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1)

作品数:223 被引量:2,882H指数:28
相关作者:张健杨万勤李贤伟纪中华刘刚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4篇农业科学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生物学
  • 15篇经济管理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9篇土壤
  • 38篇干热
  • 37篇干热河谷
  • 27篇植被
  • 23篇人工林
  • 22篇亚高山
  • 19篇退耕
  • 18篇物量
  • 18篇巨桉
  • 17篇元谋干热河谷
  • 16篇生态
  • 15篇碳储量
  • 15篇细根
  • 14篇养分
  • 14篇有机碳
  • 14篇退耕还林
  • 12篇土壤有机
  • 12篇岷江上游
  • 10篇植被恢复
  • 10篇金沙江干热河...

机构

  • 15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6篇云南省农业科...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4篇西华师范大学
  • 12篇四川省林业调...
  • 10篇中国科学院成...
  • 7篇云南大学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4篇四川省林业科...
  • 3篇四川省水土保...
  • 3篇四川省林业勘...
  • 2篇吉首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贵州省果树科...
  • 2篇阿坝州川西林...
  • 2篇汉源县林业局
  • 2篇理县林业局
  • 2篇茂县林业局

作者

  • 88篇张健
  • 55篇杨万勤
  • 32篇李贤伟
  • 23篇纪中华
  • 21篇刘刚才
  • 21篇沙毓沧
  • 17篇宫渊波
  • 16篇方海东
  • 16篇黄从德
  • 14篇潘志贤
  • 14篇范川
  • 13篇吴福忠
  • 12篇杨艳鲜
  • 12篇荣丽
  • 11篇金杰
  • 11篇罗承德
  • 10篇史亮涛
  • 10篇龙会英
  • 10篇黄玉梅
  • 9篇张明忠

