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0930007)

作品数:11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周蜜邢松王元青高星张晓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英文
  • 2篇中新世
  • 2篇晚中新世
  • 2篇临夏盆地
  • 1篇地层单位
  • 1篇洞穴堆积
  • 1篇新属
  • 1篇虚拟博物馆
  • 1篇牙齿畸形
  • 1篇牙齿形态
  • 1篇牙冠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岩石地层单位
  • 1篇饮食
  • 1篇饮食结构
  • 1篇早更新世
  • 1篇早期智人
  • 1篇直立人
  • 1篇智人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2篇陈少坤
  • 2篇王元青
  • 2篇邢松
  • 2篇邓涛
  • 2篇张晓凌
  • 2篇李海军
  • 2篇高星
  • 2篇周蜜
  • 1篇彭菲
  • 1篇金迅
  • 1篇孟津
  • 1篇王明辉
  • 1篇白滨
  • 1篇李锋
  • 1篇孙承凯
  • 1篇张双权
  • 1篇周亚威
  • 1篇李法军
  • 1篇王春雪
  • 1篇张觉非

传媒

  • 5篇古脊椎动物学...
  • 4篇人类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first Sinomastodon(Gomphotheriidae,Proboscidea) skull from the Quaternary in China被引量:5
2012年
The first Sinomastodon(Gomphotheriidae,Proboscidea) skull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collected from the Renzidong Cave deposits in Anhui Province,Eastern China,is described here as S.jiangnanensis sp.nov.As the only brevirostrine trilophodont gomphotheriid known from the Old World,Sinomastodon was mainly indigenous to China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to the Pleistocene.Compared with a few single Pleistocene teeth previously found in China,S.jiangnanensis sp.nov.is represented by a relatively complete skull,mandible and dentition,which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a Quaternary Sinomastodon skull from China.With a brevirostrine,elephant-like skull,no lower tusks,and simple bunodont and trilophodont intermediate molars,the new 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from other gomphotheres and should belong to the genus Sinomastodon.The new species is more progressive than S.hanjiangensis and the Pliocene type species S.intermedius in its skull and mandible morphology,but is evidently more primitive than the Pleistocene S.yangziensis in its molar morphology.The faun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emergence of S.jiangnanensis sp.nov.in Jiangnan area and its southward migration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a cooling ev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in Eastern China.
WANG YuanJIN ChangZhuDENG ChengLongWEI GuangBiaoYAN YaLinga
关键词:长鼻目早更新世骨形态洞穴堆积
中国东北马斯特里赫特阶的Wulagasaurus dongi(鸭嘴龙亚科)的重新评估与系统发育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发现的董氏乌拉嘎龙(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和重新评估,可以认定以前归入乌拉嘎龙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脑颅骨、上颌骨和肩胛骨)实际上应该属于赖氏龙类,并相应地修订了其鉴定特征。乌拉嘎龙具有同北美地区发现的短冠龙和慈母龙十分相似的骨学特征:长而楔形的前顶点位于颧骨前支的一半背腹高度处;颧骨后支呈扇形;乌喙骨的腹突相对较长且纤细;肱骨三角胸嵴较不发育,适度地向前外方扩展;髂骨髋臼上突的腹缘呈不对称的U形,缺乏一条强烈的嵴连接其后部区域与髋臼后突的背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乌拉嘎龙、短冠龙和慈母龙共同构成了鸭嘴龙亚科的一个基干支系。该支系起源于桑托期的亚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发生分异并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地区迁徙辐射。
邢海Albert PRIETO-MARQUEZ顾伟于廷相
关键词:晚白垩世
中国人牙齿形态测量分析--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齿冠轮廓形状及其变异被引量:15
2010年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291颗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P1=72;P2=72;P1=73;P2=74)齿冠轮廓形状(包括外轮廓及内轮廓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1齿冠轮廓基本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突出;齿尖夹角区呈不规则狭长菱形,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P2齿冠轮廓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齿尖夹角区由于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具有明显的重叠范围。P1齿冠轮廓不对称,齿冠近中舌侧部分内缩;齿尖区靠近近中舌侧,近似方形。P2齿冠轮廓基本对称;齿尖区靠近齿冠中央,因近中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狭长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重叠范围很小。P1、P2齿冠和齿尖夹角区各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变异大小、方式基本相同;依据齿尖与齿冠基底边缘的距离大小可以将P1分为两种类型,依据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可以将P2分为两类。P1、P2变异相对于上颌两颗前臼齿来说较大,且变异主要集中在齿冠的近远中舌侧、齿尖夹角区的后凹点和舌侧尖;两者的变异大小范围稍有差别;P1和P2主要分为三类,区别在于颊舌径和近远中径的大小比例、齿尖区后凹点和舌侧尖的位置上。异速生长分析显示所有四颗前臼齿的大小变化对轮廓形状的影响不大。
邢松周蜜刘武
关键词:现代中国人
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系研究回顾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2
2012年
简要回顾了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系研究的历史,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主要地点的位置以及地层发育情况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不同地点或地区分析了二连盆地古近系划分对比中存在的问题,对化石产地的地名和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王元青孟津金迅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岩石地层单位
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紧齿犀类一新属(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标本为破损的下颌骨。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p4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白滨王元青
关键词:始新世
下颌体厚度测量方法的思考
国内体质人类学测量常参考《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手册》。这些书中对下颌体厚度测量的描述较为简单,不够清晰,不同的测量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测量方法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导致测量结果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对下颌体厚度规...
李海军
关键词:下颌体厚度
文献传递
水洞沟第2地点2014-201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2020年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张佩琪张晓凌Sam LIN郭家龙王惠民Nicolas ZWYNS彭菲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鸟类生活习性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鸟类骨骼的测量指标与生活习性的关系。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由此进而推断鸟类骨骼形态所蕴含的关于鸟类生活环境的信息。本研究采用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领域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旨在定量化,基于数据,从数...
刘迪; 张觉非; 胡楠;
关键词:鸟类骨骼测量生态类群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
文献传递
虚拟3D化石标本博物馆
激光与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3D图形学技术为研究化石标本提供了新的手段。以几项研究为范例,综述了古生物学化石研究中的3D技术应用。3D技术也为建设3D化石标本博物馆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CT或3D激光扫描仪,将化石的形状扫描...
张觉非
关键词:化石标本虚拟博物馆
文献传递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爪兽亚科(奇蹄目,哺乳纲)一新种被引量:10
2012年
爪兽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稀少。本文根据产自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的一批化石材料建立的一个爪兽化石新种临夏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linxiaense sp.nov.)是此属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种类。新种以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以及p4下内尖孤立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确立了Nestoritherium属名的有效性,并将修订后的Nestoritherium wuduense(Xue&Coombs,1985)归入其中,认为此属是Hesperotherium的祖先类型。
陈少坤邓涛何文陈善勤
关键词:临夏盆地晚中新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