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964800)

作品数:25 被引量:86H指数:6
相关作者:韩忠朝王有为韩之波及月茹池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干细胞
  • 22篇细胞
  • 17篇间充质干细胞
  • 17篇充质干细胞
  • 16篇间充质
  • 8篇脐带
  • 8篇脐带间充质干...
  • 6篇免疫调节
  • 5篇人脐
  • 5篇人脐带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造血
  • 4篇人脐带间充质...
  • 4篇生物学
  • 4篇生物学特性
  • 3篇自我更新
  • 2篇多能干细胞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暨南大学
  • 2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一...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12篇韩忠朝
  • 6篇及月茹
  • 6篇王有为
  • 6篇韩之波
  • 6篇池颖
  • 5篇卢士红
  • 5篇杨舟鑫
  • 5篇杨少光
  • 4篇邢文
  • 4篇李丽娜
  • 4篇赵钦军
  • 4篇马凤霞
  • 4篇刘蒙
  • 3篇李扬秋
  • 3篇任红英
  • 3篇罗伟峰
  • 2篇庞爱明
  • 2篇孟磊
  • 2篇孟爱民
  • 2篇田堃

传媒

  • 1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Journa...
  • 1篇生理学报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广泛,易扩增,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中。本研究旨在为重症肌无力疾病探求一种新的应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到重症肌无力大鼠中,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人源化细胞的分布,ELISPOT法观察MSC对B细胞原位分泌抗体的影响,Transwell试验检测分泌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经静脉输注的UCMSC能快速的迁移到炎症部位和局部淋巴结,而且在淋巴结的髓质区也可以检测到人源化的细胞。体外原位检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分泌的试验发现,当MSC与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能有效地抑制AchR抗体的产生。Transwell试验显示,UCMSC与CD4T细胞直接接触,能有效地降低IFN-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症肌无力体内的Th1/Th2细胞失衡的免疫状态。结论 :在重症肌无力大鼠中,MSC可能通过相互接触或/和释放细胞因子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为重症肌无力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新途径。
于靓霞陈芳孙军王继明赵钦军任新军马凤霞杨少光韩之波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重症肌无力免疫调节
骨髓、脐带及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能力存在差异(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来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组织来源的影响,MSC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分析比较脐带、脂肪及骨髓组织来源的M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从脐带、脂肪和骨髓分离培养MSC,在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来源的MSC的形态(UC-MSC,AD-MSC和BM-MSC),用流式细胞术诱导分化试验及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UC-MSC,AD-MSC和BM-MSC的免疫表型、分化能力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都是成纤维细胞样;经罗丹明和DAPI染色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的细胞形态类似;这三种来源MSC的免疫表型符合MSC的鉴定标准,而且表达水平一致;这三种来源MSC的成骨分化潜能相似,而成脂分化潜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D-MSC成脂能力最强,BM-MSC次之,UC-MSC最差。检测脂肪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水平在三种来源MSC中的基础表达水平,发现PPAR-γmRNA在AD-MSC中最高,在BM-MSC次之,而在UC-MSC中最低,与成脂能力的表现相一致。这表明三种来源MSC成脂能力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PPAR-γ的基础表达水平有关。结论: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类似;免疫表型符合MSC鉴定标准,表达水平一致;成骨分化能力相似,而成脂分化能力不同;PPAR-γmRNA表达水平不一。关于差异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池颖韩之波徐方运王有为冯晓明陈芳马凤霞杜文静韩忠朝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PPAR-Γ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特性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 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作用72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 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冯影卢士红王昕崔俊杰李雪杜文静王影李娟娟宋保全陈芳马凤霞池颖杨少光韩忠朝
关键词:免疫调节血管形成
用组织块培养法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分离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探讨能否从废弃的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2例正常供者骨髓滤网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获得的MSC数量,对其表型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存在大量的MSC,经过3代扩增后其数量接近107;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MSC形态和表型特征,可以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结论: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大量MSC。
邢文杨少光刘蒙卢士红赵钦军庞爱明姚剑峰李建平任倩韩忠朝
关键词:组织块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被引量:6
2012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用人脐血CD34阳性分选试剂盒分选CD34+细胞。将CD34+细胞接种在3个培养体系中:hUC-MSC条件培养液+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完全甲基纤维素阳性培养基和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完全甲基纤维素作为阴性培养基。培养14d观察集落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数≥50的造血集落单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组成集落形成单位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中能够形成集落形成单位,且以粒系和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为主(CFU-G 47.67±0.58、CFU-GM 48.67±4.73、CFU-M 3.00±2.00),未观察到红细胞系相关的集落形成单位。阳性培养基中各种集落形成单位均可见,阴性培养体系中无集落形成单位。流式细胞术检测条件培养基组CD45+细胞比例为(97.43±2.15)%,显著高于阳性对照中CD45+细胞比例(39.69±0.96)%(P<0.05)。结论:在体外hUC-MSC条件培养基能够促进CD34+细胞的发育分化,单纯hUC-MSC条件培养基具有造血支持功能,并促进CD34+细胞向髓系分化,但不能促进向红细胞分化。
