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4035)

作品数:19 被引量:235H指数:10
相关作者:祝意青郭树松刘芳徐云马梁伟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震
  • 8篇重力场
  • 6篇汶川地震
  • 4篇地壳
  • 4篇震前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壳运动
  • 3篇地震前
  • 3篇重力场变化
  • 2篇地震预测
  • 2篇东北缘
  • 2篇断裂带
  • 2篇形变
  • 2篇前兆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2篇稳定性
  • 2篇裂带
  • 2篇龙门山
  • 2篇龙门山断裂

机构

  • 16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16篇祝意青
  • 8篇郭树松
  • 6篇梁伟锋
  • 6篇刘芳
  • 5篇徐云马
  • 4篇陈石
  • 2篇王武星
  • 2篇赵云峰
  • 2篇卢红艳
  • 2篇王谦身
  • 2篇蒋长胜
  • 2篇付广裕
  • 1篇苏琴
  • 1篇吕弋培
  • 1篇刘端法
  • 1篇苏瑞
  • 1篇刘练
  • 1篇李铁明
  • 1篇郭凤义
  • 1篇程宏宾

传媒

  • 9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Geodes...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4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before and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被引量:6
2011年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ty data during 1998 to 2008 were used to study gravity field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belt region,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shows that the portentous inform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more clearly.The variations of gravity field are inhomogeneous i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al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ctive fault tectonics.
Zhu Yiqing Liu Fang Guo Shusong
关键词:重力场地震前南北地震带重力数据
Gravity evidence of underplating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area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2012年
Based on leveling data in 1972-2011 and relative-gravity data in 1993-2011,we obtained a longterm vertical crustal-deformation rate of 1.62mm/a and a relative-gravity variation rate of 0.62×10-8 ms-2a-1 fo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area of Qinghai-Tibet plateau.After removing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observed vertical movement and inferred surface denudation,we obtain a gravity-variation rate of 0.73×10-8 ms-2a-1 attributable to the mass changes beneath the crust.This positive change suggests that the total mass under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We consider this result to be the gravitational evidence of underplating beneath the study area,and propose that the underplating was caused by collision betw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ibetan plateau and by gravitation-potential induced deviatoric stress.
Guo ShusongHao MingZhu Yiqing
关键词:底侵
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时变小波分析
2010年
对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5期重力场时变资料进行小波分解,结合2003年11月岷县5.2级地震、2004年9月岷县5.0级地震以及2006年6月武都、文县间5.0级地震进行分析。探讨了无震年份、有震年份及较长时段的重力场时变资料小波分解结果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小波分解方法可有效分离重力场时变的不同波长成分;该地区不同层次的重力场时变异常反映了一定尺度意义上不同深度的介质密度的动态变化分布,说明兰州—天水—武都地区中深部地质构造活动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的2阶、3阶小波细节对2003、2004、2006年3次MS≥5.0地震反应明显。
徐云马祝意青程宏宾苏瑞
球体位错理论在2011年日本强震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22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付广裕
关键词:矩震级
从GRACE卫星4.6年观测资料分离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及利用简正振型叠加模拟同震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主要研究利用GRACE(重力恢复和气候试验)卫星恢复的时变全球重力场计算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重力的变化。进而对于一个自重、弹性、球状分层的地球模型,利用简正振型叠加法比较观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制作它的完全弹性引力响应模型。需要特别关注海洋质量重新分布的影响。在对数据进行反演时要注意,海洋潮汐模型的误差及陆地水文和大洋环流产生的季节性和周年性信号会导致构造重力的变化,也就是要消除同震重力变化受到震后松弛的影响。我们使用了由测地空间研究组(GRGS)提供的4.6年时间尺度的全球重力解数据,其中包括震后26个月的数据。为了相互比较,也研究了空间研究中心(CSR)提供的用频谱窗或高斯空间平滑处理后的Release-04解。结果均以大地水准面高变化和重力变化给出。从两种不同的重力解计算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在全球范围上是相似的,但它们的空间幅度和振幅与对GRACE重力场滤波处理时使用的滤波器种类相关。使用测地空间研究组解数据的信噪比最大。相比同震信号,震后信号的频谱含量更接近GRACE的带宽,因此能被GRACE卫星更好地观测到。在安达曼海巽他海沟以东,同震信号表现为重力明显减少的趋势。在该海沟以西,重力有小幅的增加。同震重力变化的模型与GRACE卫星数据计算出的重力信号相比,在总体形状和取向、相对于海沟的位置和量级上都非常吻合。同震重力变化后会出现震后松弛,该松弛可以用一个平均松弛时间为0.7年的指数增函数描述。总的震后重力变化的特征呈现出大范围的正异常,且主要分布在海沟正上方和沿着俯冲带扩展15个纬度。26个月后,同震重力的减小被震后松弛部分补偿,但在普吉岛南部依然有负异常出现。海沟西部15个纬度范围内的重力都是增加的,最大值出现在震中
C. de LinageL. RiveraJ. HindererJ.-P. BoyY. RogisterS. LambotteR. Biancale郭树松祝意青陈石
关键词:地震周期动力学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被引量:112
2009年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祝意青徐云马吕弋培李铁明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地壳运动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的重力变化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玉树地震区域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甘孜-玉树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区域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观测得到的异常前兆信息;3)玉树震中附近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超过8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玉树地震前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
祝意青刘芳郭树松
关键词:玉树地震重力场
重力时序变化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2011年
把重力时序系统视为慢时变系统,根据线性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用差分方程描述该系统的等价参数模型,通过判断参数序列的稳定性来探索前兆异常。对河西流动重力观测网1994—2009年3个测点的观测数据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失稳与地震前兆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郭树松祝意青
关键词:差分方程
汶川M_S 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被引量:27
2011年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灾害频发,2008年汶川Ms8.0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发震前长期闭锁,在汶川震中附近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和地表位移等前兆现象.本文以1998年至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为基础,应用重力位场方法反演下地壳密度变化,开展深部孕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汶川震前以震中200 km范围内,马尔康测点重力变化最大,超过100×10^(-8)m/s^2,并在2004~2005年间有聚集性小震群活动.根据本文反演的下地壳密度变化结果,判断其震质中位于该区附近,与汶川震中不重合.该区孕震期间重力场显著变化值与深部莫霍面结构相关性强,大范围明显的重力场变化预示着深部动力学环境的改变,可作为地震前兆异常深入研究.
陈石王谦身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王武星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密度结构重力场变化汶川地震
攀枝花6.1、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被引量:31
2010年
利用滇西地区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和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攀枝花6.1、姚安6.0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由准均匀态-地震孕育到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据此,对攀枝花6.1级地震后的地震趋势作了判定,并在姚安6.0级地震前作了年度预报。
祝意青郭树松刘芳
关键词:重力场演化地震预测前兆信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