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49)

作品数:20 被引量:301H指数:11
相关作者:刘锐田孟黄鹏进耿羽贺雪峰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福建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农村
  • 5篇产权
  • 3篇社会
  • 3篇社会学
  • 2篇地产权
  • 2篇宅基
  • 2篇宅基地
  • 2篇政治
  • 2篇税费
  • 2篇土地产权
  • 2篇土地流转
  • 2篇农民
  • 2篇农业
  • 2篇物权
  • 2篇建设用地
  • 2篇共享
  • 2篇城乡
  • 2篇城乡建设
  • 2篇城乡建设用地
  • 2篇城乡建设用地...

机构

  • 1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福建社会科学...
  • 2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杭州行政学院

作者

  • 6篇刘锐
  • 4篇黄鹏进
  • 4篇田孟
  • 2篇耿羽
  • 1篇简小鹰
  • 1篇谭林丽
  • 1篇贺雪峰
  • 1篇刘小峰
  • 1篇郭云超
  • 1篇陈锋
  • 1篇谢小芹
  • 1篇夏柱智
  • 1篇余练
  • 1篇朱明芬

传媒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学术论坛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地方财政研究
  • 1篇当代中国政治...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前我国征地制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5年
农民盼征地、盼拆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通过对"什么农民?"、"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与民争利?"等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当前征地制度研究进行反思。通过采用基本匡算,发现国家"被征地机会"的实际供给十分有限,真正有被征地和拆迁机会的农民仅占全国农民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农民盼被征地、被拆迁而却没有机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既包括个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也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财产权,还包括全体劳动人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当前的征地制度并没有侵犯农民的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真正侵犯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恰恰是那些想要成为"土地食利者"的城郊农民。实际上,"与民争利"的不是政府,而是这些"土地食利者阶层"。
田孟
关键词:土地管理征地制度农民分化农民土地财产权
私人治理——以豫东城郊L村为个案被引量:3
2014年
豫东L村是一个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郊村,在征地拆迁和城市化过程中,村社治理呈现明显的私人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征地拆迁中的"私人治理"、纠纷解决中的"私人治理"、资源下乡中的"私人治理"。"私人治理"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税费改革及乡村体制改革使乡村组织的制度性权力大大弱化,供给公共品和维护基层秩序的能力不足;二是农民职业构成分殊、农村经济分化加剧,村庄内生规范的约束力下降,边缘势力迅速崛起;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为完成征地工作,摆平钉子户和混混,维持基层的"善治"局面,要求治理主体创新管理机制。私人治理在维持乡村表面和谐的同时会带来治理合法性危机,要想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序,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基层组织,让乡村政治重新活跃于基层社会。
刘锐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城郊村合法化危机
中国家庭农场培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皖南平镇家庭农场发展为例
2014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概念,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从皖南平镇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家庭农场的本质都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场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经营过程中,家庭农场的发展要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抑制工商资本下乡,保证分散小农的利益,以职业农民带动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发展家庭农场,政府要做好农田基础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余练
关键词: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土地流转
农村宅基地性质再认识被引量:31
2014年
较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对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影响更大,它带来一般农村宅基地的三重性质:一是农村土地对小农家庭的再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二是农村宅基地介于耕地与城市土地之间,容易复垦为耕地,不具有资产属性;三是农村宅基地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能应付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在半工半农的家计模式下,农村宅基地的"季节性闲置"、利用率不高是正常现象。从国家战略和农民福利的角度考察农村宅基地利用问题,而不是从土地要素的角度考察宅基地的资产价值,我们会发现,当前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总体合理,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
刘锐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社会功能
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2
2015年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是促进土地利益公平合理分配的需要,也是切实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需要。但是农村土地改革意味着重新调整原有利益格局,势必遇到来自权力部门和继得利益者的阻力,并因此削减改革动力。在目前顶层设计没有明确之前和新旧制度交接磨合期,需要进行一些理性思考。文章提出,应当打破土地财政路径依赖,合理界定土地利益调节机制;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
朱明芬黄鹏进
关键词:用益物权土地财政
“小产权房”问题再认识被引量:6
2013年
"小产权房"的形成既与城乡二元体制有关,也与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带来的土地快速升值有关,更与农村土地的福利性及具体的政府治理机制有关。"小产权房"的禁而不止,与市场需求及潜在利润有关,级差地租的影响及价格相对便宜是"小产权房"迅速发展的两大关键原因。"小产权房"问题的实质是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小产权房"不应合法化,这既能得到学术论证,又与中国现实相契合。从国家发展战略及95%的农民福利角度思考"小产权房"问题,才能在坚持土地宪法秩序下,对"小产权房"涉及的土地财政、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等问题做出正确解决。
刘锐
关键词:小产权房级差地租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性质及实践逻辑被引量:26
2014年
学界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误解。土地指标的价格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近郊土地的增值收益有关。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与国家偏紧的建设用地指标供给策略有关,它是彻底的政府再分配,不是市场行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央地目标的博弈,地方指标的分配方式,官民利益的互动等有关,不仅仅是政策设计有漏洞、产权改革不彻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性质和实践逻辑决定了其很难实现"保统筹、保发展、保红线"的目标。要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须直面农民的公共品诉求问题。
谭林丽刘锐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政策悖论
农村土地产权认知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冲突——理解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一个中层视角被引量:39
2014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地权冲突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类型。通过对L镇土地确权冲突案例的调查和分析,本文发现,当前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规则主要存在公有产权规则、私有产权规则与家业产权规则。这三种产权规则折射了人们对土地产权认知的三重维度,即政治维度、经济维度与社会(文化)维度。中国当前的农村地权冲突主要表现为土地产权规则之争,而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土地产权认知维度的变化——由政治维度为主导逐步转向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三重维度并存。
黄鹏进
关键词:产权属性
从“祖业观”到“物权观”:土地观念的演变与沖突——基于广东省Y村地权之争的社会学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Y村地权之争的四个案例,呈现了土地产权"祖业"的乡土逻辑与"物权化"的现代规则。"祖业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农民仅仅享有继承使用权,而不具有独立产权。"祖业"观念与村落的社会结构形成相互塑造的自洽逻辑。"物权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商品性、私有性、个体性特征,农民认为他们应拥有完整的独立产权。土地是资本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物权化的土地产权改革使土地成为商品,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农村和农民仍将长期存在,土地物权化改革可能导致村落共同体快速瓦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陈锋
关键词:物权化村落共同体
农村阶层分化与“住房地位群体”被引量:17
2014年
提高居住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是农民家庭的不懈追求。浙江农村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后,村庄内部出现剧烈的经济分层,宅基地的"福利分配、免费使用"机制被打破,"住房地位群体"所隐含的空间隔离逐渐出现并扩大。"住房地位群体"在模糊的社会位置差异中感知社会交往的区别,其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定型,农村阶层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性重组。但任由经济分化形塑出居住区隔和阶层排斥问题,却不是政府和群众所意愿。通过土地管理、乡村治理、村庄规划"三位一体"的村庄建设,可保障"大混小聚"的空间正义实现。
刘锐刘小峰
关键词:农村阶层分化宅基地混合居住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