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498)

作品数:17 被引量:307H指数:8
相关作者:于振文石玉张永丽王东赵俊晔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小麦
  • 8篇水分
  • 8篇籽粒
  • 8篇籽粒产量
  • 6篇水分利用
  • 6篇耗水
  • 6篇耗水特性
  • 5篇土壤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旗叶
  • 4篇小麦旗叶
  • 4篇利用效率
  • 4篇干物质
  • 3篇冬小麦
  • 3篇施氮
  • 3篇土层
  • 3篇耕作
  • 3篇耕作方式
  • 3篇旱地
  • 3篇旱地小麦

机构

  • 16篇山东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泰安市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于振文
  • 15篇石玉
  • 14篇张永丽
  • 10篇王东
  • 7篇赵俊晔
  • 3篇郭增江
  • 3篇段文学
  • 2篇郑成岩
  • 2篇马尚宇
  • 1篇张艳艳
  • 1篇高春华
  • 1篇褚鹏飞
  • 1篇许振柱
  • 1篇易立攀
  • 1篇张瑞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于2010—2011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进行大田试验,设置0~20 cm(W_1)、0~40 cm(W_2)、0~60 cm(W_3)和0~140cm(W_4)4个测墒补灌土层,于越冬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5%)、拔节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进行测墒补灌,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W_0)为对照,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_3>W_2>W_1,W_4处理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补充灌水量较少,但开花期补灌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补灌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4、W_3>W_2>W_1.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1>W_2>W_3>W_4;随测墒补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减少;W_2处理80~140cm和160~200 cm土层土壤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_3和W_4处理.各处理的总补灌量为W_3>W_4>W_2>W_1;籽粒产量为W_2、W_3、W_4>W_1>W_0,W_2、W_3、W_4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为W_2、W_4>W_0、W_1>W_3,W_2与W_4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_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处理,即以0~40 cm土层测墒补灌效果最优.
易立攀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赵俊晔
关键词: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
不同畦灌改水成数对畦内水分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研究高产条件下改水成数对畦内水分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80%(W1),85%(W2),90%(w3)和95%(w4)4个畦灌改水成数处理,各处理沿水流方向划分为O~20(s1),20~40(s2),40~60(s3)和60~80m(S4)4个取样区间,研究不同畦灌改水成数对畦内水分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拔节期灌水后W3和W4处理畦内各区间土壤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差异,W1处理为S1、S2〉S3〉S4,W2处理为S1、S2、S3〉S4;不同处理水平分布均匀系数为W3、W4〉W2〉W1;W3处理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W2和Wl处理,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2)W3开花期畦内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wl和W2处理,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W3和W4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显著高于w1和W2处理。(3)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4〉W3〉W2〉Wl,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l〉w2〉W3〉w4,W3处理总耗水量显著低于W4处理。(4)W3和w4处理各区间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W1和W2处理均为S1、S2〉S3〉S4;W3处理畦内平均籽粒产量显著高于W2和Wl处理,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W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改水成数为90%的W3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高产与节水的最优处理。
冀传允于振文石玉赵俊晔王东
关键词:小麦水分分布耗水特性籽粒产量
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济麦22’,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W_0(全生育期不灌水)、W_1(越冬期不灌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和70%)、W_2(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65%和70%)、W_3(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65%和70%)和W_4(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定量灌溉60 mm),研究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4>W_3>W_2>W_1>W_0;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0>W_1、W_2>W_3、W_4;总耗水量和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均为W_4>W_2、W_3>W_1>W_0.两生长季小麦开花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为W_4>W_2、W_3>W_1>W_0,而花后冠层PAR反射率各处理间的表现与之相反.灌水处理中干物质净积累量为W_4处理最高,W_1处理最低.两生长季小麦越冬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的W_2处理籽粒产量仅低于定量灌溉的W_4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张瑞于振文张永丽石玉赵俊晔
关键词:小麦越冬期耗水特性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4
2012年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段文学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
关键词:施氮量旱地小麦硝态氮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小麦开花至成熟期2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期之后的小麦氮素吸收强度、开花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运量均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量高于翻耕,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2)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翻耕处理,翻耕低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高;深松+旋耕在120—1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在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深松+旋耕和深松+条旋耕的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上述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深松+条旋耕为最佳耕作方式,可供生产中参考。
郑成岩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
关键词:耕作方式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子粒产量
不同畦宽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于2010-2012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1.5m(W15)、2.0m(W20)和2.5m(W25)3个畦宽处理,各处理畦长均为80m,研究不同畦宽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畦宽2.0m处理可使灌溉水在畦田内较均匀分布,相比其他畦宽处理,促进了畦田中段和后端的小麦对60-180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小麦旗叶水势、光合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水平,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整畦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畦宽1.5m和2.5m处理。畦宽1.5m处理灌溉水在畦田首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少,而在尾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多,畦内各位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后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减少,成熟期畦田前半段0-60cm土层土壤水残留较多,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畦宽2.5m处理灌溉水在畦田首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多,在畦田后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少,导致其后端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成熟期畦田后半段上部土层土壤水残留较多,整畦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
马尚宇于振文王东石玉张永丽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土壤水光合特性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31
2014年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处理(D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D2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开花后7 d和14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气孔限制值低于其他处理;D2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分配对籽粒的贡献率亦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度D2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367.4 kg hm–2和9727.5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D2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是同步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郭增江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王东
关键词: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
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了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拔节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低于D3处理,土壤水消耗量与D1和D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低于D4处理。D2和D3处理旗叶光合速率高于D4处理,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4处理。0-40cm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节水高产的适宜补灌深度。
张艳艳张永丽石玉于振文
关键词:小麦光合作用籽粒产量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8
2012年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516.48kghm2和8957.9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
关键词:小麦耕作方式水势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分利用效率
拔节期与开花期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拔节期与开花期旗叶荧光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设置0–20(D1)、0–40(D2)、0–60(D3)和0–140 cm(D4)4个土层进行处理,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在拔节期为65%和在开花期为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进行补灌,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D0)。结果表明:(1)D2处理拔节至开花期40–100 cm土层和开花至成熟期40–1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其他处理,开花至成熟期是小麦贮水消耗的最大时期。(2)开花后旗叶水分利用效率、PSII潜在活性(Fv/Fo)、PSII电子传输活性(Fm/Fo)、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D2处理最高,D3次之,D0最低。(3)两个小麦生长季,各处理的籽粒产量为D2>D3>D1>D4>D0,D2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19 kg·hm–2·mm–1和21.92 kg·hm–2·mm–1,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可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郭增江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
关键词:荧光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