李丽娜韩之波王有为罗伟峰及月茹杨舟鑫冯莉戚仁斌李扬秋韩忠朝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D34+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干扰hUC-MSCs表面CD151,实验分为实验组(siRNA-CD151组)和对照组(siRNA-N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72 h后hUC-MSCs CD151及其它细胞表型,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检测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hUC-MSCs HGF分泌量。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干扰72 h hUC-MSCs实验组CD151(11.97±2.63 vs95.66±1.56;P<0.01)和CD105(93.66±0.21 vs 83.37±0.71;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 mRNA变化和流式结果一致。(2)给予siRNA-CD151后能够减缓细胞周期进展,表现为细胞G1期增多,S期减少。(3)实验组hUC-MSCs HGF和TGF-β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而COX-2表达量升高(P<0.05),IDO无明显改变;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hUC-MSCs HGF分泌量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体外干扰CD151后hUC-MSCs仍保持干细胞表型,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但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增殖能力和相关免疫调节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罗伟峰韩之波杨舟鑫李丽娜及月茹王有为李萡李扬秋韩忠朝
关键词:CD151间充质干细胞RNA干扰免疫调节
SIRT1与成体干细胞衰老被引量:5
2011年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具有自我更新功能并可以分化为执行特定功能的体细胞,维持组织和器官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全。有研究显示衰老可以出现在成体干细胞水平,并与机体老龄化及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有关。哺乳动物沉默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s 1,SIRT1)是NAD+依赖性蛋白去乙酰化酶。对体细胞的研究表明,提高SIRT1活性可以抗细胞衰老。近年来,成体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表明SIRT1可能具有平衡干细胞的静息与增殖、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功能、缓解年龄相关性成体干细胞功能下降和抑制成体干细胞分化紊乱的作用,但其抗衰老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翟志斌孟爱民
关键词:SIRT1去乙酰化成体干细胞衰老静息态自我更新
IL-1β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IL-1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造血支持的影响。将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贴壁2 h后,加入10 ng/ml IL-1β培养36 h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观察有/无IL-1β的条件培养液对CD34+细胞造血支持的影响;real time PCR检测加/不加IL-1βMSC的造血相关因子mRAN的变化;ELISA法检测造血相关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含有IL-1β的MSC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强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且以粒系和粒-单核集落形成单位为主。IL-1β促进了MSC GM-CSF、G-CSF、IL-6的mRNA的表达,促进GM-CSF、G-CSF、IL-6蛋白自脐带MSC的分泌。结论:IL-1β能够增强MSC的造血支持能力,尤其是向髓系分化的能力。
及月茹杨舟鑫李丽娜韩之波池颖韩忠朝
关键词:IL-1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FU
Pluripotency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2012年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ifferentiated somatic cells from various mammalian species can be reprogrammed in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by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four transcription factors that are highly expressed in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The generation of patient-specific iPS cells directly from somatic cells without using oocytes or embryos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curing numerous diseases that are currently unresponsive to traditional clinical approaches. However, some recent studies have argued that various iPS cell lines may still retain certain epigenetic memories that are inherited from the somatic cells. Such observations have raised concerns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sing iPS cell derivativ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Recently, our study demonstrated full pluripotency of mouse iPS cells by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fully reprogrammed iPS cells directly from differentiated somatic cells. Therefore, we propose in this review that further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both mouse and human iPS cells are required so tha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ill be available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iPS cells.
Lan KangShaorong Gao
关键词:细胞全能性胚胎干细胞重新编程IPS多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异质性被引量:1
2015年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从细胞增殖、分化、自我更新及寿命等多个角度来看,HSC是一个具有异质性特征的细胞群体[1-3]。HSC异质性的存在增加了我们了解HSC功能及其在疾病中作用的难度。因此,本文我们综述HSC异质性的特征、检测方法与技术、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和在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全面深入认识HSC生物学特性及未来的转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陈晨郝莎程涛
关键词:细胞异质性造血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疾病发生HSC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