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JYJ10)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光辉潘斌李腾飞张良张文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欺负
  • 2篇受欺负
  • 1篇大学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现象
  • 1篇信念
  • 1篇信效度
  • 1篇信效度检验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皮质
  • 1篇皮质醇分泌
  • 1篇主动性
  • 1篇唾液
  • 1篇唾液皮质醇
  • 1篇网络
  • 1篇效度检验
  • 1篇模型分析
  • 1篇跨文化
  • 1篇儿童

机构

  • 6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陈光辉
  • 1篇张良
  • 1篇张万里
  • 1篇贾世伟
  • 1篇张文新
  • 1篇李腾飞
  • 1篇潘斌
  • 1篇孔艳红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信念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考察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5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法分别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结果:1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同伴信念低于女生;2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预测攻击行为,且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同伴信念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同伴信念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女生。结论:青少年攻击行为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且男生的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李腾飞张良潘斌陈光辉
关键词:中介作用
儿童欺负/受欺负与同伴网络的关系:p-*模型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从四所小学的10个班中挑选出高欺负-受欺负班和低欺负-受欺负班,使用p*模型分析班内朋友关系的网络结构特点及其与欺负、受欺负的关系。结果发现:(1)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开放性朋友关系结构,如边、2-星、3-星、4-星结构;高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闭合性朋友关系结构,如三角形、孤立者结构;(2)高、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欺负者均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且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欺负水平的关联不显著;(3)受欺负者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受欺负水平的关联也不显著,但是在低欺负-受欺负班中,受欺负者倾向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而高欺负-受欺负班中,部分受欺负者处于边缘化位置,部分受欺负者处于闭合性关系结构的核心位置。
陈光辉
关键词:欺负受欺负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验对儿童皮质醇分泌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研究以32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10.47岁,男生16人)为被试,采用唾液皮质醇为应激测验的客观指标、以被试主观紧张度为主观指标,考察特里尔社会应激测验对中国儿童皮质醇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应激测验任务引发儿童皮质醇浓度和主观紧张度的显著上升,任务后的恢复期皮质醇浓度和主观紧张度能够恢复到任务前的水平。(2)社会应激测验任务引发的男生皮质醇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引发的主观紧张度水平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社会应激测验中文修订版能够有效引发儿童的压力应激变化,可以用其开展儿童社会应激的相关研究。
陈光辉孔艳红
关键词:儿童唾液皮质醇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检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RPQ)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分析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差异。方法:经过三次修改完成RPQ修订,对1068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RPQ修订版两个分量表及总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0、0.83和0.8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NNFI、CFI和IFI均大于0.90,RMSEA为0.056,两因素模型(反应性—主动性攻击)拟合优于单因素模型(一般攻击);反应性攻击与愤怒、敌意和冲动性等变量的相关高于主动性攻击。结论:RPQ修订版信效度良好,具有跨文化的适用性,适合用于测量中国大学生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
张万里贾世伟陈光辉张文新
跨文化心理现象的词源学考证:以欺负现象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国内欺负研究直接借鉴了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却并未考证汉语语境中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界定性特征,以及与"bullying"存在的异同。通过梳理考证欺负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表现方式,结果发现:1.欺负现象早在2600年前开始由"侮"字来表达,此后逐渐被"欺"字所取代。2.欺负现象的内涵高度稳定,它是一种强者故意伤害弱者的行为,且通常会给弱者带来痛苦。3.欺负的界定性特征有三: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伤害性,其中力量不均衡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攻击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欺负现象有别于西方的"bullying"现象,且词源学研究应该是心理学领域开拓新研究主题的首要工作。
陈光辉
关键词:欺负词源学本土化
中小学生对欺负现象本质内涵的感知被引量:10
2014年
近年来国内的欺负研究均是直接采用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立足本土文化探究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为测评工具的研发和问题干预提供现实依据。来自54名欺负者、受欺负者、一般者的访谈结果发现:(1)欺负是一种强者有意伤害弱者,且会给弱者带来伤害的攻击行为,其界定性特征是故意伤害性、受伤害性和关系双方间的力量不均衡性。(2)重复发生性、难以反抗性和道德评判性均是欺负的伴生性特征。(3)欺负现象中蕴含两种关系特征:因果性伤害关系和强弱对比关系。
陈光辉
关键词:欺负受欺负访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