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0551048)

作品数:4 被引量:113H指数:3
相关作者:高玉葆赵念席陈丽萍张丽红包晓影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针茅
  • 4篇针茅
  • 2篇典型草原
  • 2篇群落
  • 2篇围封
  • 2篇锡林郭勒
  • 2篇草原
  • 1篇退化群落
  • 1篇群落特征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核型
  • 1篇染色体核型分...
  • 1篇种间
  • 1篇种间关联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特征
  • 1篇围封年限
  • 1篇锡林郭勒草原
  • 1篇克氏针茅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作者

  • 4篇赵念席
  • 4篇高玉葆
  • 2篇吴建波
  • 2篇张丽红
  • 2篇包晓影
  • 2篇陈丽萍
  • 1篇陈成彬
  • 1篇宋文芹
  • 1篇刘珏宏
  • 1篇张建丽
  • 1篇高慧
  • 1篇李洁
  • 1篇李军鹏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大针茅-克氏针茅群落的种间关联特征分析被引量:59
2010年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处于我国典型草原分布区,但部分地区有戈壁针茅(Stipa gobica)等荒漠成分侵入,并与大针茅(S.grandis)和克氏针茅(S.krylovii)共同形成斑块状格局分布,目前尚不清楚群落中优势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针茅+克氏针茅群落的大针茅斑块、克氏针茅斑块和戈壁针茅斑块中的24种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主要成分总体上种间联结呈无关联,种间关联松散;2)3种针茅斑块的种间关联分析,验证了由于干扰、竞争、土壤环境与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斑块分布格局,此结果为种对正、负关联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3)同一种对的联结性质(正关联或负关联)或关联程度因斑块不同而发生改变,根据24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可将它们划分为3大生态种组。
刘珏宏高慧张丽红陈丽萍赵念席高玉葆
关键词:种间关联典型草原
不同管理方式对锡林郭勒大针茅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的恢复作用被引量:17
2012年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选取有代表性的退化大针茅—糙隐子草群落,设置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放牧不刈割、无牧无刈割围封禁牧、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经过8年不同的管理后,采用样方法对群落物种组成、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并计算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同时,测定群落内主要植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与放牧不刈割管理相比,在两种围封禁牧管理下,群落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以及多年生禾草占总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均增加,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提高,群落内主要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群落优势种由糙隐子草过渡为大针茅,已具有明显的典型草原特征;但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群落内主要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和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无一致变化趋势,植株高度也无显著差异。(2)无牧一次刈割管理方式下的群落内物种数高于另外两种管理方式。综上所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大针茅退化草原来讲,实施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管理有利于退化群落的恢复。
张建丽张丽红陈丽萍李军鹏赵念席高玉葆
关键词:典型草原功能性状围封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以内蒙古草原3种针茅属植物为材料,常规压片法制片后观察记录染色体数,并进行核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4,属于2A核型,为二倍体。在3种针茅的染色体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占大多数平均为62.1%,其次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平均为28.9%,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少约为9.0%。在3种针茅的第五号染色体上均有随体,表明起源于同一祖先。虽然染色体核型均属于较对称型,但是染色体不对称系数随着3种针茅分布生境的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可能是长期适应与进化的结果。
吴建波陈成彬包晓影宋文芹赵念席高玉葆
关键词: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克氏针茅染色体核型
不同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群落及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7
2010年
为研究围封时间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建群种种群特征以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08年7月以自由放牧的草地群落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种群为对照,选取围封不同年限(围封4年、围封9年和围封29年)的草地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围封不同年限后植物群落和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建群种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对植物群落和大针茅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影响;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群落多样性和物种数目逐渐增加,围封到9年后,群落优势种和结构组成与原生境的相似,在围封29的样地中多年生杂类草和小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增加;建群种大针茅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性状如生殖枝高度、营养枝长度和营养枝叶鞘长度等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围封9年后呈降低趋势,大针茅繁殖分配的变化趋势与形态特征变化趋势相似;大针茅比叶面积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叶片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长期完全围封会对大针茅种群的更新存在负面影响。
吴建波包晓影李洁赵念席高玉葆
关键词:围封年限大针茅群落特征种群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