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ZD790008)

作品数:27 被引量:857H指数:16
相关作者:朱竑薛熙明王彬李凡陈晓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文化
  • 5篇基督
  • 5篇基督教
  • 3篇城市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名
  • 2篇研究方法
  • 2篇文化地理学
  • 2篇文化扩散
  • 2篇脉络
  • 2篇民国
  • 2篇民国初期
  • 2篇国初
  • 2篇发展脉络
  • 2篇GIS
  • 1篇代型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地理学研究
  • 1篇地名景观

机构

  • 27篇中山大学
  • 9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佛山科学技术...
  • 4篇西南林学院
  • 2篇广州市广播电...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22篇朱竑
  • 6篇薛熙明
  • 4篇李凡
  • 4篇王彬
  • 3篇封丹
  • 3篇陈晓亮
  • 2篇唐雪琼
  • 2篇魏雷
  • 2篇黄维
  • 2篇刘博
  • 2篇林婕
  • 1篇韩亚林
  • 1篇岳辉
  • 1篇谢涤湘
  • 1篇马凌
  • 1篇钱丽芸
  • 1篇钱俊希
  • 1篇袁媛
  • 1篇袁振杰
  • 1篇周军

传媒

  • 7篇人文地理
  • 5篇地理研究
  • 4篇热带地理
  • 3篇旅游学刊
  • 3篇地理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建筑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被引量:11
2010年
以广州市第一个建于当代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华侨新村为例,在与古代和近现代型保护区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型保护区中以单体建筑为对象的、居民自主更新的模式及存在问题,倡导采用"技术决策+居民选择"的方法确定建筑保护要素,采纳"分要素分类"的更新方法,编制历史建筑独立图则和导控条例,合理引导更新、保持社区活力。
袁媛朱竑王玉
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深圳老福音村的死与生被引量:21
2009年
福音村是指基督教传入后在中国乡村地区出现的一种过半村民为基督徒的特殊聚落。深圳的老福音村具有百年基督教会发展史,它们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后被推进了全球化的浪潮,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聚落景观和村民的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老福音村中,基督教对本地村民的影响已日渐式微,但在不断进入村内的外来人员中却出现"枯木逢春"的繁荣景象。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中,福音村落发生了诸多变化。研究以深圳市三祝里福音村为个案,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该村落基督教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全球化在福音村基督教的兴衰浮沉中所扮演的角色,尝试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福音村如何"老死",又如何获得"重生"的进程,以寻求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研究的开展是对国内相对薄弱之宗教地理和乡村地理之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我国乡村生活方式的调适和和谐社会组织形式的构建,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开展自由、健康的宗教信仰活动产生积极意义。
朱竑郭春兰
关键词:基督教本土化
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想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被引量:12
2008年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驱动力,以小规模、个性化、灵活生产为主要形式。创意产业与老城区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其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可以在老城区获得,而老城区的闲置空间再利用、产业转型、形象提升可以通过创意产业来实现。因此,以创意产业的发展驱动老城区更新是切实可行且必要的。文中以广州荔湾为例对创意产业与老城区的更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文化艺术、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如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创意产业提供空间,营造良好的居住、创业环境等。
谢涤湘朱竑
关键词:创意产业
交通对基督教空间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基督教宣教地的分布为例(1807–1920年)被引量:7
2008年
空间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宗教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神职人员宣教地的空间分布则可以间接地反映宗教在空间上的扩散情况。通过对广东不同历史阶段基督教宣教地的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发现宣教地的分布与广东交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清末以前水运交通占主导地位时期,宣教地主要分布在沿河海各港口,且因水运交通流向的改变而变化;19、20世纪之交,由于交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铁路的出现和轮船航运的兴起,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和水铁转运节点相继成为宣教地。总体来看,宣教地的空间扩散明显带有点轴状的迁移扩散和以交通重要性来划分的等级扩散特征。这种扩散是交通综合影响机制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包括与聚落的连通性、交通的便捷性、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距离衰减性以及交通现代性的影响等多方面。
薛熙明朱竑
关键词:基督教交通影响
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被引量:13
2009年
