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67)

作品数:22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华杰徐保军朱昱海杨莎刘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博物学
  • 6篇植物
  • 6篇生态
  • 4篇生态文明
  • 2篇地方性知识
  • 2篇学史
  • 2篇缘起
  • 2篇真理
  • 2篇生态平衡
  • 2篇文明
  • 2篇博物学家
  • 1篇大熊猫
  • 1篇学术道路
  • 1篇驯化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学
  • 1篇遗忘
  • 1篇银山
  • 1篇有神
  • 1篇植物地理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上海辰山植物...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刘华杰
  • 2篇杨莎
  • 2篇朱昱海
  • 2篇徐保军
  • 1篇田松
  • 1篇姜虹
  • 1篇熊姣
  • 1篇刘冰
  • 1篇邢鑫
  • 1篇王钊
  • 1篇刘夙
  • 1篇李猛

传媒

  • 8篇自然辩证法研...
  • 5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鄱阳湖学刊
  • 2篇学术前沿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博物学家奥杜邦的多重形象
2018年
博物学家奥杜邦是博物学文化和美国鸟类学史上难以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美国鸟类》和《鸟类学纪事》为美国鸟类研究做出了贡献。不过,奥杜邦获得了远高于许多鸟类学家的名誉和声望。一方面,这是因为他前往美国,深入荒野持续考察异域鸟类,并提供了丰富的美国鸟类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他的著作贴近公众,深受公众喜爱,也激发了公众对鸟类的热爱。稍后成立的奥杜邦协会和开展的奥杜邦运动更是使其在美国家喻户晓,并使"奥杜邦"一词成为鸟类保护的代名词。
刘星
关键词:博物学探险公众
埃克塞特书谜语中的博物学
2014年
自18世纪以来,中世纪早期流传下来的"埃克塞特书"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书中谜语更是引起热烈讨论。谜语惯用隐喻、拟人、对偶冲突等手法,具有模糊、晦涩的特点,通常不被视为严肃的知识形态,谜语史也极少受到科学史界关注。实际上,埃克塞特书中的谜语包含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分析其中的谜语既能了解中世纪博物学的特点,也能一瞥中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
熊姣
关键词:谜语
“发展”的反向解读——生态文明的三种理解方案被引量:3
2018年
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地球生物圈之中的,文明的存在与持续需要满足三个前提:生态前提、技术前提和文化前提。其中,技术前提与生态前提可能存在冲突,需要文化前提来协调。当下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大致有三种理解方式:平行共处说(认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可以共处)、高级阶段说(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和彻底转型说(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高级阶段说拥有最广泛的支持,但只有彻底转型说,能够符合文明持续的三个前提。彻底转型说,需要对"发展"这个概念进行限定,进行反向解读。
田松
关键词:文明研究
博物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16
2015年
中国当下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巨大代价的,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全归结为体制与管理者,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可能是极为重要的。近代以来发达的博物学文化相当程度上形塑了一部分中产阶级的自然观、生活态度。博物学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复兴博物学需要做一阶和二的工作,学界要联通科学史、环境史、自然文学、环境伦理学等相关学科,以深入研究博物学的历史与文化。
刘华杰
关键词:科学史环境史生态文明
法国来华博物学家谭卫道被引量:2
2014年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中国,法国植物学家、博物学家谭卫道都可算作19世纪博物学史以及生物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前后三次到中国内地探索,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与活体。谭卫道是最早到中国内地考察动植物物种的欧洲人之一,也是研究中国物种地理分布最早的人之一,在博物学实作方面做出了有力的贡献。他是最早发现并描述大熊猫、金丝猴、麋鹿、珙桐等物种的西方人,这些物种轰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研究谭卫道的博物学实作,也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朱昱海
关键词:大熊猫麋鹿
在历史中稳定的生活--从时间维度重述地方性与普遍性被引量:6
2016年
地方性知识可以理解为与作为普遍性知识的科学相对应的概念。地方性一词预设了其空间的地域特征,但普遍性一词还含有时间的维度。从时间维度考察,地方性知识常常是稳定的,历史越久,越具稳定性。科学知识则内在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因为科学被要求创新,更新,并且以新为好,为善。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本地生态环境的,而科学知识是指向未来的,脱域的。科学知识在当下并不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普遍性,而是被认为在未来可能会达到的一种状态。因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并非实然,而是应然;是一种信念,或者一种幻觉。
田松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历史依据
论博物学的复兴与未来生态文明被引量:20
2017年
博物学被遗忘得太久,现在有复兴的迹象,人们仍习惯于将其纳入科学、科普的范畴中思考它。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缺点很多。一种比较有启发性的定位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大背景下,把博物学理解为平行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古老文化传统。平行论更符合史料,也有利于普通百姓参与其中,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刘华杰
关键词:博物学生态文明
阿萨·格雷与进化论
2016年
阿萨·格雷被称作是美国植物学之父,是19世纪美国少数几位具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植物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为描绘美国的植物地图和植物分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是达尔文的学术核心圈中的一员,后者向他请教有关美洲植物分布和植物分类的知识,并在1857年时就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进化理论。《物种起源》发表后,格雷成为美国首要的进化论宣扬者,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皈依"进化论。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位诚实的科学家,格雷不得不在进化论、分类学与自然神学之间寻求平衡,糅合出一种有神进化论。格雷的例子代表了当时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反应,它展示了"达尔文革命"历史叙事的不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杨莎
关键词:植物地理学
博物学与中国画的交汇:谈蒋廷锡《塞外花卉图》卷被引量:8
2017年
《塞外花卉图》卷是一件描绘中国北方塞外植物的珍贵画卷,画家蒋廷锡细致描绘了生长在塞外的66种野生植物。这种对野生植物进行大规模描绘的画作在中国古代极为少见。该文基于博物学的视角对画作中的植物物种加以鉴别,并以画面内容为线索,分析画家创作的历史机缘及受画者的情趣,比较绘画技法、表现形式与西方植物绘图的差异。并在上基础上,探讨了这一时期此类中国植物绘画的发展状况。
王钊
关键词:博物学中西比较
维系生态平衡的博物学进路被引量:2
2017年
当今世界的生态失衡,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类没有恰当地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断"开发征服大自然之强力"造成的。现在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依然不反省过时的前提。按《道德经》的思想,唯有大自然和自然过程堪称"神器"。"人类世"概念及由复杂性科学得出的不可预测性思想提示人们,古老的博物学有必要复兴,博物学进路足够有趣也有助于维系天人系统的生态平衡。
刘华杰
关键词:人类世生态平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