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525)
-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邹萍王晓庆仲照东陈智超朱晓健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3年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MSC-MV)是MSC在静息或活化状态下释放到胞外的膜分泌体系,包括直径在100-1 000 nm的微粒(microparticle)和40-100 nm的外来体(exosome)。MSC-MV由脂质双分子层膜包被,其内选择性包裹脂质、蛋白质、mRNA及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MSC-MV膜表面携带MSC的某些表面标记,可以通过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被靶细胞摄取,并具有明确的减轻组织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组织形态学及功能学修复的作用,且该作用可能由其内含的miRNA外源传递所介导;MSC-MV可能还具有潜在的调节机体免疫、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等生物学功能。本文就MSC-MV的产生机制、组分及生物学功能作一综述。
- 王晓庆朱晓健邹萍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微泡MIRNA
-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改良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自然沉降性原理,以传统的全骨髓贴壁法为基础,探讨一种改良后简便而高效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采用6孔板培养细胞,将骨髓标本用MSC完全培养液培养48 h,吸取上层无红细胞的上清层,置于新的培养孔以分离获取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记录细胞首次贴壁时间、首次传代时间,并以传统全骨髓贴壁法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表面标记;用油红O及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分别对MSC成脂、成骨能力进行鉴定;应用计数板计数法描绘第1代,第3代,第5代MSC增殖曲线。结果表明,用改良法培养的MSC高表达CD90、CD105、CD13、CD44,低表达CD14、CD45、CD34;细胞周期中G0/G1期88.76%,G2/M期3.04%,S期8.2%,符合干细胞周期特征;增殖曲线呈典型"S"型;油红O与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细胞贴壁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P=0.0004),首次贴壁时间短(P<0.0001)、首次传代时间短(P=0.001)。结论:骨髓标本培养48 h后的上清层中含大量贴壁活性的悬浮MSC,改良方法是一种比传统贴壁法更具有便捷、高效等优点的培养方法。
- 王晓庆仲照东陈智超邹萍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