台湾地理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大陆素来缺乏对其发展进行全景式的了解。本文以台湾《地理学报》自1962年创刊至2007年间发表的135篇人文地理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台湾地区人文地理的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和发展脉络,反映出台湾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开放特点和受大陆重大事件影响的双重特性;人文地理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侧重于政治、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学科属性亦偏向后现代的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交叉研究层面;在空间方面,著作者和研究空间明显具有不均衡性。在对海峡两岸中国地理界权威期刊的对比和解读中可以发现,大陆人文地理依然热衷于地理空间事项特征的描述和分布研究,反映了两岸间经济社会水平发展的差异之影响。而两岸地理学界反映出在地理学理论探讨不足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朱竑陈晓亮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脉络
民间信仰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对社会文化空间的整合——以明至民国初期佛山神庙为视角被引量:19
2009年
明代以来佛山的民间信仰迅速发展,神庙系统庞杂,既有广府民系的属性,又反映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特征,对佛山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神庙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神庙景观为视角,研究表明:明代至民国初年,神庙景观基本上以祖庙铺和明心铺及其周围地带为核心,呈自南向北逐渐扩展的分布总趋势,并与佛山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相一致,逐渐形成了以佛山祖庙为中心的北帝信仰文化景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北帝巡游路径空间的解读,反映出佛山民间信仰场域的构成,以北帝信仰为纽带,形成了以祖庙为中心的"中心—四方"空间形式,整合了佛山的城市社会文化空间。
李凡司徒尚纪
关键词:神庙
GIS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模型分析被引量:59
2007年
将广东全省划分为86个行政单元,并选取64个典型地名的通名,运用EOF模型进行运算;选取累积方差超过70%的前三项做主成分分析,并借助G IS技术输出其各自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64个通名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地表现为不均衡性,即普遍分布和相对集中同时并存。以塘、坑、山、水等反映地貌特征的通名分布较为普遍,而以沥、厝、屋、板、六、都等民族或族群的方言通名分布则较为集中,其中以涌(冲、埇)、朗(塱)、沙、排、寮、塘、潭、沥、滘、基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方言的珠江三角洲水网密集区,以坪、背、坑、岭、屋、畲(輋)、磜、溪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北和粤北及其它客家人分布区,以厝、洋、垄(垅)、田、寨、华、美(尾)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和粤西南雷州半岛福佬人分布区,以洞(垌、峒)、罗、六(箓、菉、弄)、板(曼、迈、麻)、那(纳)、古(过)、都(多)、云、栏(兰)等通名则主要分布在与广西交界的粤西和粤西南地区。
王彬岳辉
关键词:GIS技术地名景观
国外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被引量:17
2010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宗教地理研究日益成熟,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传统文化地理学之外,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也出现了诸如新文化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也从最初对宗教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单一研究逐渐趋向多样化,宗教的分布与扩散、宗教文化区和宗教景观研究都得到了充分重视。新文化地理学由于融合了更多跨学科知识,而逐渐在宗教地理研究中占据主流。总体来看,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仍处于一个边缘地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薛熙明朱竑
关键词:研究方法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被引量:262
2008年
旅游景区是地球表面上一类特殊的景观类型,而A级旅游景区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等级分类系统。它的设立和评比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业已发挥巨大的作用。且自旅游景区评A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日趋重视,旅游景区评A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进而使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现有2286个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看似毫无组织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其实是有其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它两端稠密、中间稀疏的整体分布格局是伴随着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在空间组织上还是在时间演变上,A级旅游景区都与人口分布、地形地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配比性。虽然中国31个省份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各有差异,但其组成结构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分散的趋势。总体看,中国各省份都存在着旅游景区的组团形态,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A级旅游景区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研究对目前中国A级景区的分布状况与资源间的错位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讨论。
朱竑陈晓亮
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被引量:15
2009年
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李凡朱竑黄维
关键词:祠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