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Hunan-16)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鲁艳红廖育林谢坚聂军杨曾平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紫云英
  • 3篇季稻
  • 2篇施肥
  • 2篇施用
  • 2篇双季稻
  • 2篇水稻土
  • 2篇土壤
  • 2篇化肥
  • 2篇红壤
  • 2篇红壤水稻土
  • 1篇稻草
  • 1篇稻区
  • 1篇稻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一季稻
  • 1篇英文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 1篇运移

机构

  • 5篇湖南省土壤肥...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县农业局

作者

  • 7篇聂军
  • 7篇谢坚
  • 7篇廖育林
  • 7篇鲁艳红
  • 6篇杨曾平
  • 5篇周兴
  • 3篇曹卫东
  • 1篇孙玉桃
  • 1篇郑圣先
  • 1篇秦晓波
  • 1篇吴浩杰
  • 1篇涂赛军

传媒

  • 3篇Agricu...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肥料减施条件下水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紫云英-稻草协同利用的响应被引量:19
2017年
研究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在化肥减量条件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差异,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调控土壤肥力提供参考。采用湖南省南县连续5年(2011—2015年)大田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减量施肥下洞庭湖地区紫潮泥双季稻田0-20cm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对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F100)TOC、MBC、DOC、EOC和LFOC的含量均有显著上升,增幅分别为12.2%,19.5%,18.6%,11.3%和100.9%。化肥减量20%条件下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更有助于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其中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F80+HR+A)处理效果最为突出,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18.3%,47.2%,24.1%,20.0%和204.0%。减量施肥下紫云英单独利用相比稻草单独还田更益于MBC、DOC与EOC的积累,增幅分别为9.8%,4.0%和0.6%,土壤LFOC则相反,下降了34.8%。敏感指数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中LFOC对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MBC,二者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F80+HR+A各有机碳组分敏感性均显著高于F100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对紫潮泥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稻草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紫云英的利用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而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模式,尤其是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积累。
周兴廖育林鲁艳红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
关键词:减量施肥紫云英稻草
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研究(英文)
2015年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175~3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307~4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廖育林鲁艳红聂军周兴谢坚杨曾平吴浩杰
关键词:水稻联合收割机紫云英种子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种植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固碳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猪粪(PM)、稻草(RS)对双季稻集约化种植下30年期间(1981—2010年)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平衡施用处理(NPK)的SOC、颗粒有机C(POC)和KMnO4氧化C(KMnO4-C)组分高于化肥非平衡施用处理(NP和NK);猪粪、稻草与化肥(NK+PM、NP+RS和NPK+RS)长期配合施用处理的SOC、POC和KM-nO4-C组分显著增加.连续种植30年60季水稻后,猪粪与NK配施处理0~45cm土层的SOC(84.71tC·hm-2)、POC(8.94tC·hm-2)和KMnO4-C(21.09tC·hm-2)数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NK+PM处理(485kgC·hm-2·a-1)的固C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375kgC·hm-2·a-1).化肥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SOC的固C效率(CSE)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施肥处理POC的固C效率(0.4%~1.2%)低于KMnO4-C(3.0%~8.3%).采用腐殖化常数值(h)和Jenkinson方程的衰减常数(k)可以预测不同处理2010年的SOC储量,通过Jen-kinson方程可以计算维持1981年的SOC储量水平所需要的C投入量(AE).双季稻种植下,长期连续施用NK+PM、NP+RS和NPK+RS处理的SOC含量增加是由于年C输入量高于AE所致.在南方亚热带双季稻种植区,化肥与猪粪、稻草长期配施将促进水稻土有机碳的固定.
孙玉桃廖育林郑圣先聂军鲁艳红谢坚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固碳量
紫云英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产值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连续5年紫云英利用后不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稻谷经济效益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设6个处理,处理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对照);处理CF:不施紫云英,施100%化肥(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75、120 kg/hm2);处理A1:紫云英(22 500 kg/hm2,下同)+100%化肥+100%磷肥;处理A2:紫云英+80%氮、钾肥+100%磷肥;处理A3:紫云英+60%氮、钾肥+100%磷肥;处理A4:紫云英+40%氮、钾肥+100%磷肥。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紫云英利用后化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与CF相比,处理A2的早稻产量提高了7.7%,处理A3的水稻产量基本持平;紫云英利用后适当减少化肥用量可以增加水稻产值,与CF相比,处理A1的水稻产值增加了5.92%,处理A2的水稻产值增加效果次之,增加了4.08%;处理A4提高水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处理CF,A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比CF显著降低。
周兴李再明谢坚廖育林杨曾平鲁艳红聂军曹卫东
关键词:紫云英化肥施用量水稻
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的效果
2016年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一季稻直播技术比较,将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增加了一季紫云英种子生产,有利于缓解紫云英种子缺乏的现状;由于紫云英秸秆的还田利用,实现了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一季稻产量的提高,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土壤氮磷钾养分提高也有明显作用;采用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降低了一季稻种植的成本投入,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经济收益。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和我国再次兴起的绿肥发展背景下,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冯剑辉谢柏春鲁艳红廖育林聂军周兴谢坚杨曾平
关键词:一季稻免耕直播紫云英
湖南省双季稻区紫云英品种适宜性比较(英文)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筛选适合湖南省双季稻区种植利用的紫云英品种,对5个紫云英品种进行小区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湘紫2号生育期短于湘肥2号、湘肥3号和余江大叶,与早花品种信阳紫云英相近;湘紫2号盛花期与信阳紫云英相近,明显早于其他3个品种;其盛花期鲜草产量23 842.5 kg/hm2,比信阳紫云英高39.9%;且其鲜草中氮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综合看,湘紫2号的盛花期较早、鲜草产量适中、养分含量高,且性状稳定、适应性广。
鲁艳红廖育林周兴涂赛军聂军谢坚杨曾平曹卫东
关键词:紫云英生育期盛花期鲜草产量养分含量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稻田钾素运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以红壤双季稻区长期(1981-2012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水稻(Zea mays L.)集约化种植下3年期间(2010-2012年)水稻产量、作物吸钾量、田面水和不同土层渗漏水中钾动态变化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增加水稻稻谷和稻草的产量;水稻从土壤中的吸钾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年平均吸钾量顺序为NPK+RS〉NPK〉NP+RS〉CK〉NP;各处理田面水的钾浓度差异主要表现在施肥后前40d,早、晚稻中田面水的钾浓度随施肥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施肥后第40天,各处理田面水的钾浓度高低差异不大,早稻在2.34-3.43mg/L之间,晚稻2.03-2.97mg/L之间;3个施钾处理不同深度土层渗漏水钾浓度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不施钾肥的NP和CK两处理随施肥时间的延长变化幅度较小;在水稻施肥后的70d期间,3个施钾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渗漏水钾浓度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早、晚稻3个土层各处理不同时间渗漏水平均钾浓度的高低顺序均为NPK+RS〉NPK〉NP+RS〉CK〉NP;除NPK+RS处理处于钾盈余外,其他4个处理均处于钾素亏缺。试验结果说明,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和稻草还田不仅能提高水稻高产、稳产的能力,而且对促进钾素养分循环,保持农田钾素平衡,提高土壤钾素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廖育林鲁艳红谢坚杨曾平聂军秦晓波
关键词:红壤水稻土钾素平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