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24)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谷鹏飞赵琴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身份
  • 3篇身份认同
  • 3篇审美
  • 3篇审美风尚
  • 3篇文艺
  • 2篇延安文艺
  • 2篇主体身份
  • 2篇嬗变
  • 2篇服饰
  • 2篇《在延安文艺...
  • 2篇《讲话》
  • 1篇大众
  • 1篇雕龙
  • 1篇新批评
  • 1篇叙事
  • 1篇宇文所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文本
  • 1篇政治制度
  • 1篇中国文艺

机构

  • 7篇西北大学

作者

  • 6篇谷鹏飞
  • 3篇赵琴

传媒

  • 2篇人文杂志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学评论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被引量:2
2012年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上的一部刚领性文献,《讲话》以其强大的叙事逻辑和神圣化的身份认同力量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项文艺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看,这种神圣化力量的获得是通过相互递进三重叙事逻辑而达到的,即:通过划定革命文艺的"人民性"属性而对传统文艺进行祛魅,以此确立中国革命文艺的阶级-政治身份;通过强调革命文艺的"大众性"特征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以此厘定中国革命文艺的文化-美学身份;通过提升大众文艺的"民族性"属性来完成革命文艺的神圣化叙事,以此确立革命文艺的民族-国家身份。
赵琴
关键词:《讲话》人民性民族性身份叙事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与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方...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
文献传递
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
2013年
审美风尚作为一种具有源发性的审美风格形态,一直是主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但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多样制约因素及其主体身份认同所遵循的隐秘认同逻辑,常使得二者呈现出复杂的绞合关系。为理解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的恰切关系,有必要重新厘定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基本意涵,还原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生发语境,揭示中国当代审美风尚在建构主体性身份中的重大作用。
谷鹏飞
关键词:审美风尚身份认同
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问题、过程、反思被引量:3
2012年
晚清以降,西方近现代科学世界观逐渐替代中国传统天理世界观、中国传统浑整的知识系统被易以现代知识分化后的分科谱系、中国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现代性变迁所自然引发的现代教育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分别从观念、知识、制度三个层面为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准备了条件。中国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因而也相应地表现为从观念话语、到知识谱系、再到学科体系的全面分离过程。然而,今天来看,这一分离本身并不都是积极的,亦潜藏着隐忧:它在使中国文艺学快速完成现代转型与学科独立的同时,也丧失了中国传统"诗文评"与"审美理论"作为浑整的知识形态时所自然蕴含的巨大现实生命根基与对社会意识形态所持有的审美超越性精神,后者正是中国文艺学在当代发展中亟须重新找回的东西。
谷鹏飞
关键词:中国文艺学美学社会政治制度课程体系改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修订的背景及其诠释学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崇高叙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2年发表后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即:从1942年的讲话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的第一次修订,从1943年政治文本到1953年学术文本的第二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革命文本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从1965、1966年学术文本、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的第四次修订。这四次修订既是《讲话》文本去政治化与去工具化的过程,也是其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动力源自时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文本自身衍变的历史需要。《讲话》文本因而显现出丰盈的历史诠释学意义。理解并认识这种意义,是今天我们正确看待《讲话》巨大贡献与历史局限的前提。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讲话》政治文本
新批评抑或解释学: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问题被引量:4
2013年
国内学术界惯于将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称为新批评方法,这一指称有其合理性。但就宇氏对《文心雕龙》文本的总体性翻译释读与研究方法而论,它应归于文学解释学而非新批评。新批评方法只是其具体分析工具,文学解释学才是其真正的研究方法论。宇文所安对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征用的意义在于,它使《文心雕龙》在一种效果历史的辨证结构中走上了再经典化的道路,从而为探索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谷鹏飞
关键词:《文心雕龙》宇文所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