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637)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5
相关作者:曹虹彭亮黄胜和张文炳赵铁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加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外膜蛋白
  • 5篇杆菌
  • 4篇大肠杆菌
  • 3篇尿路感染
  • 3篇路感
  • 3篇埃希菌
  • 3篇K1
  • 3篇大肠埃希菌
  • 2篇毒力
  • 2篇细胞
  • 2篇膜炎
  • 2篇脑膜
  • 2篇脑膜炎
  • 2篇OMPT
  • 1篇蛋白
  • 1篇定植
  • 1篇毒力分析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加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曹虹
  • 5篇黄胜和
  • 5篇彭亮
  • 4篇张文炳
  • 4篇赵铁
  • 3篇惠长野
  • 3篇龙敏
  • 3篇屈娅荣
  • 3篇刘晓露
  • 3篇罗军
  • 2篇郝小燕
  • 2篇郭妍
  • 2篇余晶仪
  • 2篇温扬明
  • 2篇张立科
  • 2篇王勤
  • 1篇付美芹
  • 1篇李珺
  • 1篇罗文英
  • 1篇方幸幸

传媒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T水解人防御素-4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外膜蛋白T(OmpT)在大肠埃希菌CFT073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膀胱癌上皮细胞5637的cDNA为模版,扩增人防御素-4(HBD-4)基因,连接至质粒pET-28a,重组质粒经转化、诱导和纯化处理后获得His-HBD-4融合蛋白;采用琼脂糖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检测HBD-4对ompT野生株、敲除株和回补株的抗菌活性,并分别观察比较ompT野生株CFT073、敲除株和回补株水解HBD-4的差异。结果通过测序鉴定及双酶切电泳证实成功构建HBD-4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BD-4,获得HBD-4体外表达菌株;HBD-4对CFT073与ompT敲除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不同,野生株为10μg/mL,敲除株为6μg/mL;与HBD-4共同孵育后,敲除株的生长状态受到抑制,但对野生株的影响较小。结论初步证实ompT作为毒力因子参与对人固有免疫系统成分的水解,在大肠杆菌致尿路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屈娅荣赵铁曹曦尤帅余晶仪温扬明张立科曹虹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酶T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大肠埃希菌是引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膜蛋白酶T(OmpT)与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毒力相关。本文就OmpT的底物专一性、对宿主阳离子抗菌肽的抵抗,以及在纤溶系统和菌株黏附侵袭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惠长野黄胜和曹虹张艳芳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毒力尿路感染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ompT敲除株毒力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ompT对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对比野生致病株E44及ompT敲除株FA4:AompT两者体外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构建回复株,并考察ompT回补质粒pST及点突变质粒pST85能否恢复敲除株的黏附能力;考察ompT缺失对菌株定植乳鼠肠道能力的影响;考察ompT缺失对菌株穿越乳鼠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相比野生株,E44:Aompz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力明显降低;低拷贝质粒pST及点突变质粒pST85部分恢复了E44:AompT的黏附能力;ompT缺失不影响菌株肠道定植能力;E44:AompT可诱导与野生株相似水平的菌血症,但穿越乳鼠血脑屏障的能力显著降低。结论ompT与菌体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穿越血脑屏障相关,OmpT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惠长野刘晓露郭妍彭亮张艳芳王佃鹏曹虹
