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5DKA21402)

作品数:92 被引量:470H指数:12
相关作者:肖治术肖宁赵俊王学志黄小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7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生物学
  • 3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膜翅
  • 11篇膜翅目
  • 10篇亚科
  • 10篇姬蜂
  • 10篇姬蜂科
  • 9篇系统发育
  • 9篇昆虫
  • 8篇物种
  • 8篇相机
  • 8篇红外相机
  • 6篇新记录种
  • 6篇鱼类
  • 6篇记录种
  • 6篇分类学
  • 6篇保护区
  • 5篇新纪录种
  • 5篇鸟兽
  • 5篇区系
  • 5篇物种多样性
  • 4篇叶蝉亚科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贵州师范大学
  • 10篇华南师范大学
  • 9篇中山大学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贵阳护理职业...
  • 6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南昌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自...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0篇肖治术
  • 8篇肖宁
  • 7篇赵俊
  • 5篇周江
  • 5篇任东
  • 5篇黄小群
  • 5篇王学志
  • 4篇邓怀庆
  • 4篇张雅林
  • 4篇陈晓澄
  • 4篇房丽君
  • 4篇李文靖
  • 3篇罗庆华
  • 3篇陈军
  • 3篇李欣海
  • 3篇庞虹
  • 3篇陈小勇
  • 3篇杨君兴
  • 3篇乔格侠
  • 2篇师超凡

