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0ZB14024)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娄樱张懋贞徐伟平金晔荣烨之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膜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氧化酶
  • 1篇硬化斑块
  • 1篇增生
  • 1篇兔主动脉
  • 1篇球囊
  • 1篇球囊损伤
  • 1篇粥样硬化斑块
  • 1篇主动脉
  • 1篇氯吡格雷
  • 1篇内膜
  • 1篇内膜增生

机构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2篇徐伟平
  • 2篇张懋贞
  • 2篇娄樱
  • 1篇于瀛
  • 1篇吕宝经
  • 1篇荣烨之
  • 1篇金晔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氯吡格雷对兔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2006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家兔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12只已通过球囊损伤主动脉内膜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模型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成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另有6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家兔在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测定斑块内巨噬细胞及胶原含量变化,血浆中P-选择素的含量的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改变。测定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度改变。结果斑块内巨噬细胞及胶原总平均值在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氯吡格雷组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总平均值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而斑块内胶原总平均值在氯吡格雷组高于高胆固醇组。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P-选择素的含量较用药前明显降低,而高胆固醇组则明显升高。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t-PA活性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高胆固醇组明显下降。高胆固醇组在斑块破裂后PAI-1活性较用药前明显升高,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PAI-1活性比用药前轻度下降。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但氯吡格雷组内膜及管腔狭窄度均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结论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来减轻动脉炎症反应,达到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轻内膜增生作用。
徐伟平张懋贞娄樱金晔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管内膜增生
Rofecoxib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抑制作用
2004年
目的 检验选择性环氧化酶 - 2抑制剂 (Rofecoxib)是否能预防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 12只已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模型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成两组 ,高胆固醇和Rofecoxib组 ,另设对照组 6只。测定指标包括在入选时、第 1次手术前和第 2次手术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 ,测定斑块内COX 2、巨噬细胞及胶原含量变化 ,测定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度改变。结果 :斑块内COX 2、巨噬细胞及胶原总平均值在高胆固醇组和Rofecoxib组明显高于照组 (P <0 .0 5~ 0 .0 1)。在Rofecoxib组斑块内COX 2、巨噬细胞的总平均值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斑块内胶原总平均值在Rofecoxib组高于高胆固醇组 ,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高胆固醇组和Rofecoxib组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 ,但Rofecoxib组内膜及管腔狭窄度均为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 (P <0 .0 5~ 0 .0 1) ,斑块内COX 2水平与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度呈正相关。结论 :Rofecoxib通过抑制COX 2的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延迟动脉粥样硬化 。
徐伟平张懋贞娄樱于瀛吕宝经荣烨之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环氧化酶-2ROFECOXIB炎症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