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YY018)

作品数:22 被引量:418H指数:15
相关作者:王文斌何清强赵朝永于善志崔靓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空间性
  • 10篇时间性
  • 7篇特质
  • 6篇英语
  • 6篇汉语
  • 4篇流水句
  • 3篇动词
  • 3篇英汉
  • 2篇语言
  • 2篇指认
  • 2篇时空性
  • 2篇篇章
  • 2篇篇章结构
  • 2篇主语
  • 2篇勾连
  • 2篇复句
  • 2篇BE
  • 1篇大学心理
  • 1篇大学心理学
  • 1篇地域文化

机构

  • 14篇北京外国语大...
  • 13篇宁波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宁波卫生职业...

作者

  • 19篇王文斌
  • 6篇何清强
  • 4篇赵朝永
  • 2篇于善志
  • 1篇阮咏梅
  • 1篇贺爱军
  • 1篇林立红
  • 1篇刘梅丽
  • 1篇周韧
  • 1篇孟瑞玲
  • 1篇崔靓

传媒

  • 5篇外语教学与研...
  • 2篇世界汉语教学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2篇外国语
  • 1篇外语界
  • 1篇外语学刊
  • 1篇中国翻译
  • 1篇现代外语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中国外语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当代修辞学

年份

  • 6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e”与“有”:存在论视野下英汉基本存在动词对比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以存在论为视角探究英汉存在动词"be"与"有"的差异,阐明英汉分别选择"be"和"有"充当基本存在动词的存在论理据。同时,本文考察"be"与"有"的动词性差异,借以阐发"be"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有"具有空间性特质,其深层缘由在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存在"与"时间"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
何清强王文斌
关键词:存在动词
论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被引量:40
2014年
本文通过对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在词源及隐匿于其背后的民族哲学思想方面的分析,发现两者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的诸种表层差异主要缘于彼此之间的本质性差异:"be"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是/有/在"则具有空间性特质。
王文斌何清强
关键词:BE
中国学习者产出英语“流水句”现象剖析:英汉时空差异视角被引量:19
2017年
本研究以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角,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产出中的"流水句"现象。结果显示,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均会产出"流水句",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偏误现象。研究通过对相关语料的分析和定性描写发现,母语汉语者产出英语"流水句"是汉语"流水句"在英语习得中的一种无意识负迁移现象,其根源是英汉民族在思维层面的不同时空偏好。
王文斌赵朝永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流水句负迁移时间性空间性
从“形动结构”看行为动作在汉语中的空间化表征被引量:26
2015年
本文立论于名词具有空间性和动词具有时间性,主要阐述三点:一是汉语普遍存在"形动结构";二是汉语的空间形容词能修饰动词;三是在汉语的语言表征中,行为动作常被看作实体,即把行为动作空间化。第一点主要是证明汉语中普遍存在形容词修饰动词这一语言现象;第二点是反映汉语中的空间形容词也能修饰动词这一事实,借以进一步说明汉语常将行为动作看作具有空间三维特征的实体;第三点是本文的主旨,即通过对汉语"形动结构"的观察,揭示行为动作在汉语中的空间化表征现实。
王文斌
关键词:形容词动词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名动关系多视角探析被引量:15
2016年
本文从句法、语用和认知这三个视角分别对英汉名动关系进行分析。从句法看,英语名动是分立关系,汉语名动是包含关系;从语用看,英语名词具有陈述功能,汉语动词具有指称功能;从认知看,英语动词名用的概念投射是一种实现过程,汉语动词名用的概念投射则属于构成关系。这些差异均反映出英语重动作行为、重时间,而汉语则是重名物、重空间。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均支持上述观点。
何清强王文斌
关键词:名词动词
从供用句到功用句——“一锅饭吃十个人”的物性结构解读被引量:20
2017年
本文依据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中"一锅饭吃十个人"句式做出新的解读。过去,无论是以动词中心为背景的论元结构分析,还是强调句子整体意义的构式分析,对这类句式的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看,"一锅饭吃十个人"更适合被看成是一种功用句,因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充当了主语名词的功用角色。而为了更准确地抓住"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句法语义特点,本文进一步尝试在"功用角色"中划分出"占用性功用角色"的小类。本文认为,如果摆脱施事和受事的观念,改用物性结构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在汉语中,跟"一锅饭吃十个人"更为接近的句式不是"十个人吃一锅饭",而是"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和"一个厨师炒十盘菜"这样的句子。
周韧
关键词:物性结构
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从Humboldt的“内蕴语言形式”观谈起被引量:103
2013年
学界普遍认为,英汉语之间存在形合与意合、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等差异。本文提出,隐匿于这些差异背后的根由是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形合与意合、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等差异只是这一根由的诸种外在表象,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缘起于英民族的时间思维偏好和汉民族的空间思维取向,这无疑印证了Humboldt的"内蕴语言形式"观。本文指出,英语的时间性如同音乐,其本质特征是连接性和延续性,而汉语的空间性犹如绘画,其本质特征是离散性和块状性。
王文斌
关键词:时间性空间性
汉英空间维度词“大/big”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被引量:10
2016年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大/big"语义隐喻拓展异同,并探析隐喻跨语言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第一,"大/big"语义的跨域映射异同并存:二者均从空间域映射至时间域、数量规模域、力量程度域、社会地位域和其它抽象认知域;"大"比"big"的语义容量更大,跨域映射范围更广:"大"还可隐喻拓展至年龄域、评价域、感知域和天气域,而"big"还可喻重要性,并且其在力量程度域的拓展展现出独特性。第二,此间共性源于汉英民族相似的生存空间和对生存空间共通的身体体验;而其个性源于隐喻的民族思维特异性、民族文化特异性和语言类型制约性。第三,隐喻的生成受思维、文化和语言类型的制约。
刘梅丽
关键词:空间维度词概念隐喻认知语义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被引量:225
2013年
语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本文试图推源溯始,追索英汉语言的演化,并审察其语言表征习性。本文发现,英汉民族的世界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时空两方面各有其特质性偏向:英民族偏重于时间,而汉民族则偏重于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和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阐幽显微,旨在从根本上探寻英汉语个性差异的深层起因。
王文斌
关键词:英语汉语
论汉英名量搭配差异背后的时空特质——以“piece”的汉译与“群”的英译为例被引量:10
2017年
本文立论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王文斌,2013a,2013b),旨在阐释汉英名量搭配的一个显著差异:汉语多个体量词,而英语则多集体量词。本文以量词"piece"的汉译与"群"的英译为例,从词源、句法、语用和认知这四个维度,分别讨论汉语个体量词与英语集体量词所反映的时空特质。本文认为,汉英名量搭配在词源、句法、语用、认知等诸方面的不同,均反映出汉语重空间而英语重时间这一本质性差异。
孟瑞玲王文斌
关键词:表量结构空间性时间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