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29B01)

作品数:24 被引量:166H指数:10
相关作者:杜晓东王庆恒邓岳文刘志刚黄荣莲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海南大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珠母贝
  • 15篇马氏珠母贝
  • 6篇石斑
  • 6篇石斑鱼
  • 6篇斑鱼
  • 5篇选育
  • 5篇壳色
  • 4篇色选
  • 4篇斜带石斑
  • 4篇斜带石斑鱼
  • 4篇F
  • 3篇排氨率
  • 3篇耗氧
  • 3篇耗氧率
  • 2篇盐度
  • 2篇养殖
  • 2篇养殖群体
  • 2篇英文
  • 2篇珍珠囊
  • 2篇组织学

机构

  • 17篇广东海洋大学
  • 5篇海南大学
  • 2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水产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大亚湾...
  • 1篇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

  • 12篇杜晓东
  • 10篇王庆恒
  • 6篇刘志刚
  • 6篇邓岳文
  • 5篇陈国华
  • 5篇黄荣莲
  • 5篇杨薇
  • 5篇郭仁湘
  • 4篇黄宗文
  • 4篇王辉
  • 3篇林彬
  • 3篇张善发
  • 3篇骆剑
  • 3篇王珺
  • 2篇焦钰
  • 2篇吴小易
  • 2篇朱晓闻
  • 2篇陈静
  • 2篇李俊辉
  • 2篇赵晓霞

