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308)

作品数:25 被引量:499H指数:12
相关作者:陈发棣房伟民赵宏波陈素梅缪恒彬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浙江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菊花
  • 10篇菊属
  • 4篇遗传多样性分...
  • 4篇同工酶
  • 4篇亲缘
  • 4篇亲缘关系
  • 4篇菊属植物
  • 4篇ISSR
  • 3篇遗传学
  • 3篇杂交
  • 3篇杂种
  • 3篇植物
  • 3篇指纹图谱
  • 3篇指纹图谱构建
  • 3篇属间杂交
  • 3篇种间
  • 3篇酯酶
  • 3篇细胞
  • 3篇细胞遗传
  • 3篇细胞遗传学

机构

  • 3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上海市农业生...

作者

  • 31篇陈发棣
  • 24篇房伟民
  • 22篇赵宏波
  • 12篇陈素梅
  • 7篇郭维明
  • 7篇缪恒彬
  • 6篇李畅
  • 4篇丁玲
  • 4篇吴国盛
  • 3篇滕年军
  • 2篇谢伟
  • 2篇任广兵
  • 2篇崔娜欣
  • 1篇汤访评
  • 1篇刘灶长
  • 1篇王艳芳
  • 1篇赵静媛
  • 1篇石丽敏
  • 1篇汪舟明
  • 1篇张飞

传媒

  • 6篇园艺学报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西植物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中国园艺学会...

