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10208)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6
相关作者:周雄郑兆勇莫少华汤超莲时小军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海洋站
  • 2篇珊瑚礁
  • 2篇气候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滨珊瑚
  • 1篇营养化
  • 1篇珊瑚
  • 1篇生长率
  • 1篇气候变暖
  • 1篇全球变暖
  • 1篇全球气候
  • 1篇全球气候变暖
  • 1篇热事件
  • 1篇华南沿海
  • 1篇环境指示意义
  • 1篇骨骼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 1篇海面
  • 1篇海面温度

机构

  • 8篇国家海洋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郑兆勇
  • 8篇周雄
  • 5篇莫少华
  • 4篇汤超莲
  • 3篇陈天然
  • 3篇时小军
  • 2篇陈特固
  • 2篇唐旺先
  • 2篇李鸣
  • 1篇江四义
  • 1篇谢健
  • 1篇李广雪
  • 1篇游大伟
  • 1篇蔺明霞
  • 1篇吕柏明
  • 1篇黄红海

传媒

  • 4篇热带地理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近50年涠洲岛5次珊瑚冷白化的海洋站SST指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和涠洲岛珊瑚礁普查历史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60―2009年冬季珊瑚冷白化4种SST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涠洲岛珊瑚冷白化的该站SST值为极端低海温(SSTMIN)≤13.2℃或最冷周海温(SSTMCW)≤14.0℃;(2)4种珊瑚冷白化SST指标呈准同步变化,无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无明显对应关系。
周雄李鸣郑兆勇黄红海时小军
涠洲岛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变化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被引量:8
2013年
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礁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在南海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文章通过X光照相的方法,测定了采自涠洲岛的滨珊瑚Porites样品的骨骼生长率;利用涠洲岛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SST上升速率,并计算出周热度指数和正、负水温异常值,清晰地展现历史上该海域的极端高、低温事件;结合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和水温参数的变化,研究涠洲岛滨珊瑚对全球变暖以及历史极端事件的响应和记录,并以此为例探讨南海北部较高纬度海域珊瑚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滨珊瑚年龄覆盖27年,即1984—2010年,其平均骨骼生长率为6.3mm·a-1,变化于3.1—9.9mm·a-1之间。所有滨珊瑚的骨骼生长率一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1997年后比之前下降了26%。气候变暖、SST快速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导致了涠洲岛乃至全球范围内珊瑚生长率的下降。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应对气候持续、快速变暖的能力表现得较弱,尤其是面对极端事件频发的情况时其脆弱性更加显著。
陈天然郑兆勇莫少华周雄陈特固
关键词:滨珊瑚全球变暖南海北部
涠洲岛海洋站1960―2010年DHW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和该岛珊瑚礁普查(Reef Cheek)历史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法探讨该站SST变化中夏季DHW(Degree Heating Weeks)的变化趋势及珊瑚白化的海洋站DHW临界值,结果表明:(1)1960―2010年涠洲岛DHW有轻微的上升趋势,与气候全球变暖统计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涠洲岛出现珊瑚白化的海洋站DHW指标为6.0(℃.周);(3)预估2030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对涠洲岛珊瑚礁造成致命的影响。
郑兆勇汤超莲陈天然莫少华周雄时小军陈特固
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郑兆勇周雄江四义蔺明霞游大伟吕柏明
关键词:华南沿海热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英国HadCRUT3提供的全球温度距平,涠洲岛珊瑚礁普查(ReefCheck)历史资料及涠洲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2010年采集的滨珊瑚样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滨珊瑚生长率约为6~8 mm/a;(2)近51 a涠洲岛SST上升率为0.11℃/10 a;与全球平均温度呈准同步变化;(3)预估2050年以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的珊瑚生长不会有毁灭性影响。
郑兆勇李广雪谢健唐旺先莫少华周雄
关键词:海面温度
近45年涠洲岛5次珊瑚热白化的海洋站SST指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根据涠洲岛珊瑚礁普查(Reef Check)历史资料和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66―2010年该岛珊瑚热白化的SST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涠洲岛珊瑚热白化的最热周平均SST值为31.6℃或最热日平均SST值为32℃;2)1966―2010年涠洲岛的逐年最热月月均SST、最热日日均SST、年极端最高SST及最热周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彼此间的相关系数为0.71~0.89,4种珊瑚热白化SST指标没有显著上升趋势;3)最热月月均SST和最热周平均SST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在统计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汤超莲李鸣郑兆勇周雄时小军
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可能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根据涠洲岛珊瑚样品资料和涠洲岛海洋站实测雨量、盐度、pH、潮位、最大波高及珊瑚普查历史资料,分析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的多年平均雨量为1388mm,多年平均盐度为32.1,目前海水pH值为8.0~8.23,均在珊瑚生长合适范围内;2)用P-Ⅲ型算式得出涠洲岛的水文要素百年一遇极值为:年雨量2313mm,最高潮位514cm,最大波高6.1m;3)涠洲岛珊瑚生长率(6~8mm/a)大于海平面上升率(2.2mm/a),涠洲岛最大潮差为450~500cm,夏季白天遇低潮时,会增加珊瑚白化概率;4)若未来海平面上升30cm,遇上512cm高潮位与580cm最大波高,不会对涠洲岛珊瑚礁造成毁灭性破坏。
汤超莲周雄郑兆勇莫少华唐旺先
关键词:气候海平面上升珊瑚礁
涠洲岛滨珊瑚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海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对南海北部涠洲岛珊瑚礁的负面影响已被初步肯定,但缺少直接、定量的研究实例.本文通过分析涠洲岛滨珊瑚骨骼内侵蚀生物的种类及其侵蚀强度,研究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侵蚀之间的关系,评估生物侵蚀作用对涠洲岛珊瑚以及珊瑚礁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采集的滨珊瑚样品中发现的大型侵蚀生物主要包括:双壳类(bivalves,主要是Lithophaga spp.)、海绵(sponges,主要是Cliothosa spp.和Cliona spp.)、藤壶(barnacles)和蠕虫(包括星虫sipunculans和多毛类polychaetes),此外还发现了微型生物侵蚀的痕迹.其中,双壳类Lithophaga spp.占主导,特别是靠近人类活动密集、污染物排放集中、富营养化程度高的海域,这主要集中在岛的南部,其生物侵蚀强度也明显高于岛北部远离污染源、水质相对较好的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侵蚀生物数量明显上升,侵蚀强度增加,对涠洲岛珊瑚的生存、礁区碳酸钙的堆积乃至礁体的增长都极其不利.本研究还提出,珊瑚骨骼内的生物侵蚀强度,特别是双壳类和海绵的侵蚀强度,可用来指示礁区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陈天然郑兆勇莫少华汤超莲周雄
关键词:滨珊瑚富营养化珊瑚礁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