传媒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海洋科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1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浮游原生动物种群增长与生产量被引量:2
2011年
设计二种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方法,测定水体的浮游原生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采用原位测定法研究水体原生动物的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结果表明:加菌组出现原生动物13种,总密度87.3×103ind.L-1,总生物量502.9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a)、叶鞭虫(Phyllomitussp.)、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尖毛虫(Oxytrichasp.)等;加藻组出现原生动物9种,总密度60.8×103ind.L-1,总生物量70.3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尖毛虫、旋回侠盗虫、叶鞭虫等。加菌组种群增长率较高的种类有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sp.)0.0578、弹跳虫(Halteriasp.)0.0493、周毛虫(Cyclidium litomesum)0.0405、太阳虫(Actinophryssp.)0.0383、中缢虫(Mesodimiumsp.)0.0373;加藻组种群率增长较高的种类有匕口虫(Lacrymariasp.)0.0153、旋回侠盗虫0.0144、急游虫(Strombidiumsp.)0.0117、叶鞭虫0.0100。加菌组原生动物群落总生产量10.23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6.543、旋回侠盗虫0.992、变形虫(Amoebasp.)0.462、尖毛虫0.413mg.m-3.h-1;加藻组原生动物总生产量1.2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太阳虫0.437、旋回侠盗虫0.350、叶鞭虫0.194、中縊虫0.159mg.m-3.h-1。分析认为,加菌组原生动物种类更丰富、生物量较大,相同种类的种群增长率也较高,表明加菌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能为石斑鱼仔鱼提供更丰富的开口期饵料。育苗水体中,一些种类的种群增长率较高,但生物量并不大,这些种类在育苗池中的密度被大型浮游动物所控制,暗示着这些种类在育苗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珺陈国华林彬黄宗文王永波郭仁湘杨薇
关键词:工厂化育苗原生动物种群增长
生长适温下马氏珠母贝黄壳色选系F_1与养殖群体消化酶活力的比较被引量:12
2010年
2006年4月,从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11个纯黄壳色个体为繁殖群体建立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黄壳色选系F1(SG1)。同时,随机选取养殖群体中50个个体作为繁殖群体建立了对照组(CG)。2007年10月,从2个组分别选取相同规格的个体,比较了生长适温(15~30℃)下2个组的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马氏珠母贝肝胰脏中具有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在15~30℃条件下,三者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2)在15~30℃范围内,马氏珠母贝淀粉酶活力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再下降,在温度25℃时达到最大值;SG1组和CG组淀粉酶活力变化范围分别为3.51~5.09μg·min-1·mg-1和2.53~4.04μg·min-1·mg-1;各反应温度下,SG1组淀粉酶活力均高于CG组,在15℃和20℃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3)在15~30℃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纤维素酶活力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在温度30℃时达到最大值;SG1组和CG组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范围为(2.44~3.22)μg·min-1·mg-1和(2.07~3.12)μg·min-1·mg-1;各实验温度下,SG1组纤维素酶活力均高于CG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4)在15~30℃范围内,马氏珠母贝蛋白酶活力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在温度30℃时达到最大值;SG1组和CG组蛋白酶活力变化范围为(0.075~0.296)μg·min-1·mg-1和(0.067~0.455)μg·min-1·mg-1。在15℃时,SG1组蛋白酶活力大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20℃、25℃、30℃时,CG组蛋白酶活力显著大于SG1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代壳色选育后黄壳色选系与对照组的消化生理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为马氏珠母贝的黄壳色系进一步选育提供依据。
王庆恒张善发杜晓东邓岳文黄荣莲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消化酶活力养殖群体
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评估我国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种质现状,采用19个微卫星标记对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和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和人工繁殖群体中,19个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135 0~4.516 2和1.00 0~3.982 7;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6 1和0.687 5;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80 3和0.421 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 5和0.493 0;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t)为0.979 4,遗传距离(D)为0.020 8。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丰富,人工繁殖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骆剑黄宗文陈国华王珺杨薇郭仁湘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微卫星
马氏珠母贝黄壳色选系F_1与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较被引量:15
2009年
2006年4月,从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11个纯黄壳色个体为繁殖群体建立了黄壳色选系F1。同时,随机选取了50个个体作为繁殖群体建立了对照组。2007年10月,从两个组分别选取相同规格的个体,比较了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两个组的耗氧率(OCR)和排氨率(NR)。结果表明:(1)在15~30℃,两个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黄壳色选系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17—1.009mg/(g·h)和0.013—0.028mg/(g·h),对照组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42~0.827mg/(g·h)和0.016—0.028mg/(g·h)。(2)在15℃,对照组OCR和NR大于黄壳色选系,差异不显著(P〉0.05);在20、25和30℃条件下,黄壳色选系OCR和NR大于对照组,其中30℃时二者耗氧率差异显著(P〈0.05)。(3)在15—30℃,黄壳色选系OCR和NR的Q10平均值为4.87和1.91;对照组OCR和NR的Q30平均值分别为3.54和1.46;两个组的氧氮比平均值分别为20.50和19.56。(4)在20~36盐度条件下,两个组的OCR和NR均随盐度增加而先上升再下降,在盐度28时出现最大值。黄壳色选系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435~0.678mg/(g·h)和0.011~0.027mg/(g·h),对照组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233—0.671mg/(g·h)和0.014~0.025mg/(g·h)。(5)在盐度20、24、28、32和36条件下,黄壳色选系耗氧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盐度20、24和36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盐度28和32条件下,黄壳色选系排氨率大于对照组,在盐度20、24和36条件下,对照组的排氨率大于黄壳色选系,差异不显著(P〉0.05)。(6)在20~36盐度条件下,黄壳色选系和对照组的氧氮比平均值分别为34.50和25.01。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代壳色选育后黄壳色选系与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为马氏珠母贝�
