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543203)
- 作品数:69 被引量:434H指数:12
- 相关作者:王麟鹏刘璐王桂玲郭静杜鑫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王桂玲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冻结肩经验被引量:7
- 2021年
- 冻结肩,又称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和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肩部疾患。贺氏针灸三通法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和缓解疼痛方面具有针灸特色和临床优势。微通止痛法是临床上针刺止痛治疗最为常用和最基本的毫针刺法,温通止痛法是运用以火针和艾灸为主的刺灸方法达到止痛效果的治法,强通止痛法是运用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等工具用刺络放血强通法以达到止痛效果的治法。本文通过总结王桂玲主任通过审证求因、辨经治病,并结合应用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学术经验,以“分期审因辨经,法用三通”为特色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治疗经验,旨在进一步阐述微通、温通和强通止痛法在冻结肩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症下的取穴和操作方法,为针灸临床医生治疗冻结肩提供参考和指导。
- 张帆王桂玲李彬郭静张涛
- 关键词:冻结肩贺氏针灸三通法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针灸治疗现状被引量:2
- 2019年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此病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在亚洲高发,复发率高,临床症状重,预后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期成为神经免疫学科中的研究热点。笔者从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现状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中医诊治此病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 王春琛陈志刚王麟鹏李彬刘慧林邢怡杨清玄
- 关键词:神经免疫针灸中医
- 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只进行手术,不进行硬脑膜电刺激)、模型组(M,造模不给予电针)、单穴组(EA1,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双穴组(EA2,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阳陵泉穴)和假穴组(SA,造模并给予电针假穴)。实验前检测面部机械痛阈基线,实验第2、4、6天分别测定大鼠足面部的机械痛阈。实验第7天取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核,用相对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5-HT_(1B)受体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测定5-HT_(1B)受体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穴组和双穴组的痛阈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单穴组和双穴组5-HT_(1B)受体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比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且双穴组优于单穴组。
- 朱玉璞裴培刘璐赵洛鹏曲正阳王麟鹏
- 关键词:电针偏头痛
- 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评价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足下垂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医康复疗法,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肌电值和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 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92%,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ugl-Meyer和Bathel积分)、积分肌电值(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且观察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和积分肌电值,显著协调和平衡患者步态,提高中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杜鑫刘迪生米尔艾合麦提江.吾拉木黄凤张涛胡俊霞王桂玲郭静
- 关键词:中风足下垂针灸肌电图
- 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以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样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发作前伴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具有干扰因素少、容易对照、干预程序单一等优势,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冀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张雅杰刘璐刘鹏徐晓白赵洛鹏曲正阳朱玉璞陈斯琦王麟鹏
- 关键词:偏头痛弥散张量成像
- 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气血亏虚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头痛穴组(试验组)与假穴位组(对照组),每组64例,分别给予不同取穴,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9.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1.22±0.55)分和(3.09±0.78)分,低于治疗前的(5.67±1.45)分和(5.71±1.04)分,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GRP和NP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GRP和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能在近期缓解疼痛,并且可在一年后减少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清CGRP与NP表达有关。
- 马昕宇王麟鹏王桂玲郭静刘璐李华岳
- 关键词:气血两虚偏头痛头颈部
- 基于实验研究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神经可塑性机制被引量:4
- 2019年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障碍疾病,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 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 %~2%[1-2];国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3]。PD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 徐晓白刘璐曲正阳朱玉璞张雅杰李瑷同王麟鹏
-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刺神经可塑性
- 5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中医证素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5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证素证候分析,为阐明该病的中西医病因、诊断和证候间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5年国际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小组(IPND)的诊断标准招募54例NMOSD患者,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四诊信息根据病位和病性证素予以整理并分析其特征。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AQP4-IgG阳性49例,合并自身免疫疾病抗体阳性的19例;家族史分布情况,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平均发作为(5.91±4.56)次;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和颈胸髓;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18例。中医证素结果显示病位证素分布:脾>肝>肾>三焦>胃;病性实证分布为:湿>痰>血瘀>气滞>寒;虚性分布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结论:缓解期NMOSD患者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异常。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多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多为湿、痰、瘀;病性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
- 王春琛陈志刚李彬王麟鹏邢怡马昕宇杨清玄刘银霞
- 关键词:神经免疫中医证素证素证候分析
- 放血疗法量效关系初探被引量:15
- 2021年
- 放血疗法是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色疗法,随着放血疗法临床的广泛应用,科学合理的阐释放血疗法量效关系已成为广大针灸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放血疗法的量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主要观点:(1)放血疗法量效关系的概念为放血治疗中刺激量的大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2)放血疗法刺激量的大小与出血量的多少、放血穴位所处部位的不同、放血部位的多少以及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等因素有关;(3)放血量标准的确立以出血颜色的改变作为放血出血量标准的衡量指标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临床实施性,即血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时的放血量为最佳出血量;(4)放血疗法针具的选择与放血治疗的最佳效应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 杜鑫苏志超付渊博刘迪生张帆黄凤侯学思郭静王桂玲
- 关键词:放血疗法量效关系刺激量
- 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热痛阈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结合耐热痛阈检测评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35例无先兆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其中治疗组接受临床有效的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非经非穴的假穴进行对照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耐热痛阈的检测以及头痛日记的记录,比较2组间针刺治疗后的头痛天数以及前额耐热痛阈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偏头痛发作天数较治疗前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后偏头痛发作天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耐热痛阈治疗前后的比较,认为治疗后治疗组的耐热痛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针刺可以升高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的前额耐热痛阈。
- 张雅杰刘璐刘璐景向红
-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