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49)

作品数:15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祝鹏程何建明满都拉孟进军秀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4篇艺术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民族
  • 2篇地方志
  • 2篇曲艺
  • 2篇文学
  • 2篇文艺
  • 2篇民间文学
  • 2篇民间文艺
  • 2篇民族国家
  • 2篇集体记忆
  • 2篇记忆
  • 2篇采风
  • 1篇档案
  • 1篇档案文献
  • 1篇道源
  • 1篇地方志文献
  • 1篇新文体
  • 1篇叙事
  • 1篇学术范式
  • 1篇延安文艺
  • 1篇语境

机构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高等教育出版...

作者

  • 9篇祝鹏程
  • 3篇何建明
  • 1篇秀敏
  • 1篇孟进军
  • 1篇满都拉

传媒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文化研究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术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地方志
  • 1篇民俗研究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教育史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叙事:检视与路向
2023年
在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史蕴藉着与多学科共同论证“中华民族”叙事、共同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使命。现有民族教育史书写方案中的“中华民族”叙事包含中国教育史中的中华“一体”叙事、族别教育史和区域民族教育史中的“多元”中华叙事,以及民族教育通史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叙事。这三种叙事取向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下叙述“中华民族”的不同侧重面,同时也蕴含共同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关怀,即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华民族”。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民族教育史书写,应以中华多民族教育史观更新价值信念,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构概念工具,通过多学科协力拓展知识视野,努力在各民族教育历史中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供给学术智慧。
达万吉
关键词:民族教育史中华民族历史叙事
地方志文献汇纂与中国宗教史研究的新趋向被引量:2
2014年
地方志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献资料库,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宝贵的中国历代地方社会的佛教和道教历史信息,展示了较佛教《大藏经》和《道藏》及各种"正史"文献更加真实、生动和具体的佛教史和道教史。《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推出,必将促使国内外的中国佛教和道教史研究从以人物和思想为中心的线性史研究走向以道场(寺观)为中心的立体史研究,从以往的单线条静态史研究走向多维时空的动态史研究,并将改变过去在三教关系、政教关系等重大问题上以意识形态和政治为中心的思想史和政治史解释模式而趋向以民众现实需要及其生活方式为中心的社会史解释模式。
何建明
关键词:地方志中国宗教历史研究
曲艺:一个概念的溯源与省思被引量:1
2022年
中国的说唱艺术古已有之,但“曲艺”作为一个内涵与外延都相对固定的艺术门类,却是20世纪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被确定下来。这一时段正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时期,时代因素深刻形塑了曲艺今日的面貌。将“曲艺”放回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就会发现概念伴生的相关话语预设了一系列的价值和立场(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教化价值、国家认同)。这一命名充分利用了传统说唱中的元素,将其转换成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资源。同时,与命名相伴随的改造也造成了民间艺术的体制化、政治化和遗产化,“曲艺”的命名也构成了一个“认识装置”,造成了“名”与“实”的错位,把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曲艺价值普遍化,变成说唱艺术自古如此并延续至今的传统,从而造成了曲艺认知和知识表述的困境。
祝鹏程
关键词:曲艺民族国家
重审中国民间文艺的“民研会时代”被引量:1
2021年
在中国民间文艺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民研会时代”,这一时代横跨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十余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曾经被认为是民间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近年来随着学术范式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学术遭到了新一代学者的严苛批评。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民间文艺的“民研会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重审其意义和价值。
祝鹏程
关键词:民间文艺学术范式如何看待历史语境黄金时代重审
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被引量:1
2021年
传统的曲艺研究深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在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深受束缚。口头传统研究可以在诸多方面扩展曲艺研究的思路,其理论与方法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研究回归田野,在整体性的视域中获取更可靠的文本;还原表演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创造性与能动性;考察口头传统中的创编,关注文本化的政治。学者要立足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用口头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审视中国鲜活丰富的曲艺资源,推动曲艺研究范式的更新。
祝鹏程
关键词:曲艺口头传统范式
“十七年”群众合唱活动中的共同体召唤与想象性建构
2022年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和新纪元的开启,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共同体的诞生。这个共同体通过包括群众合唱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召唤着其中每一个体的参与和认同,也塑造着新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统。探析“十七年”时期的群众合唱活动中的集体组织情况、合唱形式和歌曲文本对个人的黏合力与感染力,以及在“我们”和“他者”的二元结构中共同体的自我建构,有助于听清合唱中这个共同体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召唤,看清普通民众在这场“群众性的歌咏高潮”中对年轻共和国的想象性建构。“我们歌唱”,“我们”是歌唱的主体;“歌唱我们”,“我们”是歌唱的内容。在现实和旋律、“我们”和共同体之间,一种热切的共鸣将复数的个体震动、召唤,收拢聚合成一个统一体,并赋予它“人民”的名义。
张岩
关键词:合唱民族国家集体记忆共同体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机制的采风被引量:8
2022年
20世纪50—80年代,采风成为民间文艺生产的主导性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重要组成。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经典文献的感召下,民间文艺工作者通过采风,对民间口头文艺进行创造性转化,生产出属于劳动人民的新文艺。采风承担起了将传统小社区中的“乡民文艺”转化成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文艺”的使命,寄寓了新中国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产生全新的文艺生产主体的理想。相较之下,当下学界对采风的部分批评有将其窄化之嫌,只有回到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历史语境中去,将采风视为一种主体生成方式和文化实践方式,才能充分认识其意义。
祝鹏程
关键词:采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民间文艺人民文艺
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2023年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民间文艺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近代革命传说,记录了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的起义事迹。这些传说的前身是散落在村落中的零星传闻和交往记忆,民间文艺工作者借助“以线引线”的搜集和梗概性的记录,获取大量异文,通过典型化的书写和加工,将其转变为具有鲜明主题思想、清晰历史脉络、明确因果动机、完整叙事因素的传说。这一新文体超越了乡土的局限性,具备了更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将传统社区中的交往记忆转化成集体记忆,从而参与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叙事和近代革命合法性的建构中。当然,相关实践造成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问题也值得重视。
祝鹏程
关键词:传闻传说文体近代史集体记忆
“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被引量:1
2021年
袁珂的神话普及写作可以被视为一种“神话主义”式的实践。分析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代表的著作可以发现,袁珂的写作既受到社会时代环境的型塑,又充满了个人的创造性。他在民族主义的催动下,用“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大了神话的素材与范围;并以现代,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标准来筛选古代的素材,激活了传统在当下的价值;用丰富的想象力与巧妙的构思弥合材料之间的缝隙,将神话打造为面向大众的审美与教育资源。袁珂构筑出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这一体系勾勒了从中华文明肇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必然性,赋予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新中国以合法性。
祝鹏程
关键词:神话
对几种中国地方志重刊和目录书的勘正
2015年
随着对方志利用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重刊方志和编纂方志目录的书籍也越来越多,这其中难免存在一些差错。我们在编纂《中国地方志佛教道教文献汇纂(1949年前)》过程中,对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其中有将志名弄错的,有将编纂者名弄错的,有将刻本年代弄错的,甚至有将方志归属地弄错的,针对这些错谬,做了严谨的勘正工作。
何建明孟进军
关键词:地方志勘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