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46)

作品数:15 被引量:162H指数:7
相关作者:贾志科风笑天许爱花沙迪乔倩倩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青年
  • 4篇择偶
  • 4篇婚恋
  • 3篇当代青年
  • 3篇性别失衡
  • 3篇城市青年
  • 2篇新中国
  • 2篇新中国成立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择偶模式
  • 2篇社会融合
  • 2篇流动儿童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在职青年
  • 1篇代际关系
  • 1篇性别比
  • 1篇拥挤
  • 1篇择偶观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关系

机构

  • 15篇河北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贾志科
  • 4篇风笑天
  • 2篇许爱花
  • 1篇许荣漫
  • 1篇周鹏飞
  • 1篇王晓璐
  • 1篇沙迪
  • 1篇乔倩倩

传媒

  • 3篇青年探索
  • 3篇人口学刊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人口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社会工作
  • 1篇中国青年社会...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问题及对策——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
2013年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许爱花贾志科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社会融合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困境被引量:6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转变,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排斥使流动儿童处于一种被隔离、被抛弃和被边缘化的状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融合、社会化及未来人生走向。
许爱花贾志科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社会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青年婚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兼述政策效果及未来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青年婚育政策有其存在的不同现实背景。通过梳理近年来青年婚育政策的研究状况,文章将我国自建国以来实行的青年婚育政策分为四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演变做了历程回溯和特征总结。研究发现,青年婚育政策...
贾志科沙迪赵英杰
关键词:青年
文献传递
城市“单独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基于南京、保定五类行业558名青年的调查分析被引量:71
2015年
本研究利用2014年3-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5大类行业18-35岁的1 028名城市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选取了558名已婚青年夫妇,以"双独夫妇"和"双非夫妇"为参照,对"单独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利用交叉表和卡方检验、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三类夫妇的生育意愿进行比较,并根据现有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探讨影响城市青年夫妇二胎生育意愿的相关因素。
贾志科风笑天
关键词:生育意愿城市青年
城市青年的婚恋年龄期望及影响因素——以南京、保定调查为例被引量:16
2018年
婚恋年龄期望是青年对恋爱和结婚时间或年龄的一种期待、观念或认识。本研究利用2014年3~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5大类行业1 028名18~35岁的城市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青年婚恋年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年对恋爱时间的看法多元化,对晚婚的认同较为明显,大多接受"男大女小";所处行业社会地位较低、出生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男性青年更倾向于早婚,而低龄、未婚、女性青年则更倾向于晚婚。将青年婚恋年龄期望与实践进行对比发现,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比其所期待的年龄更早,已婚青年的实际结婚年龄也比所期望的年龄要小,男青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上略高于女青年。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青年实际婚恋年龄呈现出了恋爱年龄提前、结婚年龄推迟的特点,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态势明显。青年理想婚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对青年理想婚龄影响显著。年龄越低,青年理想婚龄越小;学历越高,青年理想婚龄越大;女性比男性、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理想婚龄更低一些。
贾志科风笑天
关键词:城市青年影响因素实证调查
城市在职青年择偶模式的行业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江苏南京、河北保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类行业1028名城市在职青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年择偶模式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青年在择偶时间、择偶途径选择、择偶条件自评、择偶标准、择偶参谋以及择偶地域范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行业差异。此外,不同行业间的青年拥挤感差异显著,择偶拥挤感与择偶结果存在一定关联,但从事教育业的青年在强烈的择偶拥挤感之下呈现出"假象"。青年是否存在择偶烦恼与青年所属行业关系不大。新型择偶方式能否取代自主择偶成为主流择偶途径、择偶标准差异与择偶结果的矛盾关系、行业对青年择偶地域范围的影响是否会持续下去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贾志科沙迪风笑天
关键词:城市在职青年择偶模式
我国性别失衡后果及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
2020年
性别失衡是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性别失衡,到如今性别失衡治理卓有成效,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关于性别失衡后果研究的主要结论,并从治理工具、治理观念、治理策略和治理绩效四个维度对性别失衡的治理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最后,在突破以往对性别失衡概念单一、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应重点关注性别失衡后果的扩散和转移、性别失衡后果治理的拓展以及性别失衡对青年择偶、对妇女地位、对男男性接触者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能够引起学界进一步关注和讨论,并对日后婚龄人口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有所裨益。
贾志科李树斌周鹏飞
关键词:性别失衡出生性别比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青年婚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兼述政策效果及未来方向被引量:4
201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青年婚育政策有其存在的不同现实背景。通过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青年婚育政策,将政策实施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演变做了历程回溯和特征总结。研究发现,青年婚育政策在创造"人口红利"、规范超生行为、提升"二孩"意愿以及抑制"钻漏洞"婚育行为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成效有限。因此,未来完善青年婚育政策的方向在于建立健全婚育利益导向机制,鼓励青年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加强婚前、婚后辅导教育等等。此外,三方力量协同建立"非常规"婚育行为的监测制度,对增强政策的完备性和弥补漏洞也具有积极意义。
贾志科沙迪赵英杰
关键词:青年
当代青年婚恋研究述评与展望(1985-2018)被引量:7
2019年
恋爱和婚姻是青年的重要人生课题,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念及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婚恋行为模式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青年婚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于青年婚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在研究内容上,涉及青年婚恋观念与行为变迁、婚恋节目折射的青年婚恋问题以及青年婚恋困境等方面;在研究的特殊群体上,以农民工群体与高学历人群为代表;在研究方法上,包括以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定量统计方法以及以访谈法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对青年婚恋研究的回顾,未来对青年婚恋相关议题的研究,应注重新形势下青年婚恋行为模式的系统性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分析青年婚恋行为与问题,进一步扩展青年婚恋的调查研究地域,并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
贾志科王思嘉
关键词:当代青年婚恋观念
城市在职青年城乡通婚意愿与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在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的背景下,大量青年进城务工对青年的择偶地域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14年在南京、保定针对5大类行业1028名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青年的个体特征与择偶地域范围选择进行交互分析,对影响青年择偶地域范围选择的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择偶地域范围的选择上,期望或已经与“城里人”组建家庭的在职青年比例大大高于“农村”和“镇或县城”;从事公共管理、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的青年更倾向于选择“城市”青年,而从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青年则表现出了相反的倾向;在职青年的出生地域与其选择配偶的期望地域基本保持一致;24-29岁的青年更倾向于在城市中找到配偶;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选择“农村”的比例最高,而大专与本科文化程度的青年选择“城市”的比例较高,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青年的选择则介于这两类之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职青年的行业、出生地以及性别、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可能与青年的择偶地域范围选择“城市”还是“非城市”之间显著相关。最后,研究对“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和女性婚姻外迁所带来的农村婚姻市场失衡问题、城乡通婚背景下未来青年择偶模式的变化以及择偶地域范围扩大可能带来的家庭利益与代际关系转变等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
贾志科王思嘉
关键词:城市青年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