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8DFA32070)

作品数:9 被引量:388H指数:8
相关作者:刘世荣孙鹏森张雷郭文福蔡道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土壤
  • 2篇马尾松
  • 2篇米老排
  • 2篇红椎
  • 1篇油松
  • 1篇有机碳
  • 1篇制图
  • 1篇生物质炭
  • 1篇树干
  • 1篇树干解析
  • 1篇酸洗
  • 1篇碳储量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颗粒
  • 1篇土壤颗粒组成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储量
  • 1篇全氮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杭州油漆有限...

作者

  • 5篇刘世荣
  • 3篇张雷
  • 3篇孙鹏森
  • 3篇郭文福
  • 2篇蔡道雄
  • 1篇杨慧敏
  • 1篇钟哲科
  • 1篇唐继新
  • 1篇刘兴良
  • 1篇温恒辉
  • 1篇何莉莉
  • 1篇曾冀
  • 1篇栾军伟
  • 1篇胡宗达
  • 1篇史作民
  • 1篇邵琼
  • 1篇何飞
  • 1篇王晖
  • 1篇贾宏炎
  • 1篇刘胜辉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杭州化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模拟中的不确定性组分分割与制图--以油松为例被引量:34
2011年
物种分布模型是预测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的主要工具。为了降低物种分布模型在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近期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组合预测的新方法,即采用多套建模数据、模型技术,模型参数,以及环境情景数据对物种分布进行预测,构成物种分布预测集合。但是,组合预测中各组分对变异的贡献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把变异组分来源进行分割,以更有效地利用组合预测方法来降低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以油松为例,采用8个生态位模型,9套模型训练数据,3个GCM模型和一个SRES(A2)排放情景,模型分析了油松当前(1961—1990年)和未来气候条件下3个时间段(2010—2039年,2040—2069年,2070—2099年)的潜在分布。共计得到当前分布预测数据72套,未来每个时间段分布数据216套。采用开发的ClimateChina软件进行当前和未来气候数据的降尺度处理。采用Kappa、真实技巧统计方法(TSS)和接收机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法模型(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函数(MARS)以及助推法(GBM)预测效果较好,几乎不受建模数据之间差异的影响。混合判别分析模型(MDA)对建模数据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甚至出现建模失败现象。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组合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变异分割,结果表明,模型之间的差异对模拟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最大且所占比例极高,而建模数据之间的差异贡献最小,GCM贡献居中。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物种分布模拟预测中不确定性的认识。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
关键词:不确定性气候变化油松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与立地的关系被引量:27
2009年
利用广西大青山林区79块林龄为20-25 a的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米老排人工林生长与海拔、土壤种类、坡位、坡形、坡向和立地类型等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南亚热带地区,米老排造林地应选择海拔300-500 m的高丘和中低山地带;(2)花岗岩、流纹岩等岩浆岩类母岩母质发育的红壤是米老排人工林生长最合适的土壤种类;(3)米老排造林立地应选择山坡的中下部,凹形坡和平坡的坡地较好。按以上条件选择造林立地,米老排林分优势树高年均生长量可达1.1-1.3 m,胸径年生长量达1.3-1.5 cm,种植后20 a可达到培育大径材的目的。
郭文福
关键词:米老排人工林
红椎人工林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8
2012年
基于林分树干解析资料,对广西大青山27年生红椎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12年为胸径连年生长量的速生期,第8年胸径连年生长量达峰值,第11年后连年生长量略呈下降趋势,但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直到22~23年才相交;(2)4~11年为树高连年生长量快速增长期,树高连年生长量于第7、8年达峰值,随后开始逐渐下降,并在第12年与树高平均生长量相交;(3)11~27年材积生长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直到27年生时,材积生长量仍未达数量成熟,红椎人工林材积的生长潜力大;(4)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红椎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规律,拟合优度均在0.99以上,拟合效果显著。
唐继新白灵海郭文福曾冀蔡道雄
关键词:红椎树干解析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被引量:15
2012年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胡宗达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何飞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海拔梯度土壤颗粒总有机碳全氮
马尾松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的生长效果被引量:38