关键词:OMPT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毒力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T敲除株的构建及功能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索外膜蛋白T(OmpT)基因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CFT073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ED重组技术构建UPEC CFT073 ompT基因缺失株(命名为COTD),并建立小鼠急性尿路感染模型,体内外实验比较野生株与敲除株之间在膀胱组织的定植能力。结果 PCR分析及测序鉴定证实ompT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株粘附率为(8.3±1.9)%,敲除株粘附率为(6.7±2.2)%,敲除株粘附率明显低于野生株(P<0.05)。体内实验膀胱组织内,野生株定植细菌数为(7±2)×105cfu,敲除株定植细菌数为(17±8)×104cfu,ompT敲除株定植于膀胱组织的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证实OmpT作为毒力因子参与细菌定植膀胱组织,在UPEC致尿路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铁方幸幸刘晓露彭亮龙敏张文炳罗军曹虹
关键词:尿路感染定植
MUC2基因表达对益生菌调节肠屏障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诱导的乳鼠结肠MUC2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益生菌抑制E.coli K1株E44黏附侵袭肠屏障作用的影响。方法 SD乳鼠分别用益生菌、E44株和益生菌+E44株三组灌胃7 d后,RT-PCR法观察益生菌和E44株诱导结肠MUC2基因的表达;靶向MUC2基因的shRNA真核质粒表达载体(shRNA MUC2)和阴性对照shRNA NC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表达水平,并通过竞争性排斥方法检测MUC2基因对益生菌拮抗致病菌E44粘附侵袭的影响。结果灌胃益生菌组SD乳鼠肠道MUC2基因明显上调,而E44组则显著降低。用shRNA MUC2转染Lovo细胞后,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干扰率为66.7%;益生菌对E44株粘附侵袭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未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E44相对粘附率为56.64%,相对侵袭率为66.64%。结论益生菌诱导的MUC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成为拮抗致病菌易位的保护机制之一;MUC2基因沉默后,益生菌对E44粘附侵袭肠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余晶仪郝小燕龙敏王勤屈娅荣温扬明张文炳罗军曹虹
关键词:MUC2SHRNA益生菌E.COLI
大肠杆菌K1致病株外膜蛋白T体外功能被引量:8
2010年
纤溶酶原激活及水解抗菌肽利于致病菌侵袭及体内存活。【目的】构建大肠杆菌K1致病株E44的ompT基因缺失突变株,证实E44外膜蛋白T(OmpT)体外激活纤溶酶原及水解抗菌肽鱼精蛋白的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大肠杆菌K1株E44中的ompT基因,构建ompT缺失突变株;二步柱层析纯化E44外膜组分,S-2251发色底物法测定其纤溶酶原激活活性;考察野生株E44、ompT基因敲除株E44ompT及转化带有ompT完整阅读框的质粒pUCT的E44ompT/pUCT三者对0.1mg/mL阳离子抗菌肽鱼精蛋白的敏感程度。【结果】利用自杀性载体pCVD442和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E44的ompT基因敲除株E44ompT;纯化得到约37kDa的E44外膜组分,S-2251发色底物法证实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活性,纤溶酶原激活与膜组分的加入量呈一定量效关系;与野生株E44相比,ompT敲除株E44ompT对0.1mg/mL鱼精蛋白敏感,转化入带有ompT完整序列的质粒pUCT有一定的回补作用,E44ompT部分恢复抗鱼精蛋白能力。【结论】外膜蛋白T在致病株E44中有表达,并具有激活纤溶酶原及水解鱼精蛋白的活性。
惠长野郭妍吴书驰彭亮曹虹黄胜和
关键词:纤溶酶原鱼精蛋白
大肠杆菌外膜蛋白酶T及其突变体的表达、复性及生物活性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外膜蛋白酶T(Outer-membrane protease T,OmpT)是定位于大肠杆菌外膜,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本文旨在建立克隆表达膜蛋白OmpT和体外复性的方法,考察其蛋白酶活性。首先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ompT基因,连接至pET28a(pET-ompT),引入点突变Asp85Ala,构建表达质粒pET-ompT85。然后将两种重组质粒转化入BL21(DE3),均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纯化后的蛋白经稀释法复性,并加入粗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恢复蛋白酶活性。通过SDS-PAGE、鱼精蛋白水解试验及生长曲线观察表明,重组蛋白OmpT在体外能水解抗菌肽鱼精蛋白和兔肌肉肌酸激酶,而OmpT突变体则无上述功能。上述结果表明本文获得了具有蛋白水解酶功能的重组蛋白OmpT,该蛋白在体外可保护大肠杆菌抵抗鱼精蛋白的杀菌作用。
刘晓露惠长野赵铁彭亮张文炳黄胜和曹虹
关键词:大肠杆菌突变体生物活性