王庆恒张善发杜晓东邓岳文黄荣莲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耗氧率排氨率
凡纳滨对虾抗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可导致凡纳滨对虾罹患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引起对虾的产量降低、经济效益下降,对对虾的养殖业危害严重。本试验通过于第3腹节肌肉注射100μL/g IHHNV的方法对不同家系的对虾攻毒,联合应用PCR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并鉴定病毒。结果发现14个家系的对虾未感染IHHNV的比率79.3%~96.7%;联合两种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对虾感染IHHNV的状况。试验结果为对虾流行病调查、健康养殖及无特定病原(SPF)种群选育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赵永贞陈秀荔辛文伦杨春玲彭敏陈晓汉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聚合酶链反应
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马氏珠母贝选系F_2与对照群体滤食率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以马氏珠母贝选系F2和对照群体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选系F2大个体组(SL)、选系F2小个体组(SS)、对照群体大个体组(CL)和对照群体小个体组(CS)的滤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5,20,25和30℃条件下,SL组的滤水率显著大于CL组(P<0.05),SS组的滤水率显著大于CS组(P<0.05);在20,24和28‰盐度条件下,SL组的滤水率显著大于CL组(P<0.05),SS组的滤水率显著大于CS组(P<0.05);在32‰盐度条件下,CL组的滤水率大于SL组,CS组的滤水率大于SS组,但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结果说明选系F2的快速生长与其较高的滤食率相一致。
邓岳文王庆恒杜晓东黄荣莲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滤食率盐度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珍珠囊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9
2010年
杜晓东焦钰邓岳文王庆恒黄荣莲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珍珠囊表皮细胞分泌细胞超微结构
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我国南方近海重要网箱养殖海水鱼品种之一,而石斑鱼苗种繁育成败对其养殖规模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本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孵化在水泥池中进行,池规格为2.5m×4.0m×1.1m。试验采用益生菌和虾片作为培水材料,益生菌总活菌浓度为1.0×108cells/mL。在孵化前1周,每天同时等量往孵化池中加入益生菌和虾片2次,至试验结束,添加时间分别为早上7:00和下午13:00。处理组1、2、3益生菌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160、320、320mL,虾片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8、8、16g。每组设2个重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后持续培育27d,并分别在孵化后第3、8、13、18、23、27d检测水池中pH值和溶氧、总磷、活性磷、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含量。结果表明:在孵化后第3d,水体中pH值从8.06下降至7.03,之后又上升至初始值。试验期间,溶解氧水平维持在6.86~7.99mg/L之间。总磷和活性磷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孵化后第13d,亚硝酸氮水平开始升高,并在孵化后第23d达到峰值(约0.57mg/L)。硝酸氮含量也从孵化后第13d开始上升。各处理组氨氮含量均在孵化后第18d上升至最高值。试验期间,处理组2亚硝酸氮及硝酸氮水平均低于处理组1及处理组2。因此,基于水体亚硝酸氮及硝酸氮为评价指标,斜带石斑鱼孵化池中日添加益生菌及虾片适宜浓度分别为40mL/m3和1g/m3。另外,为避免可能发生的石斑鱼鱼苗亚硝酸盐中毒,应在孵化后第23d往池中注入适当新水。
林彬黄宗文周洁周先雄杨薇郭仁湘李鑫伟吴小易陈国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水质孵化池
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_6与普通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6代和普通养殖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比较,实验设置13、18、23、28、33℃等5个温度梯度和20、25、30、35等4个盐度梯度。结果表明:在温度13~33℃范围内,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均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度28℃达到最大,各实验组的排氨率则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在盐度20~35范围内,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盐度30时最大;温度和盐度对马氏珠母贝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4种壳色选育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大于普通群体,不同壳色选育系之间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温度13~33℃和盐度20~35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氧氮比(nO∶nN)范围为3.64~15.02,其代谢类型以蛋白质为主。
朱晓闻王辉刘志刚张文府李艳红邓云翠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壳色耗氧率排氨率
马氏珠母贝黄壳色选育系G_1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挑选11个黄壳色的马氏珠母贝养殖个体为亲本繁殖子代群体,并随机选取50个体为亲本,建立对照群体。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马氏珠母贝黄壳色群体和对照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壳色和对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358 7和0.373 3,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86.89%和90.16%;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3.75%。可见,经过一代选择后,黄壳色群体遗传结构指标略低于对照群体,但两个群体未发生明显分化。
郭俊邓岳文杜晓东王庆恒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ISS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