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ZA079)

作品数:9 被引量:209H指数:7
相关作者:刘洋张健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州川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凋落
  • 4篇林线
  • 4篇高山林线
  • 3篇凋落物
  • 3篇交错带
  • 2篇凋落物分解
  • 2篇土壤
  • 1篇地被物
  • 1篇凋落叶
  • 1篇凋落叶分解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杜鹃
  • 1篇多样性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限制因子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有机碳
  • 1篇幼苗
  • 1篇植物

机构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作者

  • 8篇张健
  • 8篇刘洋
  • 7篇陈亚梅
  • 6篇邓长春
  • 4篇杨万勤
  • 1篇陈磊
  • 1篇陈良华
  • 1篇宋小艳
  • 1篇蒋先敏
  • 1篇张丹桔
  • 1篇李建平
  • 1篇杨林
  • 1篇刘强
  • 1篇刘军伟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川西高山林线三种灌木凋落叶分解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被引量:6
2016年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频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为了了解林线交错带上环境差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高山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时期,即雪被末期和生长季末期,研究了林线主要代表性灌木——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个体、类群密度随物种、海拔梯度和季节而变化,且季节差异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比物种和海拔梯度更显著。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影响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密度。雪被末期,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以针叶林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林线最高;生长季节末期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雪被末期。总体上,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富度以生长季末期最高,林线较针叶林丰富。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灌丛密度增加,凋落物输入量增大,可能导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增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林刘军伟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高山林线灌木凋落叶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季节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中小型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川西高山草甸不同草本植物枯落物中土壤动物季节动态,利用凋落物网袋法,于雪被末期(5月初)和生长季末期(11月初)对6种草本植物残体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干漏斗(Tullgren)法共分离到中小型土壤动物871只,隶属1门4纲9目27类(科).雪被末期获得562只,隶属1门4纲7目14类群,其中以矮蒲螨科和美绥螨科为优势类群;生长季末期共获得309只,隶属1门4纲9目19类群,其中以丽甲螨科和舟蛾科为优势类群.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样性和类群数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且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均发生明显变化.禾本类和阔叶杂草两类植物功能群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季节草本植物残体中土壤动物群落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5.草本各物种组成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川西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季节交替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特别是日均温和枯落物含水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高山草甸草本植物
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对铅胁迫的光合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3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红椿幼苗在不同浓度(0、200、450、2 000mg·kg-1)铅(Pb)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探讨红椿在不同土壤类型下Pb污染的生态适应性,为木本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钙质紫色土上受Pb胁迫的影响不大,而在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降低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的红椿光合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十分相似,红椿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随Pb胁迫程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并在Pb浓度为200和2 000mg·kg-1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3)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红椿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光补偿点等光合生理指标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说明Pb胁迫严重影响红椿幼苗的光合作用。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铅抑制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强度,且铅胁迫的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越强;较低浓度的Pb处理(200和450mg·kg-1)对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红椿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很小,而对钙质紫色土上红椿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最为明显。
刘洋胡芳洁陈良华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红椿铅胁迫叶绿素光合特性土壤类型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被引量:19
2015年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著,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著.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土壤动物多样性质量损失率
氮磷添加对巨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3
2013年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一种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了解氮(N)和磷(P)对巨桉生长、养分限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科学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以巨桉无性系组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酸性紫色土中设置不同施N或施P梯度,研究巨桉幼苗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及碳(C)、N、P的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巨桉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施N处理对巨桉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比例而显著降低了根系的生物量比例;施P对巨桉幼苗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对茎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或施P显著改变了巨桉幼苗的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同时也显著影响了土壤与植物N:P的关系。施N可以促使酸性紫色土条件下巨桉对N的吸收而抑制对P的吸收,施P则促进巨桉幼苗对P的吸收。施N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特征有极显著影响,而施P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N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了P的利用率,而施P处理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P的利用率。从巨桉生物量沿施肥梯度和N:P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当叶片N:P<15时,巨桉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作用。施N可以显著地提高根茎叶的N:P比值,缓解巨桉缺N的现象,施P则进一步加剧了N元素的缺乏。
刘洋张健陈亚梅陈磊刘强
关键词:酸性紫色土生物量养分限制因子化学计量学
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被引量:28
2015年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优势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雪被期和生长季的分解特征。结果显示:(1)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对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且在高山林线最大,暗针叶林中雪被期的质量损失略高于生长季,但差异不显著;(2)林线交错带上高山杜鹃凋落叶分解缓慢,一年干物质失重率为9.62%,拟合分解系数k为0.145;(3)高山杜鹃凋落叶的质量变化主要体现在纤维素降解显著且集中在雪被期,木质素无明显降解,在高山林线上C/N、C/P、木质素/N变化幅度较小且C、N、P的释放表现得稳定而持续。结果表明,季节性雪被对林线交错带内高山杜鹃分解的影响不仅局限在雪被期内,雪被融化期间频繁的冻融作用和雪融水淋洗作用可能会促进高山杜鹃凋落物在生长季初期的分解。总的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雪被的缩减、生长季的延长和高山杜鹃群落的扩张可能加速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
邓长春蒋先敏刘洋张健陈亚梅和润莲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气候变暖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淋失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土壤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凋落物DOC的淋失过程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植物的凋落物为材料,研究了冬季雪被期凋落物DOC在暗针叶林森林、高山林线和高山草甸3种分解生境中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初始DOC含量为22.78~178.8 g·kg-1,物种间差异显著;2)经过一个雪被期(182 d),凋落物DOC淋失率为18.92%~62.33%,各物种DOC的淋失率对分解生境的响应差异较大;3)分解生境差异对凋落物DOC的淋失产生了显著影响,暗针叶林生境中凋落物DOC的淋失率显著高于林线和高山草甸生境;4)雪被是影响冬季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DOC淋失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高山林线交错上雪被期DOC淋失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景观尺度分布的雪被差异造成的,分解生境中较厚的雪被更利于凋落物DOC的淋失。
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宋小艳李建平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凋落物
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78
2014年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崔宁洁刘小兵张丹桔张健刘洋邓长春纪托未陈亚梅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