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LPM2005001)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卫国吴涧樊雯璇袁敏王颢樾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云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对流层
  • 4篇对流层顶
  • 4篇流层
  • 4篇层顶
  • 3篇年代际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温度场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和年代际...
  • 1篇数学
  • 1篇数学期望
  • 1篇平流层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压
  • 1篇气压场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区域气候模式
  • 1篇位势
  • 1篇位势高度

机构

  • 6篇云南大学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作者

  • 6篇王卫国
  • 5篇樊雯璇
  • 5篇吴涧
  • 4篇袁敏
  • 3篇杨茜
  • 3篇王颢樾
  • 2篇陈新梅
  • 1篇孙绩华
  • 1篇王万里
  • 1篇谢应齐
  • 1篇刘晓璐

传媒

  • 5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6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气对流层顶的臭氧时空分布变化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垂直分布和NCEP资料,计算出全球对流层顶的气候场,并对其空间分布、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呈纬向分布的特征明显,南北半球中纬度和南极为高值区,赤道和北极为低值区,且与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场有对应关系;②从400~70hPa的温度和臭氧质量比垂直经向剖面中。显现出对流层顶的上层和下层由于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导致垂直分布存在差异;③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纬向距平场的年代际变率具有不同位相的时空演变尺度,南半球的时空差异比北半球大,南极最不稳定,低纬和赤道地区幅度变化较小,但时间尺度较大;④极地各季节对流层顶的臭氧分布和高度场特征相似,低纬则与温度场分布较一致;⑤对流层顶断裂带中臭氧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春季,秋季为最小值,其对应的纬度存在明显的季节空间经向波动,夏季达到最高纬度,冬季到达最低纬度;⑥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纬向距平的季节变率表现出准半年变化趋势,且两半球变化趋势相反.
王卫国袁敏吴涧樊雯璇王颢樾刘晓璐
关键词:对流层顶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年代际变化
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57a(1948-2004年)NCEP/NCAR全球对流层顶月平均温度场进行分析,并讨论了57a的主要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的演变,结果分析表明:第1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对流层顶温度场结构的分布状况,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的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结构不太一致,南半球纬向分布较为平稳,而北半球经向和纬向活动都比较强,且有明显的温度槽脊结构;南北半球的极地对流层顶温度结构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的第1模态温度场全年具有整体一致型分布;温度场各个季节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吴涧杨茜王卫国袁敏樊雯璇
关键词:对流层顶温度场小波分析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陈新梅王卫国吴涧樊雯璇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大气化学模式
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结构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利用1948~2004年共57年的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平均温压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的平均气压场的空间位置和热状况大致吻合,并存在空问波动性,两半球对流层顶的温压场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②对流层顶的纬向气压与温度距平场都具有不同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两极地区对流层顶的温压场最不稳定,两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时间演变尺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层顶断裂带及其对应温度的时空波动存在反位相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温度出现突变现象,此时对流层顶断裂带迅速向南部空间移动;③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温压场都将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两者之间存在着季节变化的协调性,但北半球较南半球的演变过程复杂;④对流层顶温压场纬向距平的季节变率可划分为5个位相不同的时空波动区域,构成了气压场和温度场的经向型相关结构.北极地区气压场变化有超前于温度场变化的趋势,对流层顶断裂带的温度季节变化存在着双峰波动结构.冬半年断裂区的地理位置较夏半年稳定,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最大季节变程均发生在南极.
王卫国樊雯璇吴涧孙绩华袁敏杨茜王颢樾
关键词:对流层顶气压场温度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ma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对流层顶的臭氧质量通量.结果表明:(1)臭氧通量场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的空间波列结构,这些空间波列均未能跨越对流层顶断裂带到达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其中南北两极的极区、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日本南部-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对流层顶断裂带中沿纬圈完整的空间波列最为显著.海洋上空臭氧通量的性质较为均匀一致,大陆上空的空间结构多变.北半球向下与向上的局地平均最大臭氧通量分别是-4μg·m^-2·s^-1和2.5μg·m^-2·s^-1,南半球的对应值为-2.5μg·m^-2·s^-1和1.5μg·m^-2·s^-1.(2)纬向平均的臭氧净通量依赖于纬度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性,总效应是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输运注入.臭氧通量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可随不同季节在地理分布上发生空间转移现象,而且其控制机制不仅受对流层顶的季节运动影响,也随大气环境的季节调整而发生改变.(3)南北半球臭氧净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南半球为双峰结构。表现为非对称振幅的季节波动结构.全球臭氧通量振幅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QBO(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特性,年代际演变的结构形态(向下的臭氧净通量)可划分为4个阶段:1960年代是平稳变化期,1970年代为增强期,1980年代是又一个相对平稳期,1990年代为剧烈变化期.向下的臭氧净通量主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0年和1998年,极小值在1993年和1996年.
王卫国樊雯璇吴涧谢应齐袁敏陈新梅杨茜王颢樾
关键词:对流层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大气地转静力平衡的方差分析与L分布被引量:2
2006年
在对大气地转静力系统平衡问题的研究中,首次引出一种概率分布函数L分布.通过分析得出L分布函数具有明确的数字特征:①它的方差为1/9初始振幅的平方,均方差为1/3初始振幅,数学期望为0;②4阶中心矩为1/25初始振幅的4次方,峰度系数等于正0.24,偏度系数为0;③L分布的m阶矩存在,在正负1/e初始振幅区间内,它的概率是2/e(约74.04%);④在一个均方差区域内的概率是70.0%,在0值附近分布概率最大;⑤L分布比正态分布更集中在它数学期望值附近;峰度系数比正态分布高0.24;⑥最后应用到大气中推出方差无量纲数W.
王万里王卫国
关键词:数学期望无量纲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