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4-004)

作品数:10 被引量:137H指数:7
相关作者:柴天傅海燕许鹏成莫多闻刘智峰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理工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氮磷
  • 2篇营养化
  • 2篇水网藻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囊藻
  • 2篇环境演变
  • 2篇富营养化
  • 1篇氮磷去除
  • 1篇点源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平原
  • 1篇蓄水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养猪废水
  • 1篇叶绿素A
  • 1篇遗址
  • 1篇印染
  • 1篇印染废水
  • 1篇支撑结构

机构

  • 5篇厦门理工学院
  • 4篇华北电力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湖南大学
  • 2篇三峡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5篇傅海燕
  • 5篇柴天
  • 4篇许鹏成
  • 3篇赵坤
  • 3篇张明真
  • 3篇莫多闻
  • 3篇侯明
  • 3篇刘智峰
  • 2篇黄国和
  • 2篇严滨
  • 2篇刘德富
  • 2篇陈秀娟
  • 1篇杨正健
  • 1篇陈媛媛
  • 1篇李春海
  • 1篇胡珂
  • 1篇李媛
  • 1篇纪道斌
  • 1篇宋林旭
  • 1篇肖尚斌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萨拉乌苏河两岸宋(西夏)元前后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被引量:12
2011年
根据对萨拉乌苏河两岸地层时代、古代遗址分布、剖面孢粉分析、考古资料、古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的研究,认为除气候因素外,萨拉乌苏河的下切也是两岸地貌水文情况变化、植被变化、沙漠化和人类活动兴衰值得考虑的原因。萨拉乌苏河现在的深切河谷在唐代中后期才开始下切形成,之前附近为较大面积的湖沼水域,水域内人类活动程度较低。萨拉乌苏河下切使两岸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适于牧业经济方式的茂盛的草原湿地环境,造成宋元时期该流域人类活动的繁荣局面。而元代以后该河流的下切深度过深引起的水文条件的退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的叠加,也是导致其两岸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衰退以及明代后期沙漠化事件的重要原因。
胡珂莫多闻王辉张翼飞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环境变化
基于SWAT模型的三峡库区香溪河非点源氮磷负荷模拟被引量:35
2013年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动力条件改变下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部分支流库湾水华现象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本文以香溪河为研究示范区,基于GIS平台建立流域下垫面空间数据库,以氮磷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对流域三大主要水系及涉及35个子流域进行2000—2009年径流、营养盐输出模拟研究,并对实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模拟结果校验阶段的效率系数0.65和0.86,确定系数是0.78和0.91,模拟效果较好,径流和营养盐负荷受降雨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在丰水年和丰水季节较大,2000—2009年期间TN和TP年均负荷分别是2640.64和300.01t,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分别是3475.96和399.20t,在2005年为最小值,分别是2036.72和226.44t,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高岚水系>古夫水系>南阳水系,支流TN和TP输出强度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差异系数分别是0.34和0.58,TN最大值和最小值是29.39kg·hm-·2a-1和3.86kg·hm-·2a-1,TP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4.90kg·hm-·2a-1和0.54kg·hm-·2a-1.
宋林旭刘德富肖尚斌过寒超崔玉洁陈玲
关键词:氮磷三峡库区SWAT径流
卷式超滤膜在蓝藻收集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微孔滤布-卷式超滤膜组合工艺,构建蓝藻收集中试系统,用于处理高藻期富营养化水体。考察了高藻期该工艺的蓝藻收集效率、膜通量变化及膜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在进水泵频率40 Hz,进水压力0.2 MPa的条件下,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和蓝藻连续浓缩实验的蓝藻截留率均能达到95%以上;6 d后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最低通量稳定在120 L/h,连续浓缩实验最低通量稳定在60 L/h;蓝藻截留率随进水蓝藻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膜通量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实验期内蓝藻未对该超滤膜造成不可逆污染,利用含酶清洗剂清洗,通量恢复到初始通量的94%。
许鹏成柴天傅海燕黄国和严滨刘智峰张明真赵坤侯明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体净化除藻
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测定藻液D680和叶绿素a浓度,研究了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在分离培养和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考察了水网藻对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水网藻种植水作用8 d后,铜绿微囊藻死亡率达92%;不同浓度的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不同,分离培养条件下3 g/L水网藻的抑制作用最强,10 d内D680从0.1下降到0.004,共生培养条件下4 g/L水网藻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6%;比较2种条件下藻细胞大规模死亡的时间发现,分离培养下水网藻的抑制作用强于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培养液中氮、磷浓度都有大幅度地降低,表明水网藻对氮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氮、磷浓度下降速率与水网藻浓度成正比,10 d内氮、磷浓度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93.4 mg/L和4.58 mg/L.
赵坤傅海燕柴天张明真刘智峰陈秀娟侯明许鹏成
关键词:水网藻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氮磷去除
