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49)

作品数:52 被引量:197H指数:8
相关作者:段汉明刘辉范熙伟谢元礼杨大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4篇建筑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社会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城市
  • 5篇银川平原
  • 4篇人口
  • 4篇水资源
  • 3篇动力机制
  • 3篇城市发展
  • 2篇地表
  • 2篇地理
  • 2篇地理要素
  • 2篇载力
  • 2篇人居
  • 2篇人居环境
  • 2篇人口重心
  • 2篇资源承载力
  • 2篇景观
  • 2篇PREE系统
  • 2篇城市规划
  • 2篇城市化
  • 2篇城乡
  • 2篇城镇化

机构

  • 46篇西北大学
  • 9篇长安大学
  • 5篇河南工业大学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德州学院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 1篇云南省设计院

作者

  • 41篇段汉明
  • 9篇刘辉
  • 8篇范熙伟
  • 6篇谢元礼
  • 3篇杨大伟
  • 3篇闫利
  • 2篇黄薇
  • 2篇梁兴文
  • 2篇周静
  • 2篇张刚
  • 2篇邓德芳
  • 2篇魏巍
  • 2篇王镇中
  • 2篇胡嘉
  • 2篇杨卫强
  • 1篇刘菊梅
  • 1篇王文娟
  • 1篇于正松
  • 1篇李文正
  • 1篇王静

传媒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地下水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西北大学学报...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陕西理工学院...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城市规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结构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新建筑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山东经济

年份

  • 1篇2015
  • 13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 13篇2008
  • 5篇200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西宁区域人口和资源承载力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人口基尼指数、人口重心、相对资源承载力等指标和方法,分析1987-2007年兰州—西宁区域31市县人口集中性和差异性,并计算相对资源承载力大小。结果表明:①兰州—西宁区域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集中指数和基尼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其中非农业人口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有增大趋势;②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非农业人口重心三心位置不一致,但是移动方向相似,且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最大;③区域范围内人口分布与经济总量高度相关,人口与耕地表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④兰州—西宁区域人口属于超载状态,但是超载的人口规模在减小;最后将31市县分为超载类型区、富余类型区和临界类型区三种类型区。
刘辉段汉明范熙伟
关键词:资源承载力人口重心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王镇中段汉明
关键词:城镇群地理要素互动
市域空间开发功能区的形成机理研究——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
2011年
目的探寻空间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传统区划方法与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的方法,在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进行空间功能区的划分。结果研究区空间功能区分布上具有"点"与"轴"共存、各组团职能特色明显、空间组合层次变化明显等特点。结论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空间近邻效应、集聚与扩散作用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对空间功能区的形成影响明显。
李献波李同升于正松
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初探——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
2009年
为寻找适合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途径。文章通过对南江县人居环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人居环境的特点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比较后加以分析总结,从而找到了一些促进此类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闫利段汉明
关键词:人居环境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市
西宁市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以西宁市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西部高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对西宁市城区2000~2007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和分析,并对西宁市城区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马文亮段汉明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熵值法
西安市钟楼至广济街城市夜景观照明浅析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西安市西大街钟楼至广济街北段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空间的夜景照明进行分类分析认为,该地段的夜景照明重点关注于创造建筑和空间的单体夜景形象,而对于区域整体的夜景照明氛围塑造有所欠缺,未能充分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单体整体两相宜"原则,创造与各单体功能相适应的独特、有趣的景观点,以及对地段中局部灯光的亮度、光色等进行调整,加强较弱环节的照明表现,增强各区段的夜景观联系,从而形成和谐相宜的景观线,使地段形成统一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夜间照明景观。
段汉明周珍岳玉梅
关键词:夜景照明景观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兰州—西宁为例被引量:21
2009年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刘辉段汉明谢元礼范熙伟
关键词:城市化
兰州-西宁区域水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年
据水文统计和测量数据,借助G IS技术和统计方法,定量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兰州-西宁区域水环境演化,得出:①区域城市经济建设需水与供水矛盾日趋恶化,得到城市化水平与供水之间呈自然对数关系;②流域内用水以农林牧畜用水为主,甘肃段集中了甘肃省主要的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及绿化用水;③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将区域内地表水划分为五类,水质在空间上表现西部水质优于东部区域,山地丘陵区高于黄土沟壑区。最后从不同角度总结影响水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素。
刘辉段汉明
关键词:水环境水质水量
微区位原理应用研究——以西安市“小树林”社区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运用微区位原理,在深入西安市新华"小树林"场所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现代城市中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并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为城市更新中休闲锻炼场所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张常桦段汉明
关键词:微区位社会学
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数学描述初探被引量:7
2007年
从城市巨系统构成、发展演化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等层面分析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人—社会系统与城市系统本质联系,指出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基本特征。由于城市系统中存在着多样的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多样性。通过分析城市系统的位置变量和状态变量,借鉴和运用动力学系统中哈密顿方程、刘维定理等方法,来刻画城市系统运行中相对稳定的子系统和某些层面演化的复杂性。城市本质上不是一个可积系统,而是动态的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有序状态。在城市内部扰动与外部扰动之间的共振作用下,城市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混沌的非线性的区域,表现出有序与无序共同作用,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多层面统一的动态特征。
段汉明杨大伟
关键词:城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