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05)

作品数:9 被引量:226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勤科李锐梁伟师维娟刘咏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DEM
  • 2篇遥感
  • 2篇数字高程
  • 2篇数字高程模型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黄土丘陵
  • 2篇高程模型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貌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延河流域
  • 1篇遥感分析
  • 1篇影像融合
  • 1篇指标体系
  • 1篇陕北黄土丘陵...
  • 1篇陕北黄土丘陵...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省农业遥...
  • 1篇澳大利亚联邦...
  • 1篇联邦科学与工...

作者

  • 9篇杨勤科
  • 3篇李锐
  • 3篇梁伟
  • 2篇刘咏梅
  • 2篇师维娟
  • 1篇赵东波
  • 1篇刘晓婧
  • 1篇李新平
  • 1篇刘安麟
  • 1篇刘先龙
  • 1篇王琦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被引量:47
2007年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EMs,Hc-DEM),是指符合水文地貌学基本原理,正确反映水文要素(水流方向、水流路径、水系网络、流域界线等)与地貌特征发生和位置关系的DEM。区域尺度水文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地形因子参数只能利用DEM来提取,为了准确反映地面形态,有效提取地貌和水文特征因子,建立Hc-DEM是必需的。笔者对Hc-DEM的概念、建立方法进行了讨论和介绍;以黄土高原为例,提出了利用多种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建立DEM的关键参数;通过与TIN方法建立的DEM的比较,对所建立的DEM进行了简要评价。研究表明,利用我国已有的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可以建立Hc-DEM,为流域水文和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定量分析模拟、区域尺度植被适宜性评价等研究提供更加直接的数据支持。
杨勤科师维娟Tim R.McVicarTom G.Van NielLingtao Li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水文地貌黄土高原
彩色空间变换在DEM与遥感影像复合中的应用研究
2006年
非遥感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是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精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延河流域1997年TM影像和1∶5万DEM为数据基础,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8.4支撑下,研究了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方法。研究表明,利用彩色空间变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把遥感影像从RGB颜色模式通过彩色空间变换变换到IHS颜色模式,利用DEM代替IHS模式的色度(H)分量并通过逆变换变回到RGB模式。变换后各地类间颜色对比度增大,有利于监督分类中分类模板的建立和提高分类精度。
梁伟杨勤科
关键词:遥感RGBIHS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被引量:12
2006年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这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刘咏梅李锐杨勤科
关键词:影像融合土地利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ANUDEM和TIN两种建立DEM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6
2006年
针对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分析需要,对基于TIN和Hutchinson方法建立的DEM表现地形形态和起伏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IN建立的DEM始终存在一些平顶现象,一些较小的侵蚀沟被忽略,其上提取的河流不完全连续,多处出现多重线条河流,因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地形起伏的细部特征。而基于ANUDEM建立的DEM,其派生等高线的形状与输入等高线吻合较好,较好地表现了地形的形态和起伏,对地形和坡度的反映更加连续和光滑,其上提取的河流信息基本与地形图上的河流一致。
杨勤科Tim R.McVicarTomG.VanNiel李领涛
关键词: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
基于DEM的坡度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0
2007年
坡度是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指标,它对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转换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坡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坡度分级与坡度制图方法,DEM建立方法和DEM类型对坡度的影响,DEM分辨率对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和坡度变换研究等。指出传统坡度研究方法已与GIS的发展,DEM的广泛应用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研究的需要。指出应从改善DEM质量和DEM对地形描述能力入手,将DEM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坡度视为空间上连续变化的表面,引入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方法,以区域尺度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相关的数字地形分析为服务对象,对坡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应包括:DEM类型对于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原理,坡度变换方法与变换结果应用等。
杨勤科贾大韦李锐梁伟师维娟
关键词:坡度坡度图DEM
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46
2010年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是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和方法,分析了"国标"的优劣,提出了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介绍了常用的效益计算和评价方法,最后对效益评价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琦杨勤科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指标体系
区域土壤侵蚀普查方法的初步讨论被引量:39
2008年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制图和动态分析,是国家和省区编制土壤侵蚀宏观规划的数据基础,也是一个重大前沿性研究命题。在综述国内外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制图、区域土壤侵蚀因子、土壤侵蚀尺度效应和土壤侵蚀模型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即将开展的全国土壤侵蚀普查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土壤侵蚀普查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模拟计算方法实现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定量估算;调查内容应包括区域土壤侵蚀因子、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水土保持措施、典型区域抽样调查等;对土壤侵蚀尺度效应、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应用示范和区域土壤侵蚀数据库建设方法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研究。
杨勤科李锐刘咏梅
关键词:区域土壤侵蚀GIS应用
陕北黄土丘陵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为了对延安中尺度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简称延安试区)近30a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做出初步的分析,利用1975,1986,1997和2003年延安试区的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得到延安试区的土地利用图。然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得到的土地利用图进行分析,得出近30a延安试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方向、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近30a间,耕地面积的总趋势是减少,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林地和居民地面积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居民地和林地的年变化速率一直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林地变化;林地的变化区域主要在南部林区,耕地和草地的变化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有发生,居民地和水体的变化主要分布在沟道和河道两岸。
赵东波梁伟杨勤科刘安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
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延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Landsat5/TM遥感数据和DEM数据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反演,并对气温参数进行了高程、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地形因子的订正,更为精细地表达局地温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运用ERDAS的空间建模工具,反演得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此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延河流域土壤的相对干旱状况,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充分考虑地形因子影响的监测土壤水分的方法。
刘晓婧李新平杨勤科刘先龙
关键词:DEM地表温度土壤水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