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XJA752003)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张生庭张真赵秀兰张宝林王茹花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5篇自我
  • 3篇隐喻
  • 3篇犹太
  • 2篇隐喻解读
  • 2篇文化隐喻
  • 2篇贝娄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成长
  • 1篇新人文主义
  • 1篇虚构
  • 1篇犹太性
  • 1篇游戏
  • 1篇人文反思
  • 1篇人文主义
  • 1篇人性
  • 1篇社会责任
  • 1篇身份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思想
  • 1篇诉求

机构

  • 5篇西安外国语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生庭
  • 3篇赵秀兰
  • 3篇张真
  • 1篇王茹花
  • 1篇张宝林

传媒

  • 2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书写的痛苦与“痛苦”的书写——解读《解剖课》
2015年
文学创作中少有作家以痛苦本身作题进行艺术构建;而罗斯的小说《解剖课》却就是一部以痛苦为题的难能可贵的虚构作品,是"痛苦"的书写。论文集中探讨这部艺术作品对"痛苦"的关注与书写,描述和阐释、诊断与治疗,以及对此痛苦的隐喻解剖。究其实质而言,小说始终围绕着自我痛苦与痛苦自我的辩证关系展开;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小说更是一部思考与解剖"痛苦"的独特的小说,尤其强调作家自我的痛苦恰恰正是源于作家对于痛苦本身的思考和创作。作为罗斯的影子形象或代言者出现的朱克曼,恰恰代表了作家罗斯对痛苦与自我之间的悖论关系的美学思考。
张生庭张真
关键词:隐喻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被引量:1
2013年
贝娄在作品中塑造了在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努力构建乌托邦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出丰裕社会中的人文主义危机。贝娄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徒劳努力的嘲弄说明了其对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批判。贝娄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人物对自我、个体自由和超验人性的追求。
赵秀兰
关键词:新人文主义
自我·他者·责任——《受害者》中的伦理思想之管见
2014年
在《受害者》中,贝娄通过戏剧性地展现主人公阿萨·莱文撒尔(Asa Leventhal)和科比·阿尔比(Kirby Allbee)之间的冲突,揭示人类生活的困境,探索人生的意义,表现出贝娄坚信人本善良、爱人类和个人负有社会责任等积极入世的伦理思想。
赵秀兰
关键词:《受害者》道德成长社会责任
与影共舞——《解放了的朱克曼》中的“自我”隐喻解读被引量:3
2013年
罗斯小说《解放了的朱克曼》中人物之间存在独特的隐喻关系。小说中,演艺界女明星希萨拉和曾经参加电视节目问答秀的犹太人阿尔文都与朱克曼之间存在着互为隐射的对应关系,是朱克曼的文化影子和生存映射:希萨拉是纳森作为文化名人的"自我"隐喻,而阿尔文则是纳森犹太自我的隐喻。就此角度而言,整个文本就是一出"与影共舞"的隐喻游戏。
张生庭
关键词:文化隐喻
《赫索格》对人性的拷问和自我的诉求被引量:1
2013年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赵秀兰
关键词:自我非我《赫索格》
自我身份的悖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身份问题探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罗斯的创作过程当中,身份问题一直困惑着他。与其他犹太作家不同的是,罗斯总能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虚构的艺术世界来探讨作家人物的身份困惑,以游戏手法揭示和阐释作家自我和美国犹太人身份之间的身份悖论。在作家人物的艺术塑造过程中,罗斯阐释了美国犹太作家身份的矛盾性:就身份而言,他们既是美国人也是犹太人;就道德准则而言,既有作家良知,也有犹太情结;就生存状态而言,既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虚构里。论文对犹太作家人物朱克曼的自我身份后面隐藏的各种悖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阐释,以期对读者从文化深层更透彻地把握和理解罗斯及其文学创作有所助益。
张生庭张真
关键词:犹太性虚构
生态焦虑与人文反思——以《月亮谷》为个案管窥杰克·伦敦的生态思想被引量:1
2011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时期,杰克.伦敦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生态焦虑意识、人文反思意识和人类自救探索意识。本文借鉴生态批评理论,结合文本细读,以《月亮谷》为个案,考察伦敦的生态思想,揭示伦敦作为一个具有敏锐思维的现代作家的深刻之处。
张宝林王茹花张生庭
关键词:生态思想
腹语者的游戏——《解放了的朱克曼》的自我隐喻解读
2014年
小说《解放了的朱克曼》中,人物关系特殊,蕴含独特的文化隐喻,值得挖掘与探讨。中心人物朱克曼与神秘人物阿尔文之间的关系尤其耐人寻味。本文从文化隐喻的角度解读和阐释阿尔文与朱克曼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阿是朱的文化影子和生存映射,隐射着朱的犹太自我,表征着他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换言之,虚构者朱通过阿上演了的一场腹语游戏;二人之间的暗射对应关系,是罗斯苦心孤诣的艺术创造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整个文本实际上就是犹太作家人物的腹语游戏和自我表演。所以说,整个文本既是腹语游戏,更是自我隐喻。
张生庭张真
关键词:文化隐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