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85)

作品数:9 被引量:181H指数:7
相关作者:彭晚霞杜虎曾馥平宋同清杨钙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植被
  • 3篇生态系统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碳
  • 2篇群落
  • 2篇峡谷
  • 2篇光合特性
  • 2篇
  • 2篇不同林龄
  • 1篇性状
  • 1篇演替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养分
  • 1篇药材
  • 1篇药材性状
  • 1篇银花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演替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广西大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8篇杜虎
  • 8篇彭晚霞
  • 7篇宋同清
  • 7篇曾馥平
  • 4篇杨钙仁
  • 3篇谭秋锦
  • 2篇王华
  • 2篇宋敏
  • 2篇王克林
  • 2篇文丽
  • 2篇陈莉
  • 1篇范夫静
  • 1篇唐成
  • 1篇李莎莎
  • 1篇曾昭霞
  • 1篇傅伟
  • 1篇梁呈元
  • 1篇于盱
  • 1篇亓希武
  • 1篇韩畅

传媒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光强对金银花药材性状、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采用人工遮阴方式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金银花药材性状、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减弱,金银花的花蕾长和单花鲜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单花干重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a/b值减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气孔限制值(Ls)增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降后升;随着处理时间延长,MDA含量增加,SOD、CAT和POD活性则先升后降。因此,50%透光率有利于金银花的生长,而强光和弱光可对植株形成光抑制或弱光胁迫。
刘新王梦皎李一鸣房海灵亓希武于盱梁呈元
关键词:金银花光强药材性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
广西不同林龄硬阔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7
2017年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硬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514.44 t·hm^(-2))>成熟林(439.92 t·hm^(-2))>幼龄林(325.29 t·hm^(-2))>中龄林(315.27 t·hm^(-2))>近熟林(214.64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79.12~179.17 t·hm^(-2),占总碳储量的23.09%~43.84%,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0.91~2.32 t·hm^(-2),占总碳储量的0.21%~0.76%,随林龄的增长呈"W"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20.55~335.27 t·hm^(-2),占总碳储量的56.16%~76.91%,随林龄的增长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72.35~173.0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28.92%~76.58%,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44.99~110.8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7.98%~47.77%,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枝、叶所占比例分别为4.46%~11.82%、4.52%~11.90%、1.95%~5.09%,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王华苏樑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杜虎陈莉张芳
关键词:土壤碳
大环江两岸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3年
大环江流域的源头区域是我国著名的矿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了大环江沿岸农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文选取大环江沿岸的农田进行调查分析,共取土样127个,结果表明,两岸农田主要是受到镉(Cd)、锌(Zn)、铅(Pb)的污染,污染概率分别达到了60.63%、45.67%、11.81%,铜(Cu)、镍(Ni)、铬(Cr)、汞(Hg)、砷(As)的污染相对较少。通过单项污染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出,整体上土壤污染还是比较严重,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污染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建议在污染严重地区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者改变污染农田利用模式,即根据新的土壤资源特点,设计土地利用模式。
唐成宋同清杨钙仁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谭秋锦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现状健康风险评价
西南喀斯特典型树种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和岩樟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4月、7月较高而1月、10月低,滇南安息香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则不明显;3种植物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树种的变化曲线不同;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的因子不同:1月和10月,3种植物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4月3种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不相同,胞间CO2含量(Ci)和光强(PAR)是影响女贞的主要影响因子,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是影响岩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各因子对滇南安息香的影响不显著。7月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因子主要是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含量(Ci)。光强是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最为主要的因子。通过对3种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女贞和岩樟能较好的与西南喀斯特环境相适应,而滇南安息香对西南喀斯特环境适应性较差。
付威波宋敏彭晚霞杨钙仁杜虎文丽李莎莎
关键词:光合生理女贞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促进峡谷型喀斯特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谭秋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杨钙仁杜虎
关键词:土壤养分生态系统
2014年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数据集被引量:4
2020年
喀斯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当今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保护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非地带性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喀斯特顶级森林群落的植物资源清查、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对石漠化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数据集记录和收集了2014年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胸径1 cm以上树种组成信息,包括61科147属227种乔木物种的学名、多度、重要值、叶习性、物种分布等信息。本数据集有助于了解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积累数据,以及完善我国长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傅伟
关键词:常绿阔叶树种群落结构
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被引量:54
2015年
植被恢复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步骤。通过总结已有的结果和分析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试验站部分试验数据,研究了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发现:西南喀斯特沿北、中、南亚热带至北热带的海拔递减、气温和降雨量升高的梯度格局下,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科属种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呈递减趋势;不同区域沿草丛、灌丛、灌乔丛、乔丛的顺向演替方向上,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减小,科属种数量及物种多样性除北亚热带持续增加外,其他3个区域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灌乔丛,乔丛反而有所下降;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是生物驱动因素与环境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演替的建群种和关键种不同,其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多样性和结构性的共同控制,因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劣,植被退化容易恢复难,充分理解和认识植被演替规律对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意义重大。
文丽宋同清杜虎王克林彭晚霞曾馥平曾昭霞何铁光
关键词:植被演替群落特征气候带
广西不同林龄软阔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10
2017年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软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的42个1000 m2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各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软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421.98 t·hm^(-2))>过熟林(405.23 t·hm^(-2))>近熟林(218.74 t·hm^(-2))>中龄林(172.94 t·hm^(-2))>幼龄林(164.20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除过熟林阶段植被层>土壤层外,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除成熟林阶段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其余阶段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32.03~222.43t·hm^(-2),占总碳储量的30.03%~55.28%,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1.51~3.58t·hm^(-2),占总碳储量的0.69%~1.56%,随林龄的增长呈"M"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17.33~294.54 t·hm^(-2),占总碳储量的44.06%~75.69%,随林龄的增长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27.53~220.50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6.77%~54.4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16.99~167.91 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61.70%~76.15%,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叶所占比例分别为9.07%~18.60%、1.59%~6.62%,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枝的碳储量占3.08%~13.41%,随林龄的增长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在过熟林阶段有小幅度的下降。
陈莉宋敏宋同清王华曾馥平彭晚霞杜虎韩畅苏樑
关键词:土壤碳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被引量:46
2014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8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少而降低.干筛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为ST〉CD〉RGL〉CSL〉GC〉HD;几何平均直径(GMD)为ST〉CD〉RGL〉CSL〉HD〉GC;湿筛处理的MMD为RGL〉CSL〉GC〉CD〉ST〉HD,GMD为CSL〉RGL〉GC〉CD〉ST〉HD,用湿筛的MMD特别是GMD评价喀斯特石灰土土壤团聚体质量性状比干筛指标更准确.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分形维数D表现为CD〉HD〉ST〉RGL〉CSL〉GC,水稳定性表现为GC〉CSL〉RGL〉HD〉CD〉ST.土壤SOC含量越高,D、MMD和GMD值越大,土壤结构越合理.不同生态系统下各粒径团聚体SOC含量均以0.053~0.25mm粒径最高,部分〉5mm粒径含量最低,但以〉5mm团聚体对土壤SOC的贡献率最高,且贡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降低.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杨钙仁范夫静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