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914)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赵琦谈诚王林杰曹毅牛东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运动病
  • 1篇事件相关电位
  • 1篇睡眠
  • 1篇睡眠分期
  • 1篇奇异值
  • 1篇前庭
  • 1篇相关电位
  • 1篇脑电
  • 1篇脑事件相关电...
  • 1篇抗噪
  • 1篇科氏加速度
  • 1篇空间运动病
  • 1篇加压素
  • 1篇N1
  • 1篇P1

机构

  • 3篇中国航天员科...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曹毅
  • 2篇王林杰
  • 2篇谈诚
  • 2篇赵琦
  • 1篇张丹
  • 1篇牛东滨
  • 1篇何思扬
  • 1篇王迎雪
  • 1篇韦明
  • 1篇郭建平
  • 1篇肖蒙
  • 1篇何思杨
  • 1篇牛东斌
  • 1篇彭振

传媒

  • 2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递增式科氏加速度前庭习服训练的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递增式科里奥利(科氏)加速度刺激习服训练的效果并分析相关激素水平。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志愿者,按照首次训练运动病症状评分进行配对分组,共分为2组,分别进行连续4 d递增式科氏加速度刺激训练(A组:连续式科氏加速度每日刺激量分别为5,8,8和10 min,左右头动模式;B组:间断式科氏加速度每日刺激量分别为8,8,10和15 min,前后头动模式)。此外,所有志愿者在训练前1天和训练后1天,以及训练后1,2,3,5,9和14周分别进行前后头动和左右头动模式各2 min的科氏加速度刺激进行前庭功能的评定。以前庭刺激时的运动病症状评分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皮质醇(cortisol,Cor)、肾素活性(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II)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变化水平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训练后,志愿者运动病症状评分有明显降低,训练后2周显著低于检查前水平(P<0.05)。激素指标中,AVP含量在科氏刺激前后的变化百分比与运动病症状评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Cor,PRA,AII和ACTH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别。两种刺激模式的效果没有差异。结论 4 d的递增式前庭习服训练的效果至少可以维持至2周。AVP在前庭习服效应的构建和维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谈诚赵琦曹毅张丹牛东斌何思杨王林杰
关键词:空间运动病加压素
基于奇异值第一主成分的睡眠脑电分期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脑电信号含多种噪声和伪迹,信噪比较低,特征提取前必须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严重影响睡眠分期的速度。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第一主成分的睡眠脑电分期方法,该方法抗噪性能较强,可省去预处理过程,减少计算量,提高睡眠分期的效率。方法:对未经过预处理的睡眠脑电进行奇异系统分析,研究奇异谱曲线,提取奇异值第一主成分,探索其随睡眠状态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支持向量机利用奇异值第一主成分对睡眠分期。结果:奇异值第一主成分不仅能表征脑电信号主体,而且可以抑制噪声、降低维数。随着睡眠的深入,奇异值第一主成分的值逐渐增大,但在REM期处于S1期和S2期之间。经MIT-BIH睡眠数据库中5例同导联位置的脑电数据测试(仅1导脑电数据),睡眠脑电分期的准确率达到86.4%。结论:在未对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提取的睡眠脑电的奇异值第一主成分能有效表征睡眠状态,是一种有效的睡眠分期依据。本文运用提出的方法仅采用1导脑电数据,就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睡眠分期结果。该方法有较强的分类性能,且抗噪能力强,不需要对脑电作复杂的预处理,计算量小,方法简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睡眠分期的效率。
彭振韦明郭建平肖蒙王迎雪
关键词:脑电睡眠分期抗噪
自身低速旋转与背景旋转对视认知早期加工的协同影响: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证据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自身旋转与视觉背景旋转对视认知早期加工的协同影响。方法受试者为14名大学生。转椅10°/s旋转,利用模拟星空模式作为背景。背景旋转速度为30°/s,45°/s和60°/s,黑色背景作为对照。在自身和背景旋转同时作用下,受试者完成不反应、方位区分和方位区分心算3种任务。记录12导脑电。结果 1)3种认知任务中,45°/s旋转背景下后脑区P1,N1潜伏期显著缩短;2)多种情况下旋转背景P1,N1潜伏期长于黑色背景;3)方位区分、心算任务中随着背景转速的提高,前脑区N1波幅逐渐降低而后脑区N1波幅逐渐增高。结论 1)自身旋转与视觉背景旋转速度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共同促进视认知早期加工;2)匀速旋转过程中,视觉背景旋转加快视觉刺激感知的效应受到抑制;3)随着视景转速的提高,前额叶抗干扰能力减弱。
何思扬王林杰曹毅赵琦谈诚牛东滨
关键词:脑事件相关电位N1P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