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5076)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柳媛普高艳红吕世华奥银焕李锁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低频振荡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年变化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变化特征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升高
  • 1篇陆面
  • 1篇陆面特征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上游
  • 1篇黄土高原
  • 1篇黄土高原半干...
  • 1篇降雪
  • 1篇降雪量
  • 1篇旱区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区
  • 1篇半干旱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柳媛普
  • 2篇李锁锁
  • 2篇奥银焕
  • 2篇吕世华
  • 2篇高艳红
  • 1篇王胜
  • 1篇王芝兰
  • 1篇孙国武
  • 1篇李耀辉
  • 1篇冯建英
  • 1篇赵建华
  • 1篇张强

传媒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过程与大气低频振荡关系分析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分析西北地区东部2012年5-9月干旱过程的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形成干旱过程的原因。结果表明:中高纬地区大气低频振荡具有向南、向东传播的低频特征;发生干旱时西北地区...
柳媛普冯建英孙国武李耀辉王芝兰
关键词:大气低频振荡
文献传递
几种通量资料修正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2
2013年
涡动相关法是利用脉动观测直接计算湍流通量的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测定地表通量的技术方法,但如果使用不当或没有进行必要的校正,通量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会很大。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观测资料为例,对涡动相关法观测通量资料使用中质量控制的几个关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二次坐标旋转与三次坐标旋转之后的感热通量差异不是很大;经过三次坐标旋转之后的潜热通量较为离散,而二次坐标旋转之后的潜热通量更为合理;经过Schotanus虚温修正与未修正的感热通量最大差值达到10 W·m-2以上,差值最大约占未修正感热通量的10%;潜热通量的WPL修正与LIU修正差异不是很大,二者的修正结果非常相似;计算得到的潜热通量修正项最大可以占未修正潜热通量的6%左右。
柳媛普李锁锁吕世华奥银焕高艳红
关键词:黄河上游
气温升高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控制试验及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气温升高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特征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气温升高后,该地区地-气温差基本上是减小的;土壤表层温度受影响较大,深层受影响较小;感热、潜热通量及地表热通量均是减小的;长波辐射受影响较复杂,短波辐射基本是减少的;边界层高度白天降低,减小了昼夜高度差,进而减小了该层能量传输与转换。总体来讲,气温升高使边界层能量传输减小。
柳媛普张强赵建华王胜
关键词:气温升高数值模拟陆面特征黄土高原
基于CMIP5的东亚地区降雪量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JMA的JRA-55降雪量及CMIP5的6个模式模拟的降雪量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降雪量年变化特征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降雪量在1958-2004年期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翌年的4月,这6个月中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的82%;年际变化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变化略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东亚地区降雪主要分布在东北亚、青藏高原及新疆等3个区域.CMIP5的6个模式对东亚区域及其子区域东北亚、青藏高原、新疆1850-2004年降雪量年际变化特征的模拟差异较大.多模式集合预报的结果表现为,在过去155 a(1850-2004年)东亚区域降雪量呈现明显减小趋势,东北亚和青藏高原降雪量为波动略有减小趋势,新疆降雪量为明显增加趋势.
柳媛普李锁锁吕世华高艳红奥银焕
关键词:降雪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