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08A610090)
-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 相关作者:许小敏胡锡浩冯伟云范友芬糜祖煌更多>>
- 相关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烧伤科同期存在铜绿假单胞菌两种流行株传播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烧伤科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同期流行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烧伤科分离的32株PAE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44种耐药基因,Average法进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以确定菌株亲缘性。结果 32株PAE中,基因阳性率分别为TEM 100.0%、OXA-10 28.1%、VEB 25.0%、IMP25.0%、VIM 9.4%、oprD缺失100.0%、aac(6′)-Ⅰb 9.4%、aac(6′)-Ⅱ3.1%、ant(3″)-Ⅰ28.1%、ant(2″)-Ⅰ25.0%、rmtB1 3.1%、qacE△1-sul1 50.0%、tnp513 9.4%、tnpA 6.2%、merA 34.4%和intⅠ1 40.6%,其他基因均阴性;根据耐药基因聚类分析32株PAE分为2群,为烧伤科该时期存在的主要流行株。结论烧伤科分离的32株PAE,检测到16种耐药基因,主要有2种流行株传播,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存在暴发流行的趋势。
- 胡锡浩许小敏冯伟云范友芬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
- 泛耐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产酶耐药机制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泛耐铜绿假单胞菌(PDRPA)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探讨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22株PDRPA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rmtB阳性1株(4.5%);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6′)-Ⅰb阳性4株(18.2%),ant(3″)-Ⅰ阳性12株(54.5%),ant(2″)-Ⅰ阳性8株(36.4%),其他基因均阴性。共18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为多重耐药机制,我院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
- 邓丹菲胡锡浩许小敏冯伟云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PCR
-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性。方法对分离自烧伤病房的3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获得质粒DNA图谱;利用脉冲场电泳分析菌株的亲缘性。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7株对>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占53.1%,8株(25.0%)铜绿假单胞菌对检测抗菌药物全部耐药;29株(90.6%)含有质粒,分属于4种质粒表型,主要有2种质粒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脉冲场电泳聚类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由3个克隆株引起。结论分离自烧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克隆传播,甚至暴发流行。
- 冯伟云胡锡浩许小敏毛联钢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质粒图谱脉冲场电泳
- 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20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_2基因研究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2株PAE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9.4%、56.3%、46.8%、62.5%、32.0%、43.7%、68.8%、59.4%;oprD2基因缺失32株,阳性率为100.0%;β-内酰胺酶基因TEM阳性32株,阳性率为100.0%,OXA-10群阳性9株,阳性率为28.1%,VEB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IMP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VIM阳性3株,阳性率为9.4%,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为100.0%。结论烧伤科分离的PAE为多药耐药菌,oprD2基因完全缺失,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高,主要有TEM、OXA-10群、VEB、IMP、VIM基因。
- 胡锡浩许小敏冯伟云范友芬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
-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法,检测PA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traA、traF、tnpA、tnpU、rnerA和intI 1。结果32株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3.7%、32.0%、46.8%、49.9%,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56.0%以上。32株PA中17株携带了转座子和(或)整合子遗传标记,其中tnpA与merA同时阳性1株,merA与intI 1同时阳性8株;单独tnpA阳性1株,单独merA阳性2株,单独intI 1阳性5株。结论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的PA耐药情况严重,可能与其转座子和(或)整合子携带率较高有关。
- 胡锡浩许小敏糜祖煌范友芬冯伟云
- 关键词:烧伤假单胞菌铜绿整合子类转座子
-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株亲缘性分析3种方法学的比较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鲍氏不动杆菌(ABA)医院感染株亲缘性3种分析方法学的比较。方法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对27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PFGE分析显示其中的19株鲍氏不动杆菌为同一克隆传播;AFLP显示24株鲍氏不动杆菌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多基因聚类分析则显示,携带8种基因(TEM、OXA-23群、ADC、aac(3)-Ⅰ、aac(6′)-Ⅰ、ant(3″)-Ⅰ、qacE△1-sul1i、ntⅠ1)、携带7种基因(TEM、ADC、aac(3)-Ⅰ、aac(6′)-Ⅰ、ant(3″)-Ⅰ、qacE△1-sul1i、ntⅠ1)、携带6种基因(TEM、ADC、aac(3)-Ⅰ、ant(3″)-Ⅰ、qacE△1-sul1i、ntⅠ1)的3种ABA克隆为医院的流行株(3个克隆)。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株亲缘性分析中多基因聚类分析法分辨率高于PFGE与AFLP法。
- 许小敏陈琳糜祖煌金辉张顺
-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