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92)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赵晓华朱浒余新忠马亚玲叶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灾荒
  • 1篇新文化史
  • 1篇义仓
  • 1篇灾害
  • 1篇灾害过程
  • 1篇灾荒史
  • 1篇灾情
  • 1篇视域
  • 1篇水文
  • 1篇水灾
  • 1篇孙中山
  • 1篇气象
  • 1篇清代
  • 1篇主题
  • 1篇主题内容
  • 1篇晚清
  • 1篇文化史
  • 1篇辛亥革命
  • 1篇流域
  • 1篇救灾

机构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作者

  • 2篇赵晓华
  • 1篇余新忠
  • 1篇万金红
  • 1篇朱浒
  • 1篇方修琦
  • 1篇叶瑜
  • 1篇马亚玲

传媒

  • 2篇史学月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晚清灾荒中的妇女拐卖及法律惩处被引量:2
2016年
晚清灾荒中,妇女拐卖现象十分严重。灾荒中严重的妇女拐卖现象不仅加重了无数女性的悲惨遭遇,也常常演化为影响地方社会秩序和人口变迁的重要因素。晚清中央到地方政府为打击拐卖妇女犯罪作出了积极努力,具体司法实践中也讲求灵活处理,这些对安定灾区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当然,晚清日益腐败的吏治也影响了严刑峻法的落实空间。
赵晓华
关键词:法律灾荒晚清
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灾荒研究刍议被引量:14
2014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有关灾荒史的研究,逐渐由涓滴发展为一股颇具规模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迄今涌现的灾荒史研究成果,就数量而言,已远远超过整个20世纪的总和。不夸张地说,灾荒史研究可谓是当下历史研究中炙手可热的主题之一。然而,在成果数量突飞猛进的同时,其质量上的缺陷也在潜滋蔓长。而目前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研究思路和框架的重复:尽管许多成果的具体内容针对着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灾荒,其面貌却是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几乎千人一面的“微型叙事”。毋庸讳言,如果不改变这类“微型叙事”盛行的状况,灾荒史研究只能是一种粗放型发展。因此,对以往研究模式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反思,促进研究视角和视野的多元化转换,是遏制这种粗放型势头的关键步骤。本组笔谈的缘起正鉴于此,其首要价值亦在于此。各篇文章论述的主题内容虽相差甚大,但无论是对新兴意味的环境史和新文化史视野的倡导,还是对国际化和国家视角的实践脉络的再发掘,其关怀主旨都是力图开拓灾荒史研究的新视域,以推动其向集约型方向发展。最后要说明的是,本组笔谈的定议,得力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开拓者李文海先生的大力支持。因李先生于组稿未完之际不幸去世,故愿借这组笔谈的发表,为李先生献上心香一瓣。
余新忠
关键词:灾荒史新文化史视域主题内容方法论基础
食为民天:清代备荒仓储的政策演变与结构转换被引量:14
2014年
所谓备荒仓储,主要指以积贮防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等,是传统荒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备荒仓储集传统时代之大成,其成就远迈前代。按照现下通行的看法,其发展大致是一个“国退民进”的过程,即,官办的常平仓在盛清时期居于主导地位,中晚期之后日渐倾颓,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社仓和义仓方获得良好发展。事实上,这种看法并未获得充分论证。
朱浒
关键词:清代常平仓义仓
辛亥前后孙中山的救灾思想与实践
2014年
辛亥革命期间,江皖发生严重水灾,革命派对清政府救灾不力进行激烈抨击,将之作为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等对江皖水灾进行了积极救治,显示了与晚清迥乎不同的新气象。孙中山善于总结救灾实践的经验教训,其具前瞻性的救灾思想,为此后北京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救灾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赵晓华
关键词:孙中山救灾辛亥革命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灾害过程浅析被引量:3
2017年
1939年为海河流域20世纪特大洪涝灾害年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及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作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7—8月份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集中降水出现于7月9—15日、7月23—29日和8月11—13日。3次暴雨中心均集中在昌平—紫荆关—中唐梅一带,其7、8两个月份总降雨量最高达到1000 mm以上,向东向西逐渐减小。(2)1939年海河流域诸河径流随着7—8月份集中降雨而出现涨落变化,稍滞后于降水变化1~2天,各河流最大流量和水位出现在7月23—29日集中降水后,并开始涨溢、决口,各河水位至8月底各河上游降雨中止而渐渐回落,9月中旬天津市区各河水位骤落,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40年。(3)1939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共造成150多个县市受灾,大部分受灾县市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被灾耕地面积成数超过8成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和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马亚玲叶瑜万金红方修琦
关键词: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灾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