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47 被引量:68H指数:4
相关作者:刘云黄乔生张中良秦弓符杰祥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1篇手稿
  • 8篇文学
  • 5篇译稿
  • 4篇译文
  • 4篇小说
  • 4篇毁灭
  • 4篇纪念馆
  • 4篇馆藏
  • 4篇《毁灭》
  • 3篇代文
  • 3篇左翼
  • 3篇闲书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3篇校勘
  • 3篇翻译
  • 3篇出版
  • 2篇地书
  • 2篇异文
  • 2篇印本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北京鲁迅博物...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上海鲁迅纪念...

作者

  • 4篇刘云
  • 4篇黄乔生
  • 2篇张中良
  • 1篇葛涛
  • 1篇陈子善
  • 1篇王锡荣
  • 1篇秦弓
  • 1篇廖久明
  • 1篇甘智钢
  • 1篇符杰祥
  • 1篇谢力哲
  • 1篇夏晓静
  • 1篇赵献涛
  • 1篇王得后
  • 1篇秦硕
  • 1篇张蕴艳

传媒

  • 21篇上海鲁迅研究
  • 12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文史哲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绍兴鲁迅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11篇2014
  • 4篇201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赵家璧的角色立场与职业身份特征——以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作品的编辑出版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赵家璧对20世纪30年代编辑出版左翼作家作品的现实考量,体现了其基于规避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政治局外人"与"公司雇员"的角色立场和基于追求符合商业出版效益的"职业编辑出版人"的身份特征。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赵家璧一方面以一种既可自我保全又可延续自我的有效应对之策,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贯彻了个人的政治态度和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又以其职业身份为立足点,从商业性出版的目的出发与其"左翼取向"的价值理念达成了相互的妥协与契合。赵家璧的编辑实践对今天的启示是,编辑应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扩展活动空间,既要注意市场需求,又要体现鲜明的编辑风格与正确的出版价值追求。
谢力哲
关键词:职业身份
鲁迅译《死魂灵》述略被引量:1
2016年
一 鲁迅晚年多写“杂文”,小说创作很少,几乎没有大作品,因此招来议论纷纷。有人为他惋惜,不写长篇小说,却写杂文或翻译些估屈聱牙的苏联文艺理论,是浪费才能。他本人则认为杂文贴近社会,批评人生,能立即起到作用,自有其价值。至于翻译,他也不赞成“创作是处子,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而主张尽可能多地翻译外国作品,给中国的创作者提供丰富营养。
黄乔生
关键词:《死魂灵》小说创作长篇小说文艺理论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鲁迅在《死魂灵》第一卷译稿上的修改情况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鲁迅从德文翻译的俄国作家尼古拉·果戈里(1809-1852。按:本文采用通译名:尼古拉·果戈理)《死魂灵》第一卷的手稿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至今还没有公开发表,所以很少有研究者对这一手稿进行研究。据文物档案记载,这份手稿共495页,但是笔者查阅这份手稿后发现第160到162页的手稿的字迹明显是别人抄写的。
葛涛
关键词:国家一级文物果戈理异国情调语言风格
边雪鸿泥:从《鲁迅翁遗书》谈起——兼及“小朋友梵儿”赠书及一页手稿被引量:1
2020年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书信里,有一位受信人的书信极为特殊,书信装裱为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折装,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军界朋友——李秉中。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致李秉中信21封,李秉中致鲁迅信11封,还有李秉中赠鲁迅书和印章。李秉中(1902-1940),字庸倩,四川彭山县(今彭州市)人。幼年受教于刘绍先,后在成都石室中学读书。由于父母先后早逝,家业由舅舅掌管,对其非常刻薄,他愤然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常去北大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
夏晓静
关键词:中国小说史书籍装帧经折装鲁迅书信
从精神谱系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的可能性——以宗白华、李长之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初稿与增订稿,有很大的不同。增订稿以浓厚的中西比较意识,突出强调了意境的精神向度。当宗白华将意境视为'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Incarnation)'时,'Incarnation'当也具有深层的宗教精神的含义,而非仅仅是表层的审美表达的方式。'象征'则是这种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的一个途径。李长之的文论与美学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延续了宗白华的思考,从他们的精神联系可见现代中国除胡适、陈独秀的思想启蒙路径之外的另一精神脉络。精神向度的思考是他们的文论的基石,其源头是德国现代美学的新浪漫主义与生命哲学的精神谱系。而其中的一位重要关节性人物,就是狄尔泰。狄尔泰对'精神'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宗白华、李长之。并且由精神史到文论,他们强调'精神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国美学与文学学术范式性的新变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张蕴艳
关键词:文论美学精神谱系精神史
研究鲁迅手稿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2014年
建立现代文学研究的'手稿学',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手稿形成过程的研究,即通过手稿字词句的更改删除、篇章段的调整组合等痕迹,追寻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手稿心理学。研究鲁迅手稿,我们应当注意这么几个问题:改定稿不一定优于原稿;任何一个学者透过手稿揣度鲁迅的创作心理所得出的见解都是一家之言;透过手稿可以看出鲁迅被压抑的真实观念。一、苦虑劳情,反成附赘研究作家手稿,首先要放弃进化论的观念。
赵献涛
关键词:原稿手稿心理
《复仇(其二)》与耶稣的神人二性被引量:4
2017年
写于1927年的《复仇(其二)》,是鲁迅作品中颇为晦涩难解的一篇。该文以《圣经》中的耶稣受难故事为蓝本,以独特的角度、阴冷的笔调,书写了耶稣在被钉十字架时混合着"大欢喜和大悲悯"的复杂心情。传统的解释大多将之归于"借外国的宗教历史故事来揭示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批判庸众的作品",这一阐释是合理的,然而,《复仇(其二)》的意蕴却不仅止于此。
刘云
关键词:《复仇(其二)》耶稣神人鲁迅作品《圣经》十字架
《毁灭》译稿与《溃灭》及其他被引量:2
2014年
孙用在《〈鲁迅译文集〉校读记》谈及《毁灭》译文时,说明道:'本书(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鲁迅译文集》第7卷收录的《毁灭》——笔者)‘后记’中说:前面三篇文章中的《自传》和‘藏原惟人的一篇’,‘都从《萌芽》转录’。案此二篇经与登在《萌芽》的译文对校,《自传》改动不多,第二篇却已大加修改(小说引文部分不计)。'接着孙用在《〈毁灭〉第一部第一章》附注:'本书的两种译文,改动之处很大,在这里校录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约当全文的十七分之一,而且也还是比较重要的异译,至于全部的校录。
李浩
关键词:自传校录译文
灯下再读《神盖记》
2016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兄弟失和”一直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鲁迅与周作人这两位伟大作家,自此后分道扬镳,几至“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在二人的创作生涯早期,特别是留日时期,却一同翻译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这也为日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困惑——如何在这批“合作”作品中。
刘云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创作生涯文学作品
谈谈鲁迅《藤野先生》的手稿
2021年
鲁迅手稿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鲁迅的手稿,不仅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艺术,也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过程、状态、思维的流程与特点,对鲁迅手稿的校勘,是极其有意思的过程,通过校勘,无疑等于重新细读、精读了一遍鲁迅著作,收获非常之丰。"^((1))对《藤野先生》手稿的研究而言,人们多集中在写作艺术的探讨上,对《藤野先生》写作过程、状态、思维流程与特点的研究则较少,本章拟对此进行研究。
廖久明
关键词:鲁迅著作思维流程写作艺术《藤野先生》写作过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