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21)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德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骚体
  • 2篇类型化
  • 1篇扬雄
  • 1篇诗学
  • 1篇诗学意义
  • 1篇情境
  • 1篇情境特征
  • 1篇文体
  • 1篇文体特征
  • 1篇文体演变
  • 1篇历史语境
  • 1篇句式
  • 1篇句式特征
  • 1篇发微
  • 1篇赋论
  • 1篇赋体
  • 1篇辞赋
  • 1篇大赋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王德华

传媒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骚体“兮”字表征作用及限度——兼论唐前骚体兼融多变的句式特征被引量:8
2008年
"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突破四言句式、字数加长之后,使散体句式趋于诗化的一种表现。随着诗歌语言的骈偶化进程以及五言等诗体的不断实践,骚体句式本身具备了内在固定的节奏与规整的诗行,"兮"字因在句中作用的减弱而出现失落的现象,表现在唐前骚体句式上的变化就是无"兮"字句腰六言句式的大量使用以及骚体句式的驳杂。骚体"兮"字的表征作用及其限度,说明判断后世骚体不能唯"兮"是瞻,"兮"字固然是重要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王德华
关键词:骚体
唐前辞赋类型化特征的文体思考被引量:4
2008年
从情感功能及外在体式两个角度对唐前辞赋的分体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唐前辞赋创作在题材主题、体式结构与语体风格方面呈现出的类型化特征,揭示了骚体与赋体不同的创作思维以及各异的文学与文化功能。类型化特征不仅可以构成唐前辞赋分体标准,也是唐前辞赋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唐前诗歌和骈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德华
关键词:骚体赋体类型化文体特征文体演变
扬雄赋论准则及其大赋创作模式被引量:2
2011年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赋论准则与批评的失误揭示了汉代赋体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背离,其四大赋"以颂为讽"的创作模式更揭示了赋体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尴尬。扬雄大赋创作的失败及赋论导致的批评失误,是儒学主文而谲谏的诗教观在赋体理论与创作上的反映,也预示着此后大赋创作以颂美为主的历史转向。
王德华
关键词:扬雄
屈原骚体情境特征及其诗学意义——兼论王昌龄情境说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领域,在揭橥了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诗学纲领的同时,也涉及诗歌创作理论以及诗歌风格特征的探讨。《周易》立象以尽意、《礼记·乐记》心物交感说等,涉及的创作过程中情志感发与表达诸问题,经由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论...
王德华
文献传递
唐前七体讽谏功能发微被引量:4
2010年
讽谏是唐前七体重要的文体功能。七体创作自枚乘后,其"六过一是"的表达模式得到继承,并成为唐前七体类型化特征的重要外在结构体现,但同时也产生主客对答话语指向的游离。由于唐前七体创作历史语境的缺载,阅读文本时产生的与文本创作主旨相反的阅读效果,遮蔽了七体重要的讽谏功能。唐前七体创作历史语境的史料勾稽与发掘对唐前七体的讽谏功能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这表现为:七体讽谏表达模式及批评受到扬雄赋论赋作的影响;唐前七体创作主体对七体讽谏功能有着深刻认同并表现在创作当中。唐前七体的讽谏功能,充分体现了七体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王德华
关键词:历史语境类型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