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23)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元鹏飞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戏曲剧本的文献价值与“以戏证戏”
- 2009年
-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 元鹏飞
- 关键词:剧本
- 杂剧色非脚色辨
- 2009年
-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区别在于:"脚色"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演员;"杂剧色"则是伎艺性杂扮段子演员,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且杂剧色是唐代部色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元鹏飞
- 关键词:脚色故事情节
-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被引量:21
- 2011年
- 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三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跃升。戏曲脚色演化的每一阶段对应着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不同形态,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元鹏飞
- 关键词:中国戏曲脚色戏剧形态宋金杂剧古典戏曲
- 中国戏曲脚色新论被引量:2
- 2012年
- 戏曲脚色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对其做深入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戏曲与其他戏剧样式的本质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脚色有很多完全错误的认识,最基本的是把"角色"看作"脚色"并在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以至于"脚色"的发音都跟着出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意识到在脚色出现之前,最先作为演员行当称呼的是宋金时期活跃着的"杂剧色",且"脚色"之"色"指人的外貌特征等,"杂剧色"之"色"则是演员所演诸种驳杂的泛戏剧的某一种类。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完全混淆了杂剧色与戏曲脚色相互的对应关系,造成对戏曲史的某些混乱认识。本文对戏曲脚色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中国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深刻影响,启示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
- 元鹏飞
- 关键词:戏曲形态
- 净脚新考被引量:2
- 2010年
- 古典戏曲脚色研究中,净脚的来源及其得名是一大疑案。这是因为,在戏曲脚色出现之前的宋杂剧、金院本中,诸多演员还不具备脚色的特点,因为他们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只是服务于伎艺性的杂扮段子表演的杂剧色。
- 元鹏飞
- 关键词:古典戏曲宋杂剧脚色院本故事伎艺
- 论宋代宫廷的“杂剧色”
- 2013年
- 100年前,王国维为完成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元戏曲史》,在先期完成了《曲录》(1908),《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和《唐宋大曲考》(1909),《录曲余谈》(1910)等成果的基础上,于1911年撰成《古剧角色考》和《曲调源流表》,为完成《宋元戏曲史》做了深厚的文献累积和较全面的准备工作。
- 元鹏飞
- 关键词:伎艺《宋元戏曲史》
- 南戏《张协状元》中的“副末”辩难——兼议“末泥”即“末儿(兒)”被引量:1
- 2011年
- 南戏《张协状元》中颇为突兀地出现了一个"副末",但由剧中脚色运用的实际情况看,却只有"末"而无"副末"。根据脚色分化的规律看,"末"分化出自身的"副末"是明中叶传奇发展的结果,《张协状元》之外的所有南戏都不存在"副末"。根据对杂剧色演化为戏曲脚色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张协状元》中的"副末"实际是对杂剧色与脚色名称混淆的结果。此外,杂剧色中"副末"对应的"末泥"并非其他研究者所认为的来自于摩尼教,也不是因"末泥"演出时面部"抹泥"的结果。"末泥"即"末儿(兒)","泥"字只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音助,并非神秘不可测知的词语。
- 元鹏飞
- 明杂剧脚色考论被引量:5
- 2010年
- 戏曲脚色实际是由宋"杂剧色"演变而来的,完备的脚色体制出现于南戏中,元杂剧中则是"泛脚色"与末、净、旦的混合。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而且,正是通过考论这些脚色的混淆运用情况,使我们了解到脚色发展形成的一些规律。脚色的发展规律具有"以小见大"实证性地反应中国古典戏剧形态演化的特点。
- 元鹏飞
- 关键词:混淆
- 元杂剧中的吏员形象分析
- 2009年
- 官吏是封建时代统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包含官员和吏员两个阶层。其中官员系由科举或世袭得来,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为文人儒生通过努力获得官衔提供了门径。而作为负责具体文案工作的吏员,社会地位则与官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往往升迁无望。在科举盛行之时,官和吏的界限是不可逾越的。但进入元代,文人儒士的社会地位一落干丈;而吏员的社会地位却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可以通过政绩考核入官,尽管周期长、几率小,还是比普通儒生们多了些做官的机会,于是出现了文人以儒生的身份入吏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 任莹
- 关键词:吏员元杂剧社会地位科举制度封建时代政绩考核
- 参军戏及其角色考辨被引量:4
- 2012年
- 戏曲史研究中,凡追溯脚色制的来源,参军戏必是难以绕开的话题。何况,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夏庭芝《青楼集序》都言之凿凿地说"副净古谓之参军,副末古谓之苍鹘"。然而我们知道,最早记载副净、副末及末泥、引戏等名目的文献是宋元之际的《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等。
- 元鹏飞
- 关键词:参军戏演出内容宋杂剧脚色考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