2010年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m)>红椎(10.2 m)>火力楠(9.9 m)>杉木(9.1 m)>马尾松(8.1m);马尾松×米老排组合中的马尾松和马尾松×红椎组合中的红椎,因林木生长竞争剧烈,需要及时间伐。(3)适合培育阔叶树种大径材的松阔混交组合有2种,分别为马尾松×红椎和马尾松×火力楠,而米老排以人工纯林方式造林效果好,初植密度建议为1 000 1 600株.hm-2。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温恒辉
关键词:马尾松红椎火力楠米老排混交林径级分布
基于DOMAIN和NeuralEnsembles模型预测中国毛竹潜在分布被引量:24
2011年
通过概形分析模型(profile technique)——DOMAIN生成物种生境适宜分布图,选取低适宜性的地区作为物种不存在区,然后应用分类判别分析模型(group discrimination technique)——NeuralEnsembles预测我国毛竹潜在分布。结果表明:通过耦合DOMAIN和NeuralEnsembles模型可以改进NeuralEnsenbles模型预测精度;AUC和敏感度对用于建模的物种不存在数据取样数量不敏感,而最大Kappa值随着不存在数据取样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毛竹向北迁移33~266km,面积增加7.4%~13.9%。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
关键词:DOMAIN气候变化毛竹
气候变化对马尾松潜在分布影响预估的多模型比较被引量:64
2011年
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发展,模拟物种分布的模型层出不穷,但对这些模型的相对表现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可靠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3个比较新颖的组合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广义助推法和Neural Ensembles)、3个常规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法模型和分类回归树)、3个大气环流模型(global circulation model,GCM)(MIROC32_medres,JP;CCCMA_CGCM3,CA;BCCR-BCM2.0,NW)和一个气体排放情景(SRES_A2),模拟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历史基准气候(1961-1990)和未来3个不同时期(2010-2039,2020s;2040-2069,2050s;2070-2099,2080s)的潜在分布。基于环境阈值方法选择物种不发生区,依据Climate China软件进行当前和未来气候数据的降尺度处理,采用接收机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Kappa值和真实技巧统计法(true skill statistic,TSS)以及马尾松种子区划范围来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6个物种分布模型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组合集成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稍高于其他常规模型,其中RF的预测精度最高。3个GCM和6个模型模拟条件下,马尾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格局既有一致性也有异同性。一致性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分布区将逐渐向北迁移,未来潜在分布区的面积将逐渐增加;异同性表现在:在不同模型和不同气候情景下,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的迁移距离和面积变化幅度不同,其中NW模式下预测的变化幅度小于CA和JP模式;RF模型预测的分布区迁移距离和面积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马尾松的18个潜在分布空间预测图(6个模型×3GCM)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增大,其中空间不一致性地区主要集中发生在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的北部和西部边�
张雷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
关键词:气候变化马尾松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65
2011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态变化,至今对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变率的科学估算,以及土壤关键碳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过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化学稳定性、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土壤呼吸影响机制、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等;评述了土壤碳过程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土壤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森林土壤碳固持潜力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和有效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刘世荣王晖栾军伟
关键词:土壤碳储量土壤呼吸
酸洗处理对生物质炭孔结构表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氮吸附法对酸洗处理前后3种生物质炭(竹炭、果壳炭和秸秆炭)孔结构进行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酸洗处理可提高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以秸秆炭效果最为显著,比表面积提高了近5倍,总孔容提高了2.7倍,竹炭和果壳炭不显著。酸洗处理可使微孔率和微孔孔容提高,以竹炭表现最为显著,微孔率提高了近8.8倍,微孔孔容提高了5.5倍,其次是秸秆炭,果壳炭不显著。故酸洗处理可以作为生产低灰分、高纯度优质秸秆炭和竹炭的后期处理方法,果壳炭效果不佳,不推荐使用。
杨慧敏李丕渡钟哲科邵琼刘胜辉何莉莉
关键词:生物质炭酸洗比表面积孔径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