年份

  • 3篇2009
  • 9篇2008
  • 1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几种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行为观察被引量:8
2006年
对菊花脑D.nankingense(2x)、甘菊D.lavandulifilium(2x)、四倍体菊花脑D.nankingense(4x)、‘滁菊’D.morifolium‘Chuju’(6x)、‘黄英’D.morifolium‘Huangying’(6x)及其部分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的菊花脑和甘菊减数分裂中期Ⅰ(MⅠ)每个花粉母细胞(PMC)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83Ⅰ+8·58Ⅱ和1·50Ⅰ+8·25Ⅱ;四倍体菊花脑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4Ⅰ+13·35Ⅱ+1·03Ⅲ+0·93Ⅳ;六倍体‘滁菊’和‘黄英’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48Ⅰ+26·09Ⅱ+0·33Ⅳ和1·09Ⅰ+25·18Ⅱ+0·18Ⅲ+0·50Ⅳ,是两个已经二倍体化的异源六倍体。菊花脑×甘菊的杂种F1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61Ⅰ+8·19Ⅱ;四倍体菊花脑×菊花脑、菊花脑×四倍体菊花脑杂种F1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3·42Ⅰ+8·34Ⅱ+1·53Ⅲ+0·58Ⅳ和3·62Ⅰ+8·31Ⅱ+1·50Ⅲ+0·56Ⅳ;菊花脑ב黄英’、‘黄英’×菊花脑和甘菊ב黄英’、‘黄英’×甘菊正反交杂种F1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30Ⅰ+16·45Ⅱ+0·70Ⅳ、0·29Ⅰ+16·07Ⅱ+0·89Ⅳ、0·63Ⅰ+16·32Ⅱ+0·68Ⅳ和0·47Ⅰ+16·38Ⅱ+0·65Ⅳ+0·03Ⅵ;四倍体菊花脑ב滁菊’杂种F1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3·59Ⅰ+18·03Ⅱ+0·98Ⅲ+0·52Ⅳ+0·07Ⅴ。由减数分裂行为可以看出菊花脑和甘菊亲缘关系较近,菊花脑和甘菊及其近缘种可能是栽培菊花的1个染色体组供体;菊属3个染色体组间分化程度较低,彼此亲缘关系较近,且部分染色体可能存在易位等结构变异,或菊属内广泛存在促进配对的基因。
崔娜欣陈发棣赵宏波房伟民汪舟明
关键词:菊属种间杂种减数分裂亲缘关系
菊花品种间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栽培菊花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栽培菊花品种分类、品种鉴定和保护提供生化依据。【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2个酶系统的12个同工酶位点,对栽培菊进行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栽培菊花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很丰富,93个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多态位点比率(P)、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1.5699、43.23%、0.5699。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是‘紫宫翎管’,其有效等位基因数(A)、多态位点比率(P)、观察杂合度(Ho)分别是1.8889、66.67%、0.8889;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粉紫管’、‘粉管托桂’和‘丰收’,3个指标分别是1.3000、25.00%、0.3000。(2)基于品种间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图将栽培菊花品种按花径聚类,体现了栽培菊花品种花径的遗传分化特征,托桂品种独立成组。另外,A、P、Ho3个指标完全相同的大菊品种有70.37%聚在一起,小菊品种有87.18%聚在一起。(3)‘染水金涛’、‘风珠秋意’、‘金陵之光’、‘金陵春色’具有品种特异的同工酶谱POD-3的F带,可以从生化水平为菊花品种鉴定和保护提供生化证据。【结论】菊花品种间POD和EST的遗传变异丰富;属于同一花径类型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一致,其中平瓣与匙瓣的遗传变异相近;瓣型和花色与POD和EST没有直接相关性。
丁玲陈发棣滕年军房伟民
关键词:菊花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5年
介绍了目前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重点对菊科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原生质体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陈发棣赵宏波房伟民郭维明
关键词:菊科植物原生质体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被引量:134
2008年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不同花期8个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许瑛陈发棣
关键词:菊花抗寒性半致死温度相对电导率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被引量:23
2007年
用添加不同蔗糖与甘露醇配比的培养基对切花菊品种'神马'(Jinba)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3±2)℃、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的培养条件下,MS+0.3 mg·L^-1 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或3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均能使菊花试管苗连续保存12个月,其中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组合处理保存12个月后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50.00%和60.00%,且均保持最高的增殖倍数2.67.保存12个月的试管苗在增殖、生根培养基上均能正常恢复生长,且其再生后代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过氧化物酶(POD)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ISSR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说明利用上述方法保存'神马'种质是可行的.
王艳芳房伟民陈发棣赵宏波刘灶长
关键词:菊花离体保存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24
2007年
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对菊属8个种植物的27份材料(不同地理居群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7份材料共获得12个同工酶位点,以及13种POD条带和15种EST条带;(2)27份材料用UPGMA聚类为两组,第Ⅰ组为野生菊、药用菊,第Ⅱ组为观赏菊,前者品种较为原始,后者品种较为进化;(3)野菊12个不同居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66 7-0.750 0,其中南京野菊遗传变异最大,河南野菊最小;(4)菊属8个种的遗传一致度为0.461 6-0.860 5,平均遗传距离为0.451 7,其中栽培菊与野菊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一致度为0.860 5),野菊可能是栽培菊的一个主要起源种.
丁玲陈发棣房伟民
关键词:菊属PODEST
三个食用菊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目的]菊花遗传背景复杂,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价值。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菊花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对菊花染色体形态尚缺乏系统研究,食用菊的减数分裂行为更是鲜见报道。本文旨通过对食用菊品种的核形态和减数分裂行为...
李畅陈发棣陈素梅
文献传递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脑、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吴国盛陈发棣陈素梅赵宏波房伟民
关键词:菊属形态学聚类分析亲缘关系
基于核糖体ITS区、叶绿体trnL/trnF间区序列特征的东亚春黄菊族分子系统演化研究
本文拟利用 ITS 区和 trnL/trnF IGS 间区序列构建系统树来阐明和探讨:(1) 东亚春黄菊族的谱系和起源:(2)性状的演化;(3)蒿亚族的系统演化及蒿属群、菊属群的组成和内部属间关系。本试验以基因组 DNA...
赵宏波陈发棣郭维明陈素梅吴国盛房伟民任广兵
关键词:ITS
文献传递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亲和性及F1结实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研究菊属栽培小菊‘奥运火炬’、‘意大利红’与亚菊属矶菊的杂交亲和性和结实性,以及杂种F1自交、回交和开放授粉的结实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以栽培菊花还是矶菊为母本,父本花粉在柱头上均能很好萌发,但结实率较低,‘奥运火炬’和矶菊杂交结实率为每花序3.72粒,‘意大利红’和矶菊正反交结实率分别为每花序1.20粒和0.87粒。回交组合(‘奥运火炬’×矶菊)F1ב奥运火炬’结实率为0~1.24粒;‘意大利红’与矶菊正反交F1无论是以‘意大利红’还是以矶菊为回交父本,结实率均较低,为0~1.37粒;‘早意大利红’和矶菊正反交F1自交不结实,‘奥运火炬’×矶菊杂种F1自交仅有少数单株有一定结实性,但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均较高,最高达每花序47.5粒,说明F1雌配子发育良好,回交结实率低的原因可能在于远缘杂交障碍,而自交结实率低可能由自交不亲和机制决定。
赵宏波陈发棣缪恒彬郭维明
关键词:杂交回交自交结实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