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WW019)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宋艳芳罗媛王守仁焦丹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小说
  • 3篇伦理
  • 3篇伦理批评
  • 2篇戴维·洛奇
  • 2篇幽默
  • 2篇人文主义
  • 2篇文学批评
  • 2篇小说观
  • 2篇伦理转向
  • 1篇新人文主义
  • 1篇虚构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视野
  • 1篇移情
  • 1篇艺术
  • 1篇异质化
  • 1篇忧虑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艺术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4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作者

  • 9篇宋艳芳
  • 4篇罗媛
  • 2篇王守仁
  • 1篇焦丹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外语研究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界
  • 1篇外国语文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狂奔、停滞还是忧虑?——《历史人物》中的人与历史被引量:1
2017年
当代英国学院派作家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历史人物》以黑格尔的"历史人物"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不再流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英国,人何以自处?像黑格尔的"历史人物"那样策马狂奔、创造历史?像"被沙子吞没的狗"一样故步自封,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还是像"忧郁天使"一样在追求"进步"的表象下深深疑虑和忧郁?小说通过刻画一组相互对照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隐含了作者对不同历史进步观的评判,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亦有借鉴意义。
宋艳芳
关键词:历史发展
布雷德伯里的“兼容并蓄”批评思想
2011年
本文在研读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五部小说批评著作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小说诗学、作家和批评家的共生关系三个方面梳理和辨析他的小说批评思想,认为布雷德伯里重视文学的社会性,提倡批评的包容性,他的小说批评观体现了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宋艳芳王守仁
关键词:小说诗学自由人文主义兼容并蓄
戴维·洛奇的新批评主义语言艺术
2014年
新批评理论强调要立足于文学文本进行语义分析,该理论将诗歌的语言艺术推到至高地位,诗歌所彰显的语言艺术美得到了极力张扬。尽管新批评主义没有否定小说的文学性,但却否定了小说语言的艺术性。戴维·洛奇不仅坚持以语言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而且还立足于文本进行全面的小说研究。本文从新批评理论视角出发,对戴维·洛奇的语言艺术加以理论和实践探讨,通过整体观、对话性、后现代性及反讽戏剧性四个层面的分析,指出,戴维·洛奇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实践是交叉进行的,他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形成于广泛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做基础,而且以丰富的个体批评实践作依托,同时还有丰富的小说创作实践作印证。他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感知认识和理性认知高度结合的产物。
焦丹
关键词:戴维·洛奇语言艺术
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的伦理经纬被引量:14
2012年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代表作《赎罪》以主人公布里奥妮从"犯罪"到赎罪的心路历程为主线,穿插了一对青年男女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蕴含了麦克尤恩对于伦理、人性的深度拷问:究竟谁该赎罪?何以赎罪?赎罪何益?本文认为,从文本内部来看,《赎罪》以个体在战乱中的命运映射了人类整体所犯的罪;从文本外部来看,《赎罪》引发的"剽窃风波"和作者对战争的描述则涉及到作家的叙述伦理问题。但《赎罪》的重心不是追究"谁之过?"而是呼唤人们对自我之存在、自我之伦理意识的反思。
宋艳芳罗媛
关键词:《赎罪》伦理
学院派小说被引量:6
2013年
学院派小说以早期的"校园小说"为前身,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文学界蓬勃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将学院派作家强烈的自觉意识融入创作实践,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知识分子的嘲弄或同情、对高等教育之弊端的批判、对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期望。它常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幅"学界风俗画",反映了20世纪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界的风云变幻,成为不同领域虚构或真实的学者型人物思想碰撞和交流的特殊阵地。它有其自身的局限,却仍充满生机,并有望得到更好的发展。
宋艳芳
《克里米纳博士》中的名人丑闻及功过辨析
2019年
当代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克里米纳博士》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解构思潮与海德格尔事件和保罗·德曼丑闻为文化语境,融合真实的地点、人物、文化和历史,刻画了一位虚构的伟大思想家,进而揭露了他盛名之下的秘密、过错和背叛行为。作品以虚探实,以史明智,辨析了知识分子名誉、思想、境遇及政治观和伦理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如何客观看待名人功过是非的问题。
宋艳芳
戴维·洛奇的“问题小说”观被引量:2
2011年
戴维·洛奇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提出了"问题小说"这一小说批评概念。本文探讨了"问题小说"产生的背景,分析其实质,展示其实践,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洛奇提出"问题小说"这一概念的原因及该概念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是为了厘清这一概念以及"寓言体小说"、"非虚构小说"等类似标签所寓示的当代小说的发展进程,揭示当代学者和作家面对"小说之死"的困境,力图以创新求发展的努力。
王守仁宋艳芳
关键词:文学批评寓言体小说非虚构小说
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被引量:2
2014年
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道德哲学和小说创作而闻名,但她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有关小说的种种问题:小说何为?小说该怎样写?小说应该关注什么?小说该往哪里去?本文选取默多克的经典文论和相关访谈,参考国内外前期研究,结合当前语境重新探讨默多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提出默多克的小说观与其整体哲学观、文学观相呼应,致力于对"善"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她表示,小说创作应以"自由"为导向,宣扬自由言论、塑造自由人物、揭示人的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宋艳芳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
国外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对国外(主要是英语界)麦克尤恩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归纳和梳理。文章指出,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论、探究渗透于麦克尤恩研究的各个阶段,并变得愈加复杂和深入。批评者们从最初对作品道德主旨的简单探索逐渐拓展至对叙述伦理的考量;也有学者跨学科地借鉴当代伦理学的批评话语或将文本的审美形式研究与伦理批评结合起来,探究文本内外的人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多重伦理关系问题。国外麦克尤恩研究在研究视角日趋多元化的态势下,对其作品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多维度探究依旧是日后麦克尤恩研究的热点。
罗媛
关键词:伦理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之“伦理转向”述评
2013年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罗媛
关键词:文学批评伦理转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