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5-005)

作品数:7 被引量:163H指数:7
相关作者: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黄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北方学院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洱海
  • 4篇时空分布特征
  • 4篇沉积物
  • 2篇内源
  • 2篇外源
  • 2篇
  • 2篇
  • 1篇氮负荷
  • 1篇氮含量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氮形态
  • 1篇叶绿素A
  • 1篇有机质
  • 1篇总氮
  • 1篇总氮含量
  • 1篇磷负荷
  • 1篇磷形态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 1篇氨氮

机构

  • 7篇河北北方学院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7篇焦立新
  • 7篇王圣瑞
  • 7篇赵海超
  • 4篇杨苏文
  • 2篇黄丹
  • 1篇胡彬
  • 1篇何宗健
  • 1篇刘文斌
  • 1篇崔超男
  • 1篇高佃涛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7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10年洱海全湖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为探讨不同来源磷负荷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研究了洱海入湖河流、干湿沉降和沉积物内源释放等来源磷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洱海磷负荷的主要来源是入湖河流,其所带来的磷负荷占总入湖负荷的33%.入湖河流磷负荷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季节性变化明显,10月是高峰期入湖河流磷负荷区域差异较大,北部3条河流是主要来源,其中以弥苴河入湖磷负荷最大,占入湖河流磷负荷总量的52%.沉积物磷扩散通量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最高值在湖心区,11月最大.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季节性变化明显,干沉降占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总量的47%.外源入湖磷负荷控制,应以雨季之初为关键时期,以弥苴河及其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坝区农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同时应加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控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
焦立新赵海超王圣瑞高佃涛
关键词:洱海内源外源磷负荷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2
2013年
为揭示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源磷负荷状况,研究了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P)为418.71~1 108.34 mgkg,空间分布总体呈中部湖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w(IP)为302.35~871.00 mgkg,分布趋势与w(TP)相同;w(FeAl-P)为36.22~406.40 mgkg,与w(IP)分布趋势相同;w(Ca-P)为172.34~420.38 mgkg,北部最高;FeAl-P和Ca-P是IP的主要形态.夏季(7月)w(TP)、w(IP)和w(FeAl-P)升高,w(labile-P)(labile-P为弱吸附态磷)和w(FeAl-P)季节性差异显著.沉积物柱状样w(TP)、w(OP)、w(labile-P)和w(RSP)(RSP为可还原态磷)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w(IP)、w(FeAl-P)和w(Ca-P)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洱海沉积物磷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随水深增加沉积物中w(TP)呈升高趋势,不同形态磷分布受水生生物活动影响较大.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w(TP)高,其中w(IP)及其所占w(TP)的比例较小,磷内源可释放量较低,FeAl-P和RSP等生物可利用磷的质量分数及其占w(TP)的比例较大,释放风险较高.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刘文斌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磷形态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6
2013年
为揭示沉积物中氮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效应,对洱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N)在2 354~6 174 mgkg之间,空间分布呈湖区北部>南部>中部的趋势;w(TTN)(TTN为可交换态氮)在1 158~2 921 mgkg之间,占w(TN)的43%,其分布趋势与w(TN)相同;各形态TTN表现为SO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w为974~2 515 mgkg)>WA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为91~210 mgkg)>S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w为38~198 mgkg)>IEF-N(离子交换态氮,w为66~130 mgkg),w(WAEF-N)和w(IEF-N)的分布趋势与w(TTN)相同,w(SAEF-N)中部较高,w(SOEF-N)南部较高.沉积物中w(TN)和w(NTN)(NTN为非转化态氮)7月较高,TTN及其各形态氮质量分数1月较高.不同形态氮质量分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NTN的富集速率高于TN.洱海沉积物中w(TN)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表层TN富集明显.沉积物氮释放风险较大,但其w(TTN)和w(IEF-N)占w(TN)的比例低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即洱海沉积物氮释放量小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洱海沉积物中各形态氮质量分数与w(TO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负相关,显示有机态氮与有机质同步沉积且受外源输入影响较大,w(IEF-N)分布同时受水生植物等影响.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黄丹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氮形态
2010年洱海全湖氮负荷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3年
为探讨不同来源的氮负荷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对洱海入湖河流、干湿沉降和沉积物内源等来源的氮的负荷、形态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2008年相比,2010年洱海入湖TN负荷下降了28%.入湖河流是TN负荷的主要来源,占总入湖负荷的37%;入湖河流TN负荷与ρ(TN)、ρ(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入湖河流TN负荷以NO3--N为主,占39%.入湖河流氮负荷季节性变化明显,7月最高;区域性差异较大,北部3条河流是主要来源,其中弥苴河入湖TN负荷占入湖河流TN负荷的57%.沉积物内源TN负荷占总入湖负荷的29%,NH4+-N负荷占内源TN负荷的98%,并且与水体ρ(Chla)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TN和NO3--N扩散通量北部湖区最高,NH4+-N扩散通量南部湖区最高;TN扩散通量9月最高、12月最低.干湿沉降入湖TN负荷以NH4+-N为主,季节性变化明显,6月最高.控制洱海外源入湖氮负荷,应以雨季之初为关键时期,以弥苴河及其流域为重点区域,兼顾坝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控,同时应加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控制内源释放.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黄丹
关键词:洱海氮负荷内源外源
洱海水体氮磷时空分布及其对ρ(Chla)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 mg/L,ρ(TP)为0.018~0.042 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 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焦立新赵海超王圣瑞杨苏文
关键词:洱海氮磷比叶绿素A
洱海沉积物有机质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13年
对有机质不同组分〔TOM(总有机质)、ASOM(土壤活性有机质)、LFOM(轻组有机质)和HFOM(重组有机质)〕在洱海沉积物表层和垂向的空间分布、来源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OM)在25.7~148.9 gkg之间,w(ASOM)在4.4~62.5 gkg之间,w(LFOM)在0.2~4.2 gkg之间;w(TOM)和w(ASOM)空间分布趋势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西部湖区高于东部湖区;w(LFOM)分布趋势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北部湖区;洱海沉积物各组分有机质均为表层富集,而在8~30 cm基本稳定,有机质组分活性越强,其富集速率越大.湖心平台沉积物中TOM富集速率最大,北部湖湾沉积物中ASOM富集速率最大,中部湖区LFOM富集速率最大.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活性强、矿化程度低;与滇池相比,其表层富集速率较低.北部三江和西部十八溪是洱海有机质的主要外源,退化的沉水植被是其主要内源.水生植物残体沉积和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洱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崔超男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有机质
洱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及氨氮的释放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对洱海具有代表性的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w(TN)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NH4+-N释放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N)在2.084 4~6.515 3 gkg之间,平均值为3.537 8 gkg,北部西岸为高值区,南部(靠近大理市)为次高值区.一级动力学模型可很好地拟合洱海表层沉积物NH4+-N释放动力学特征,NH4+-N最大释放量在0.120 9~0.281 0 gkg之间;释放主要集中在0~5 min内,约占最大释放量的68%~83%;随后释放速率逐渐放缓,到120 min后基本达到释放平衡.运用无限稀释法对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进行测定表明,洱海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在1.700 1~3.587 9 gkg之间,在水土质量比约为2 500时,NH4+-N释放量达到最大,随后释放逐渐趋于平衡.洱海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及最大释放量均与其w(TN)呈显著正相关.洱海沉积物中w(TN)与NH4+-N释放潜能和最大释放量均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具有较大的氮释放风险.
王圣瑞何宗健赵海超胡彬焦立新杨苏文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氮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