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278)

作品数:18 被引量:269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卫建陈金田云录董文军邓艾兴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气候
  • 12篇气候变暖
  • 12篇变暖
  • 11篇增温
  • 10篇小麦
  • 9篇冬小麦
  • 5篇夜间增温
  • 5篇生产力
  • 5篇水稻
  • 5篇粮食安全
  • 5篇产力
  • 4篇气候变化
  • 3篇生育
  • 3篇生育期
  • 3篇农田
  • 2篇稻麦
  • 2篇淀粉
  • 2篇增温效果
  • 2篇生长发育
  • 2篇气候资源

机构

  • 2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北...

作者

  • 15篇张卫建
  • 13篇陈金
  • 10篇田云录
  • 9篇董文军
  • 7篇张彬
  • 7篇邓艾兴
  • 6篇陈长青
  • 5篇郑建初
  • 5篇杨飞
  • 3篇张彬
  • 2篇卞新民
  • 2篇耿婷
  • 2篇宋振伟
  • 2篇类成霞
  • 1篇冷春旭
  • 1篇钱春荣
  • 1篇郭嘉
  • 1篇唐傲
  • 1篇江瑜
  • 1篇黄爱军

传媒

  • 4篇作物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2008中国...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Journa...
  • 1篇The Cr...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江淮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作物生产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作物生产
Impacts of nighttime post-anthesis warming on rice productivity and grain quality in East China被引量:6
2014年
The impacts of nighttime post-anthesis warming on rice productivity and grain quality in East China were evaluated for two cultivars, II You 128, an indica rice, and Wuyunjing 7, a japonica rice. Warming by 3.0 °C stimulated the nighttime respiration rate and decreased the photosynthesis rate,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decreases of 21.2% and 24.9% in aboveground biomass accumulation for II You 128 and Wuyunjing 7, respectively. Warm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ates of seed setting and grain filling, especially of inferior kernels(those lower in panicles), while the filling rate of superior kernels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As a result, 1000-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were respectively 3.7% and 30.0% lower for II You 128 and 12.8% and 34.3% for Wuyunjing 7 in warmed plots than in the unwarmed control. Nighttime warming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grain milling and appearance quality of both varieties. More negative effects of warming on inferior than on superior kernels were found. The abov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ice variety cultivation in East China.
Wenjun DongJin ChenLili WangYunlu TianBin ZhangYongcai LaiYing MengChunrong QianJia Guo
关键词:WARMINGRICE
青藏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
【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且增温幅度仍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增温明显。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青藏高原冬小麦主要生长在冬季和春季,生育期较长,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近30年来,...
郑成岩陈长青张鑫宋振伟邓艾兴张保明王利毛浓文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冬小麦
文献传递
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气候变暖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冬春季和夜间的增温趋势显著。参考国外先进的田间开放式增温方法,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开展了昼夜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处理分别显著提前了冬小麦的灌浆期,并改变了灌浆期高于32℃高温的出现时间和天数,引起了籽粒中淀粉组分、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的明显变化。3种增温处理中,冬小麦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提高了籽粒中直/支淀粉的比例。其中白天增温的直/支比最高,两年分别比对照提高6.9%和46.2%。增温处理使籽粒中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对照>白天>夜间>全天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分别下降9.1%、5.4%、6.9%。增温处理对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两年结果表明,白天增温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趋势一致,均为清蛋白含量最低、球蛋白含量最高、谷/醇比最低。上述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不仅将影响作物的生育时期,而且还直接影响温度高低。增温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年份及变暖情景之间的增温效应差异显著。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冬小麦籽粒品质淀粉蛋白质
黄淮南部麦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
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且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冬春季的升温幅度高于夏秋季。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长在冬季和春季,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近50年来,华北平原历经了多次的品种更替,选育...
郑成岩陈金宋振伟邓艾兴姜丽娜张卫建
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以扬麦11为材料,采用全生育期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进行增温处理,研究了不同增温处理对小麦强和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强势粒中蔗糖合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较弱势粒高,而且三者白天的活性均比夜间高。不增温条件下,整个灌浆期强势粒中SS、AGPase和SBE的活性平均分别比弱势粒高72.9%、111.4%和7.8%。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条件下,强势粒SS白天的活性比常温对照的高8.4%~31.2%,夜间的活性比对照高11.1%~20.3%;弱势粒SS白天的活性比对照高9.7%~20.3%,夜间的活性比对照高6.1%~32.0%。弱势粒中AGPase活性在不同增温处理下也显著提高,其白天的活性比对照高54.2%~124.4%,夜间的活性比对照高20.7%~99.3%。增温对SBE活性的影响较小,强势粒和弱势粒在增温条件下其白天的活性均比对照高3.9%~12.1%,夜间的活性均比对照高1.0%~7.6%。相关分析表明,AGPase和SBE的活性与千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增温条件下AGPase和SBE的活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弱势粒中AGPase和SBE活性的显著提高是千粒重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田云录陈金董文军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冬小麦强势粒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千粒重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我国稻田系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大气CO浓度仍将以1.9ppm/a的速度提高,预计到2...
郭嘉杨菲张莉朱建国卞新民张卫建
文献传递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4年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耿婷陈金张卫建陈长青
关键词:生长发育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张卫建陈金徐志宇陈长青邓艾兴钱春荣董文军
关键词:全球变暖粮食安全水稻单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