传媒

  • 22篇生态学报
  • 19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林业科学
  • 10篇安徽农业科学
  • 10篇四川林业科技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8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山地学报
  • 6篇应用与环境生...
  • 5篇世界科技研究...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林业经济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北方园艺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浙江林业科技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8
  • 8篇2014
  • 6篇2013
  • 12篇2012
  • 29篇2011
  • 47篇2010
  • 60篇2009
  • 36篇2008
  • 21篇2007
2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李海涛黄从德杨万勤张国庆鲁洋王俊
关键词:柳杉人工林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
采伐干扰前后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比较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后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5 578头,分属4门10纲25目,采伐干扰后共减少1 290头,类群数减少了3个.采伐干扰前后中小型湿生、干生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均与地温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采伐干扰对各层中小型湿生、干生土壤动物个体数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并导致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和Pielou(J)均匀性指数增加,密度-类群指数(DG)减小,Simpson(C)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表明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
肖玖金张健黄玉梅马红星李旭东
关键词:采伐干扰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了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距牧道距离远近的不同设置了3种放牧干扰强度,分别对各植被类型3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植被类型下,随放牧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碳(LOC)降低。在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杨柳林,随放牧强度增加,TOC和LOC大致为梯度降低;草地和灌丛表现为随放牧强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这取决于各植被下牲畜的可进入性和植被对牲畜的可利用性。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轻度干扰值最高,下层土壤CPMI值随放牧强度增加梯度下降,下降幅度介于6.2%~70.41%之间。
刘珊珊张兴华宫渊波王芬王燕尹艳杰李渊马金松郭挺
关键词:生态交错带放牧干扰碳库管理指数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巨桉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2008-01—2010-01,对华西雨屏区巨桉人工林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N.m-2a-1)、低氮(5gN.m-2a-1)、中氮(15gN.hm-2a-1)和高氮(30gN.m-2a-1),把年施氮量分12等份,每月下旬对各处理施氮(NH4NO3),探讨氮沉降持续增加对巨桉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及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限制值。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在分解初期存在一个质量快速损失的淋溶期,而分解后期(14个月以后)质量损失极其缓慢,残留凋落物处于较稳定状态;氮沉降显著抑制了巨桉凋落叶后期分解,并且低氮处理抑制作用最强,但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释放过程无明显影响;自然分解状态下,巨桉凋落叶分解限制值大约为90%(CK),而氮沉降使得这一限制值降低,并且低氮(限制值大约为72%)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胡红玲张健刘洋涂利华向元彬
关键词:氮沉降巨桉凋落叶分解养分释放
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以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依据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结合生态农业在金沙江典型区域元谋干热河谷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分析、探讨了在干热河谷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必要性,并提出在该区域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为干热河谷区域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寻求新路子。
杨艳鲜冯光恒潘志贤方海东沙毓沧纪中华
关键词:生态农业旱坡地干热河谷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4
2010年
基于遥感和G1S技术支持下,详细研究了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其1986-2000年的动态变化对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林地、草地、耕地是岷江上游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这近15年间,林地面积减少,草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林地和旱地增长速度最快,疏林地和高盖度草地减少速度最快.在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过程中,林地与草地间转化剧烈,主要是有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中盖度草地;同时林地和草地内部转化也较为频繁,主要是有林地转为灌木林地、高盖度草地转为中盖度草地.区域生态效益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影响下,呈局部区域提高、总体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为4.66%,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旱地、中盖度草地和低盖度草地的增加,有林地和高盖度草地的减少.为此岷江上游地区应贯彻国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珍贵的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张云红王道杰江晓波计伟
关键词: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益
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性能试验被引量:13
2009年
为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及入渗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种植被类型土壤0-30 cm土层滞留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变化在363.2-691.1 t/hm^2之间,从大到小排序为原始冷杉林(691.1 t/hm^2)〉云杉林(687.6 t/hm^2)〉落叶松林(659.8 t/hm^2)〉针阔混交林(656.3 t/hm^2)〉灌丛(631.8 t/hm^2)〉针叶混交林(620.8 t/hm^2)〉农田(592.2 t/hm^2)〉刺槐林(393.36t/hm^2)〉荒地(363.2 t/hm^2)。2)根据土壤入渗性能可将9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为第1类,入渗性能极强;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2个植被类型为第2类,入渗能力强;原始冷杉林、灌丛为第3类,入渗能力较强;刺槐林、荒地、农田3个植被类型为第4类,入渗能力差。3)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反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方程拟合度R2在0.894-0.984(P〈0.01)之间,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
霍小鹏李贤伟张健张兴华代杰张良辉
关键词:植被类型入渗性能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4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11.4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72.23%,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683.2g/(kg.h)下降为256.5g/(kg.h);凋落物储量为7.59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4.0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317.22%,吸水速率经过24h从8530.1g/(kg.h)下降为321.4g/(kg.h)。(2)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9.37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45.7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766.05%;苔藓储量为2.1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9.68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54.85%,吸水速率经过24h从6444.4g/(kg.h)下降为231.4g/(kg.h);凋落物储量为7.24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1.2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292.68%,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004.9g/(kg.h)下降为251.4g/(kg.h)。因此,无论是持水量、持水率,还是吸水速率,混交林都强于针叶纯林。两种林分下,苔藓、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苔藓、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郭伟文维全黄玉梅张健张丹桔刘洋刘旭王伟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苔藓凋落物持水性能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被引量:12
2009年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N的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2005年4~10月采用人为施加C、N的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Masters)林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下土壤有机层(OL)的半分解层(FL)和完全分解层(HL)及矿质土壤层(MS)有效氮(NH4+-N+NO3--N)动态及其对外源C、N的响应。云杉和冷杉林FL和HL的有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MS。云杉林FL、HL和MS的NH4+-N分别为总有效氮含量的77.4%、72.4%和76.6%,而冷杉林分别为65.2%、57.6%和67.2%。有效氮和NH4+-N含量均以10月份最高,而NO3--N含量以8月份最高。外源C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14.6%、21.2%和28.0%,使冷杉林提高了16.7%、25.3%和5.2%。外源N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53.9%、11.6%和13.2%,冷杉林提高了14.2%、23.8%和50.5%。OL对外源C、N输入的响应比MS更敏感,且云杉林大于冷杉林。处理时间越长,外源C、N输入对OL和MS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越大。
邓仁菊杨万勤胡建利冯瑞芳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变化被引量:35
2010年
凋落物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子,其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能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凋落物质量在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的变化。季节性冻融期间,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木质素(L)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为全年降解的70%-75%,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C/N、L/N和纤维素/N均显著增加,而纤维素/P均有所降低。岷江冷杉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增加,但白桦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降低。可见,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其显著影响了亚高山凋落物分解过程。
邓仁菊杨万勤张健吴福忠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亚高山森林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