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137)

作品数:40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一如刘锋曹端波王微叶亚军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5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22篇苗族
  • 7篇苗语
  • 6篇古歌
  • 5篇苗族古歌
  • 3篇人类学
  • 3篇史诗
  • 3篇黔东苗语
  • 3篇苗寨
  • 2篇稻作
  • 2篇叙事
  • 2篇秩序
  • 2篇人类学视角
  • 2篇丧葬
  • 2篇清水江流域
  • 2篇文化
  • 2篇历史叙事
  • 2篇苗族文化
  • 2篇民族
  • 2篇方言
  • 2篇服饰

机构

  • 21篇贵州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吉首大学
  • 4篇三峡大学
  • 3篇贵州民族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贵州省社会科...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李一如
  • 5篇刘锋
  • 3篇曹端波
  • 2篇吴正彪
  • 2篇曾雪飞
  • 2篇杨庭硕
  • 2篇赵栋昌
  • 2篇于衍学
  • 2篇李国栋
  • 2篇叶亚军
  • 2篇王微
  • 1篇白林文
  • 1篇陈志永
  • 1篇黄树先
  • 1篇龙仙艳
  • 1篇麻勇斌
  • 1篇马静
  • 1篇吴小花
  • 1篇焦丽锋
  • 1篇纳日碧力戈

传媒

  • 16篇贵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黔南民族师范...
  • 2篇广西师范学院...
  • 2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寻根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语言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安顺学院学报
  • 1篇晋城职业技术...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4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楞伽经》的名相说开去——兼论西方语言哲学与苗族古经的唱诵禁忌被引量:1
2014年
"名"与"相"之关系是《楞伽经》重要讨论的话题之一,名是用来对相进行描述与说明的。然而名对于无形无相、超越语言之法身是无法道说的。西方现代哲学转向之后,似乎将语言提高到了终极存在的位置,语言成了存在之家,但这时的语言只是借用了语言之名,海德格尔的大道语言——道说已经俨然是道本身了。苗族古经歌唱禁忌是苗族人对神的最高体悟。禁忌是非言的,是静寂的另称。佛教、西方哲学与苗族智慧虽然各自的文化表达形式有所差异,但在语言的局限性上却有大体相同的认识。
吴小花刘锋
关键词:名相
论施洞苗族蓝靛技艺中的地方性生态知识被引量:1
2017年
贵州省施洞地区的制靛技术作为一项传统的生计方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原住民的生产智慧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在对施洞地区不同的蓝靛植物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栽培技术、制取过程和生态价值进行相应的调研与分析,是考察该地区传统蓝靛技艺十分必要的途径。这些极具地方性生态意义的民族文化元素,是人类行为方式与生境相调适的结果,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民间技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王微叶亚军
黔东苗语的连动结构被引量:2
2016年
黔东苗语的连动结构是苗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结构,本文以苗族古歌语料及苗语自然口语材料为语言事实,利用语言描写和语法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黔东苗语的连动结构进行深入描写与研究,并从语义结构的逻辑分析进行比较,以此对黔东苗语的连动结构的语法性质、语义结构及语法化趋向等作出判断和认识,探析连动结构的语法变化发展动向。
李一如
关键词:黔东苗语连动结构词汇化
从《苗族古歌》看原始稻作生计的形成被引量:1
2015年
《苗族古歌》与《苗族古老话》传递出原始稻作生计得以形成的重要信息,同时也记录了苗族与古越族互为亲缘氏族的事实。结合城头山稻作遗址的考古成果,本文认为移栽野生稻是稻作生计形成的初始契机,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稻作联邦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氏族间的交流与迁徙。
李国栋
关键词:苗族古歌枫香树
《苗族指路经》的应用场景及其文化内涵——以贵阳石头苗寨丧葬习俗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苗族指路经》主要应用场景是在苗族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开路"是苗族丧葬仪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停丧期间,首要的事情就是请家族中的"鬼师"给亡人"开路",苗语称之为"喀干"(即超度亡人上黄泉路)。《苗族指路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生命与社会的平等,"鬼师通灵"体现了生态的整体观,展现了苗族人性的美丽,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神圣性和有序性。
孙一峰刘锋
关键词:文化内涵
苗族古经中的“创世古歌”与神圣秩序被引量:1
2016年
苗族古经对"创世"有一个从"混沌"到"神圣秩序"的建构过程:苗人认为,原始的宇宙具有混沌和异质性,天地、山川以及万物都是神的一个秩序构建,苗人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首先就需要"开天辟地",因此,苗族的创世古歌不是简单地对天地万物形成的看法,而是苗人对于社会秩序构建的需求。苗族对神圣秩序的构建,其实就是将无秩序或者他者秩序的"混沌"世界进行"神圣化"或者"苗人秩序观化"的社会建构。
曾雪飞邢稞
苗族“做衣女人”的性别角色研究--基于高排苗寨女性与服饰的调查
2021年
衣食住行是生活之本,苗族服饰在苗族人的生活及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苗衣尽出自苗族女人之手,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固有“只有女人才能做衣”“女人必须会做衣”“做衣是女人的活”的共识,其穿戴与制作伴随着苗族女人的一生。通过对贵州省榕江县高排苗寨中“做衣女人”这一苗族妇女角色的观察,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以苗衣为线索,可以探析这一性别角色在当地文化环境中是如何逐步成型,并展现这一过程中文化建构与情感需求的互动面貌。
吴垠刘锋
关键词:苗族性别角色自我建构
苗族度亡史诗《亚鲁王》文化意蕴的深度阐释被引量:4
2017年
2009年夏,苗族长篇史诗《亚鲁王》横空出世,引起文化界巨大震动。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以"苗族英雄史诗"为题名的汉苗对照版《亚鲁王》(史诗部分)与《亚鲁王》(图版部分)共一涵两册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并于2012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同时学者们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不过,由于与其密切相关且具体运用于今天丧葬仪式中具有神秘意蕴的活态图像与图案之内在结构尚未真正系统破译出来,故对史诗本身的性质界定、功能价值、认知模式、逻辑结构等的探讨尚待深入。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仪式过程所关图案、图像内在结构的分析阐释,并与中华史前·三代等考古材料互比印证,力图揭示其作为文化代码的真正指谓意义,并由此展示《亚鲁王》作为度亡史诗所蕴含的苗族文化之深刻智慧、宗教哲理、信仰取向等基底性建构,进而阐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顺真刘锋杨正江
关键词:苗族生死
招魂与送灵:川黔滇苗族“解簸箕”仪式研究
2016年
川黔滇苗族广泛流传"解簸箕"仪式,其起源说法不一。"解簸箕"仪式一般在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举行,核心在于将亡魂送归其祖居地,隔断其与世间的交往。"解簸箕"实质就是结束亡魂在人间的生活,解除人间日常生活的"簸箕",解决死亡为集体社会带来的破坏,并重建共同体。
曹端波曾雪飞
关键词:苗族
苗语对苗巫称谓的音义辨析
2015年
苗语对苗巫的称谓,是解读苗巫口传经典和相应仪式的基础概念。弄懂其语音语义,以及之间的关系与逻辑,是进入苗巫知识体系,以"行内人"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关键。有专家学者对其做过些阐释,但他们几乎没有进入苗巫知识体系里面,不仅片面,而且多数弄错了。苗语对苗巫的称谓,最为重要的是"deib""sheub""goud"。其音义的生成、沉淀与定型,可能与"火"或"生火技术"有关,与母系社会的巫政礼制有关,与我国上古文字中的一些关于祭祀的语词有关。
麻勇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