6000 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6000~4000aBP,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代表较为湿热的气候;4000~1000aBP仍为深湖环境,但后期水深有所减小,其中4000aBP的气候有明显变干变凉的趋势,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0~600aBP湖泊演变为浅湖环境,600aBP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浅滩与湖沼交互相环境。该地区环境演变同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6000-1000aBP的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进程,其中4000aBP的气候变凉及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史前文明迅速衰落的原因:1000aBP以来,人类在长江两岸的筑堤和围垦等活动明显影响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沙过程及河湖环境的演变历史。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
关键词:洞庭湖平原环境演变人地关系
新型内支撑板式MBR对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新型内支撑结构板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分别处理生活污水、养猪废水和印染废水,在HRT为8 h、SRT为30 d的条件下考察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MBR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处理高氨氮养猪废水时,对氨氮的去除率相对较低,出水COD和NH3-N浓度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的要求;处理可生化性较差的印染废水时,对COD的去除率相对较低,出水COD、NH3-N和色度分别可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1992)的Ⅲ、Ⅰ、Ⅱ级标准。该MBR在处理养猪废水、印染废水等高浓度废水时更容易发生膜污染。
傅海燕许鹏成陈增松柴天黄国和郭亚丽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养猪废水印染废水
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叶绿素a和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明显,20%~80%浓度的种植水第8 d的平均抑藻率达到98.9%,藻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在种植水的作用下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迅速降低,叶绿素a遭到破坏.实验前2 d由于受到活性氧的刺激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且都高于对照组,随着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极限,活性氧开始积累并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抗氧化酶活性迅速降低,80%浓度的实验组至第8 d时SOD、CAT、POD活性分别仅为31、6、5 U.mg-1.水网藻种植水经过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基本没有抑制作用,说明种植水中的抑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
傅海燕柴天赵坤刘智峰张明真侯明许鹏成
关键词:水网藻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抗氧化酶活性降解特性
连续式自清洁蓝藻收集设备的中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日益加重,各种除藻技术层出不穷,以机械捞藻法、滤网式收集法、排气分离式收集法等为代表的蓝藻收集方法迅速出现。为了进一步提高蓝藻的收集效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连续式自清洁蓝藻收集设备,以叶绿素a含量为主要指标,判断蓝藻去除效果。在进水泵频率30 Hz,进水压力0.11 MPa的条件下,每间隔30 min洗刷膜表面10 s,出水流量保持在350~450 L/h,叶绿素a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
张明真傅海燕柴天严滨赵坤陈秀娟
关键词:富营养化连续式滤膜
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21
2011年
良渚遗址群是距杭州市西北18 km的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根据在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墙外侧开挖的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数据,以及综合区域内多个剖面地层对比,恢复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全新世良渚遗址群内环境演变可以分为4个阶段:(1)7 ka BP以前的平原区多为静水沉积环境,水域范围较大,水位较高,且水深逐渐增加,不太适合人类活动;(2)7~5.1 ka BP区域水位有所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部分较高的地区露出水面,较少接受沉积,一些低洼地区接受了沼泽相或河流泛滥相沉积,一些人类活动遗址开始出现;(3)5.1~4.3 ka BP水位较低,文化快速发展,平原上多见良渚文化遗迹,一些遗址堆积了较厚的良渚文化层;(4)4.3 ka BP以后水位再次升高,良渚文化衰落,多数良渚文化层之上都覆盖一套黄色或黄褐色泛滥相沉积。该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水位波动与人类文化兴衰演化历史相关的现象表明,良渚遗址区域内地貌特征及水文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良渚文化兴衰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辰羲莫多闻李春海刘斌毛龙江李明霖
关键词:环境演变粒度孢粉
三峡水库蓄泄水过程对香溪河库湾水华影响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8
2012年
通过对比分析蓄、泄水期间三峡水库干流及支流香溪河库湾的水流、水温、浊度、营养盐等指标,研究了蓄、泄水过程中控制库湾水华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泄水过程中香溪河库湾叶绿素a浓度显著大于蓄水过程,水华暴发强度差别显著.蓄、泄水过程中以透明度的差异最大,其次依次为表层流速、表底温差、混合层深度、氮磷比、浊度、总氮、水体稳定系数、真光层/混合层深度比等.泄水期间各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不存在单一限制作用,藻类生长受各因子的协同作用影响,在观测时段内泄水过程中各因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的限制并不显著;而蓄水期间强烈的倒灌异重流作用加剧了库湾水体的垂向掺混,增大混合层深度,较小的真光层与混合层深度比对藻类生长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李媛刘德富孔松纪道斌杨正健陈媛媛
关键词:泄水蓄水水华三峡水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