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37)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博周雪光艾云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行政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社会
  • 5篇社会治理
  • 4篇农民
  • 4篇农民工
  • 4篇民工
  • 3篇新生代农民
  • 3篇新生代农民工
  • 2篇社会流动
  • 2篇社会组织
  • 2篇自我
  • 2篇阶层
  • 2篇公共
  • 2篇公共服务
  • 1篇道义
  • 1篇新媒体
  • 1篇心态
  • 1篇信念
  • 1篇休闲
  • 1篇正义
  • 1篇制度逻辑

机构

  • 9篇上海行政学院
  • 2篇中共上海市委...
  • 2篇上海市委党校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13篇刘博
  • 1篇艾云
  • 1篇周雪光

传媒

  • 2篇天津行政学院...
  • 2篇天府新论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当代经济管理
  • 1篇青年探索
  • 1篇理论月刊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文萃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社会学评论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性性工作者的生活选择与社会流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女性性工作者的从业动机、生活方式与社会流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她们对现实生活的自我选择来源于身份认同与社会干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了特定化的流动路径。该文通过对一家酒店内女性性工作者生活方式的田野调查,分析她们生活经历、人际交往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她们关系网络的编织与职业生活的内在关联,进而讨论她们社会流动的基本路径。
刘博
关键词:女性性工作者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特征及其治理:上海例证被引量:1
2014年
特大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有其内在根源与特定路径,职业分类、生活方式与代际分化促使其形成不同于初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融入意愿,其流动路径的形成源自于其城乡生活经验的内在身体化,而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流动性"所带来的地域文化差异体验与"新家乡"情感意识的自我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治理策略在于分类考察不同职业打工者的日常生活,研究其社会融入的意愿动机、生活经历、群体组织以及社会交往等,在此基础上探寻如何重塑城市社会信任体系与文化价值观念认同,从而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福利政策、文化生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联条件与协调作用重新予以思考。
刘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社会治理
改革深化阶段的社会公正维护:差异与实践被引量:3
2017年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性与深入性,改革推动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推动的关键是制度的转轨与建设。在这一进程中,制度的定性需要正义的执政信念塑造,制度的定型需要公平的社会政策保障,公平正义既是制度设计的价值准则也是制度考核的规范标准。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厘清现阶段社会公正观念发展与形成的历史逻辑,分析社会公正面对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述公正观念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特征以及多层次的现实诉求,探索在发展共享的条件下有效维护社会公正的实践路径。
刘博
关键词:公平正义社会公正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研究:机制、路径与规范
2015年
上海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的探索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构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模式基本情况的分析,梳理当前中国语境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的机制、路径与规范,深入挖掘其现实推广价值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刘博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
国家治理逻辑与民众抗争形式:一个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6
2017年
本文从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出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民众抗争,讨论诱发各类政治抗争行动的治理逻辑。本文认为特定的制度安排塑造了民众的利益表达方式和利益冲突的解决渠道,诱发了乡村社会相应的抗争模式。乡村抗争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多样化趋势,正反映了国家治理制度逻辑的变迁。
艾云周雪光
关键词:制度逻辑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群体情绪及其治理被引量:16
2017年
当前我国社会一些发展性议题借助网络的传播往往容易形成公共事件,其根源在于社会深度转型过程所产生的群体成员构成的复杂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差异化以及社会整体心态的情绪化。公共事件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催化了社会情绪的形成与扩散,由于阶层壁垒与流动失衡产生的部分群体不满情绪以公共事件为宣泄渠道,冲击网络秩序。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与社会治理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作用,明确法制化的规范责任,形成统一化的价值共识。
刘博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社会情绪
转型中国理想信念的历史脉络与道义文化的社会整合
2014年
以阶层关系调整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变迁,既是中国转型实践的实际结果,也同时影响着转型实践的发展方向,而社会核心价值与理想信念的培育将成为塑造阶层共识、协调阶层利益、凝聚阶层力量的关键因素。依托执政党建设国家的历史路径,以"道义"为纽带的文化传承与融通将为各个阶层社会信心的提升予以有力支撑,并为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重塑提供新的渠道。
刘博
关键词:道义阶层
城市青年打工者生活方式分化与多重流动选择
2015年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入,上海的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逐步开始与国际上超大型都市的发展衔接起来。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缩影,以及东部中国经济与社会最为繁荣的城市,一如既往的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流动人口涌入寻求发展机会。从国际上其他大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来说,上海的社会治理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外来移民的安置问题.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来说,就是解决庞大的流动人口社会安置与公共服务的问题。毋庸置疑,在上海的流动人口中占据其中最大比例的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即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群体。
刘博
关键词:城市青年打工者农民工群体分化社会治理流动人口
阶层再生产情境下的社会治理创新被引量:1
2015年
社会治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社会结构稳定化与社会秩序规范化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目的是推动社会建设,核心内涵是加强社会保障,最终效果是改善社会民生。从社会学分层理论视角来说,社会治理的创新嵌入在"社会重建"的问题域中,社会重建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新组织化,更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要有三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机制转型",即当社会发展背景转换的时候,党如何调整执政策略的方向,如何探寻继续深化社会改革的路径;第二,"组织再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如何通过既有组织团体的改革来发挥新的作用;第三,"道德重塑",即重新建构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判断,丰富各个阶层的文化资本,提升群体的社会信心。
刘博
关键词:社会分层
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工作与身体技术
2014年
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制度性设置与劳动过程的规则化安排,S市OR会所内的服务员们展现出一个具有主体认同意义与复杂社会联系的日常工作世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所处社会现实环境的判断受到源自于身体经验的深刻影响,身体的技术化与规则化训练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爆发力、游离感与错位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我意义上的个体劳动实践,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方式与身份意识的形成是一种身体化选择的结果,并通过身体技术的运作表现出来。
刘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服务员自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