因抑制人恶性血液病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成瘤和转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靶向B7-H3基因沉默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在裸鼠体内成瘤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13株恶性血液病细胞中B7-H3分子的表达水平,筛选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分别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靶向敲减B7-H3,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应用q PCR和FCM验证基因沉默效果。将U937、Maver和Z138各自分为空白对照组(non-infected control group,CON)、靶向B7-H3敲减组(B7-H3 knockdown group,KD)和阴性无关序列对照组(negative nontargeted control infected group,NC),将以上9组分别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Ki-67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水平。结果:筛选B7-H3分子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进行靶向敲减B7-H3,成功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U937、Maver和Z138细胞各自的KD组与NC组比较,观察终点的平均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83%(F=43.78,P<0.05)、59.12%(F=36.51,P<0.05)和67.37%(F=40.29,P<0.05),而各自NC组与CON组相比,肿瘤体积增长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移植瘤裸鼠模型中肝转移最常见,KD组裸鼠的远处转移较相应NC组明显降低。3种细胞各自KD组的Ki-67指数均较相应NC组显著下降(U937移植瘤:40.3%±5.2%vs.79.1%±6.3%,q=30.31,P<0.05;Maver移植瘤:35.2%±6.4%vs.69.6%±5.1%,q=24.82,P<0.05;Z138移植瘤:38.4%±7.1%vs.75.7%±4.8%,q=28.07,P<0.05),而NC组与CON组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各自KD组肿瘤组织的MM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U937移植瘤:q=14.59,P<0.05;Maver移植瘤:q=9.25,P<0.05;Z138移植瘤:q=11.04,P<0.05),NC组与CON组MMP-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B7-H3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恶性血液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
闫新星张巍王晶克晓燕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B7-H3基因沉默裸鼠
B7家族共刺激分子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5年
T细胞免疫需要双信号系统进行活化,其中B7/CD28分子介导的协同刺激信号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目前已发现10个B7家族成员[1-2](表1).B7分子在淋巴和非淋巴器官均有表达,不同成员与相应受体结合介导正性或负性的免疫调控信号,决定了T细胞的活化增殖或者转变为无反应状态甚至凋亡,进而参与抗肿瘤免疫.另一方面,一些负性共刺激分子也通过非免疫调控作用直接参与肿瘤的形成[3].
张巍董菲克晓燕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B7家族免疫调控作用T细胞免疫协同刺激信号CD28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