传媒

  • 14篇生物多样性
  • 10篇动物分类学报
  • 8篇环境昆虫学报
  • 7篇四川动物
  • 4篇Zoolog...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昆虫学报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淡水渔业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森林病虫
  • 2篇辽宁林业科技
  • 2篇贵州林业科技
  • 2篇科研信息化技...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兽类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1篇2021
  • 5篇2020
  • 17篇2019
  • 4篇2018
  • 17篇2017
  • 2篇2016
  • 10篇2014
  • 3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11篇2008
  • 2篇2007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信息化及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提供了动物标本资源及标本研究方面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为标本研究人员及社会用户提供标本信息的查阅;完成了部分《中国动物志》的电子化建设,搭建关于动物标本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交流平台;完成多种数据库专题的建设,为实现我国动物标本信息共享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通过标本数据的网络化实现,以轮询技术及多层架构相结合技术手段为基础。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标本信息库已整理整合了各类群动物标本265万号,完成标本数据的网络化实现。
崔兴辉李大立
关键词:动物标本
连江倒刺鲃的标志放流试验
2019年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谢迪李潮李嘉淇吴倩赵俊
关键词:倒刺鲃标志放流回捕率
龙骨蛏蚌消化管、外套膜和鳃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龙骨蛏蚌的消化管、外套膜和鳃进行了观察研究,消化管包括唇瓣、食道、胃、盘旋肠、直肠以及肛门。消化管各段内表面均具有纤毛,纤毛密集细长;盘旋肠和直肠内表面还具有微绒毛;在食道、胃和盘旋肠内表面可见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夹杂在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呈棒状突起。外套膜内表皮呈不规则的板块状结构,具沟和嵴,沟嵴上分布有纤毛和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间夹杂较多的分泌细胞;外表皮表面相对平滑,无明显的沟嵴,表面仅分布有微绒毛,未见大量分泌细胞和球状颗粒。鳃表面布满纤毛,每条鳃丝由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组成,这些结构在食物的选择与运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龙骨蛏蚌的摄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曹艳玲吴小平欧阳珊
关键词:消化管外套膜扫描电镜
饲养瓢虫的替代食物:利用地中海粉螟卵与油菜花粉连续多代饲喂稻红瓢虫被引量:1
2021年
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Fabricius)是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之一,捕食包括蓟马、稻蚜、叶蝉、飞虱Delphacidae、鳞翅目幼虫和卵等多种水稻害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有控制作用。为了筛选出稻红瓢虫系统化饲养适宜的替代食物,本研究利用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和油菜花粉分别连续4代饲养稻红瓢虫,分析各代不同食物处理后幼虫各龄的历期、死亡率、雌性比、雌雄体重间的差异,同时也对比了两种处理F 2代间雌虫的繁殖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实验发现,食用地中海粉螟卵的稻红瓢虫比食用油菜花粉的表现力更佳,具体表现为稻红瓢虫取食地中海粉螟卵的幼虫各代历期显著短于取食油菜花粉的处理(P<0.05),F 1-F 3代取食地中海粉螟卵的稻红瓢虫比取食油菜花粉的稻红瓢虫具有较高的雌性比例(38.46%-41.07%vs 50.75%-55.56%),取食地中海粉螟卵的各代初羽化稻红瓢虫体重始终大于取食油菜花粉的各代稻红瓢虫。油菜花粉饲喂的F 2代雌性稻红瓢虫产卵前期大约是同期地中海粉螟卵处理的2倍多(P<0.05),且稻红瓢虫取食地中海粉螟卵后的最初30天产卵量大于油菜花粉处理,喂饲地中海粉螟卵的F 2代稻红瓢虫雌雄成虫寿命比喂饲油菜花粉的F2代稻红瓢虫长。综合分析幼虫发育和繁殖力结果,地中海粉螟卵比油菜花粉更适合稻红瓢虫的生长发育,稻红瓢虫在连续多代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后比饲喂油菜花粉有着更稳定的幼虫发育指标,表明地中海粉螟卵比油菜花粉更适合作为稻红瓢虫系统化扩繁的替代食物。
杜雪勇李浩森陈培涛庞虹
关键词:油菜花粉历期繁殖力
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系统发育与分类被引量:1
2019年
结合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COI序列分析,对贵州省原记载的华南湍蛙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进行形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数据和p-distances模型计算贵州种群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省所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学特征与中华湍蛙相吻合;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与来自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分布的中华湍蛙的遗传距离为0.74%~1.30%,与模式产地福建武夷山分布的华南湍蛙的遗传距离为6.82%~6.96%;同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贵州的华南湍蛙与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中华湍蛙聚为一支。因此,贵州北部(习水、宽阔水)、中部(黄平、麻江)、东部(江口)、东南部(雷公山、丹寨)原记录的华南湍蛙应修订为中华湍蛙,这些分布地代表了贵州以往记录华南湍蛙的分布区域,进而建议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华南湍蛙修订为中华湍蛙。乌江以北、以西和以南地区中华湍蛙地理种群的分化可能与乌江水系造成的地理阻隔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肖宁罗庆华邓怀庆周俊罗涛
西藏东南部灰颈鼠兔(Ochotona forresti)一新亚种被引量:1
2009年
Three specimens of Ochotona forresti were collected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in 1977 and 1979. After a careful study,considered to be a new subspecies of Ochotona forresti. It is described as follows: Ochotona forresti duoxionglaensis subsp. nov.Holotype: 1♂,NIPB 77139,adult,collected from Duoxiongla Mountain (elevation: 4 200 m),Motuo County,southeastern Tibet,August 27,1977 by Prof. Cai Guiquan.Paratypes: 2 ♀♀,NIPB 79072,adult,and NIPB 79071,subadult,collected from Bangzong valley (elevation: 4 100 m),Milin County,southeastern,Tibet,September 14,1979 by Prof. Wu Jiayan.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Museum of Biological Specimens,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iagnosis: Similar to Ochotona forresti osgoodi with larger bullae,(LAB 11.1-11.4 mm). Differences from other subspecies are as follows: O. f. duoxionglaensis is much bigger; greater skull length 40.7-41.4 mm; skull is much higher,height of skull 36.71%-37.0% of greater skull length; Long hairs in front of ears are white. Forehead is black and brown,and sides of the faces are drabble grey. From back to buttocks are deep black,and the sides of the body are light black.Remarks: Long hairs in front of the ears are white. Hairs inside ears are grey-white,back of ears chestnut,and edge of ear black and brown. Nape dark hoary grayish,belly and groin washed with buff,but middle of belly yellow. Fore and hind feet above grey,hind feet stouter. Fore claws longer than those of hind feet,terminal pads of toes blackish and not hidden by hair,conspicuous.Skull: Relatively large,GLS 40.7-41.4 mm.; Comparatively convex in superior profile,BCH/GLS about 36.71%-37.0%; Bullae large,LAB 11.1-11.4 mm; Palatal and incisive foramina completely confluent,like a gourd or violin. There are no small vacuities at the anterior end of frontals. Nasal bone short but broad. The orbits are much bigger,and its greatest inner length is much longer than length of diastema.Occurrence and habits: Found only in Motuo and Mili
陈晓澄李文靖
关键词:新亚种西藏东南部
东洋区发现跃姬蜂属及一中国新记录种(膜翅目,姬蜂科,栉足姬蜂亚科)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首次报道跃姬蜂属Xenoschesis Forster,1869在贵州的分布,并报道该属1中国新记录种:黑基跃姬蜂Xenoschesis(Xenoschesis)nigricoxa(Strobl,1903),详细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并附特征图。标本保存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昆虫博物馆。
吕梅孙淑萍杨再华李涛
关键词:姬蜂科
亚太地区广头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
本文是亚太地区广头叶蝉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论文。论文第一部分对亚太地区广头叶蝉亚科的分类研究概况作了全面综述;对该亚科的族、属级单元进行了梳理;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分别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本研究所...
杨丽元
关键词:叶蝉科系统发育
文献传递
蜡蝉次目(昆虫纲:半翅目)昆虫化石研究进展
2021年
近200年来,全世界共报道半翅目蜡蝉次目化石昆虫28科、216属、400余种。本文回顾了蜡蝉次目化石昆虫的研究历史,统计了中国已报道的该类群化石种类名录,总结了蜡蝉次目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地理分布和年代、以及属种组成特征,提出了该类群化石昆虫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张晓姚云志任东庞虹
关键词:半翅目蜡蝉总科分类学
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为明确钝黑离眼蚜蝇触角及感受器外部形态特点,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分别对雌性和雄性的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钝黑离眼蚜蝇触角由三节组成,均为单节,分别是柄节、梗节和鞭节,均密布微毛,鞭节上有感觉窝;触角有7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受器(Ⅰ、Ⅱ)、锥形感受器(Ⅰ、Ⅱ、Ⅲ)、腔锥形感受器、沟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和锥形感受器Ⅰ的数量在雌雄间存在差异、锥形感受器Ⅲ在雌虫触角上并未发现,其他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雌雄间均无差异.可为食蚜蝇科昆虫的行为学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郝锡联张雨薇朱慧田径任炳忠
关键词:扫描电镜触角感受器昆虫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