肠上皮细胞中大肠杆菌侵袭素IbeA结合蛋白的分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离肠上皮Caco-2细胞中与Ibe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表达并纯化重组IbeA,将1、5、10μg/ml的His-IbeA及牛血清白蛋白与Caco-2单层细胞4℃孵育30min后,在37℃利用庆大霉素保护实验测定各组大肠杆菌K1致病株E44侵袭率的变化。裂解Caco-2得全细胞蛋白,上样至结合有His-IbeA的金属离子螯和柱,His pull down纯化特异性结合蛋白,电泳分析,Far-Western blotting进行两者结合特异性的验证,并分析结合蛋白N末端氨基酸序列。结果重组IbeA阻断E44侵袭Caco-2,并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对照组BSA对侵袭没有显著影响。His pull down的方法纯化出两个结合条带,Far-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结合的特异性。并测定强结合条带pI约5.0,N端序列为MASITKLP。结论分离得到两个与IbeA相互作用的蛋白,为研究IbeA分子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惠长野郭妍李珺郝小燕曹虹黄胜和
关键词:CACO-2细胞结合蛋白纯化
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ppk1基因致病机制初探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构建脑膜炎大肠杆菌K1(Escherichia coli,E.coli K1)株E44的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基因敲除株,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明确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CVD442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E.coli K1株E44中的ppk1基因,构建ppk1缺失突变株Δppk1;体外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在低营养及氧化压力情况下的生存能力;考察二者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EC)的黏附能力;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活性,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对HBMEC的损伤效应。【结果】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突变株缺失全长ppk1基因。与野生株E44相比,ppk1突变株Δppk1在低营养环境中和氧化刺激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明显降低。相对于E44,Δppk1对HBMEC的黏附能力减弱。与HBMEC孵育后,突变株孵育组HBMEC的LDH释放活性明显低于野生株孵育组。【结论】ppk1对E.coli K1株E44在低营养环境中的生存、抵抗氧化压力,以及黏附HBMEC和对细胞的毒性损伤有重要作用。
彭亮赵铁罗文英付美芹曹虹黄胜和
关键词:脑膜炎突变株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T的致病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外膜蛋白T(OmpT)参与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人膀胱癌移行上皮细胞模型,检测野生株CFT073、ompT基因敲除株COTD、回补株COTD(pST)的体外黏附情况;比较野生株、敲除株和回补株对细胞外基质的体外黏附能力;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ompT基因敲除以后,iha和iro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建立小鼠动物模型,比较有无OmpT菌株所致小鼠膀胱和肾脏的细菌载量、血液菌浓度及炎症因子IL-6和IL-8的蛋白表达水平,验证OmpT的致炎作用。结果野生株细胞黏附率为(8.81±1.13)%,敲除株为(4.62±0.39)%,敲除株的黏附率明显低于野生株(P<0.05);野生株的细胞外基质黏附率为(8.85±0.79)%,敲除株为(4.95±0.59)%,敲除株的黏附率明显低于野生株(P<0.05);与敲除株比较,iha和iroN基因在野生株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敲除株的2.1和3.8倍;野生株感染的小鼠膀胱组织中细菌载量均数为6.36±0.06,敲除株为6.01±0.07,回补株为6.29±0.06,野生株感染的小鼠肾脏组织中细菌载量为6.25±0.05,敲除株为5.87±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株和回补株所致小鼠膀胱和肾脏组织炎症中IL-6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60%和50%,而ompT基因敲除株则为12.5%。IL-8的表达情况同IL-6。结论初步证实OmpT通过发挥毒力因子的作用,从而影响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其可能机制是影响细菌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和参与iha和iroN基因的表达并在致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屈娅荣何肖龙王勤张立科龙敏罗军张文炳曹虹
关键词: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敲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