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3061)

作品数:9 被引量:245H指数:5
相关作者:成海容王祖武张帆吕效谱刘佳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上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水溶性离子
  • 3篇PM2
  • 2篇日数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候特征分析
  • 2篇气象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离子
  • 2篇化学特征
  • 2篇PM
  • 2篇PM1
  • 2篇PM2.5
  • 2篇城区大气
  • 1篇亚微米颗粒
  • 1篇有机氯
  • 1篇有机氯农药
  • 1篇源解析
  • 1篇人为源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2篇贵州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7篇成海容
  • 5篇王祖武
  • 5篇张帆
  • 3篇吕效谱
  • 2篇刘佳
  • 1篇林田
  • 1篇吴涛涛
  • 1篇陈宏玲
  • 1篇冯家良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Journa...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范围雾霾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112
2013年
为分析我国2013年1月份大范围雾霾成因及特点,在收集相关污染物与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对雾霾期间我国8个重点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粒径分布,时空变化规律,雾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以及雾霾期间各城市大气污染指标的主成分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雾霾期间8个城市PM2.5平均超标2.34倍,11~14号超标最为严重,PM2.5/PM10浓度比值平均为0.72,高湿、逆温、低压、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PM2.5与SO2,NO2等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多数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复合污染特征.此次雾霾是以特殊气象条件为主导的机动车尾气及煤烟型复合污染引起的大范围污染现象.
吕效谱成海容王祖武张帆
关键词:雾霾PM2气象条件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
冬季霾天气下武汉城区大气PM_(2.5)的化学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研究了冬季霾天气下武汉城区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冬季霾天气和正常天气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3.83μg/m3和66.46μg/m3,主要成分OM、NO3-、SO42-、NH4+的总量分别占PM2.5的80.88%和65.43%。霾天气期间OC和EC有着共同的主要来源。与正常天气相比,武汉冬季霾天气下PM2.5中各物质的质量浓度均有所增加,二次有机气溶胶对武汉PM2.5有更为显著的贡献,以煤燃烧为代表的固定源对PM2.5的贡献更大。与其他城市相比,以机动车尾气为代表的移动源对武汉冬季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霾天气下PM2.5浓度的增加可能与市政建设、煤燃烧、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等因素有关。
周登张帆吴涛涛贺文煌成海容王祖武吕效谱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
武汉市秋季灰霾PM_(1.0)水溶性离子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为研究武汉市灰霾期间亚微米级细粒子(PM1.0)中水溶性离子特征,于2012年9月10日至10月30日期间,利用KS-303采样器,在武汉市郊区进行PM1.0常规/灰霾采样。使用离子色谱分析仪对采集的13个样品的10种水溶性离子(F–、Cl–、NO–3、NO–2、SO2–4、Na+、NH+4、K+、Mg2+和Ca2+)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灰霾期PM1.0平均浓度101μg/m3,比非灰霾期高出81%左右;总水溶性离子(TWSI)平均浓度49.5μg/m3,比非灰霾期高出61%左右;SO2–4在灰霾期与非灰霾期浓度均最高,分别达到22.9μg/m3和14.8μg/m3,其次是NO–3和NH+4,灰霾期间K+和Cl–百分含量有较明显升高;秋季PM1.0呈酸性且酸性强弱与PM1.0浓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PM1.0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自人为源,建筑扬尘和风沙尘也对其有一定贡献。
吕效谱成海容王祖武张帆刘佳
关键词:PM1水溶性离子离子平衡人为源
冬季霾天气下武汉城区大气PM2.5的化学特征
研究了冬季霾天气下武汉城区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冬季霾天气和正常天气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3.83μg/m3和66.46μg/m3,主要成分OM、NO3-、SO42-、NH4+的总量分...
周登张帆吴涛涛贺文煌成海容王祖武吕效谱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
文献传递
武汉市城区大气PM_(2.5)的碳组分与源解析被引量:99
2012年
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碳组分(OC,EC)是影响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物,研究大气颗粒物及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各类典型污染源对大气细颗粒物及碳组分的贡献,对于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利用大流量PM2.5采样器采集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并对其碳组分进行测定。武汉市城区大气中PM2.5、OC和EC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7±48.7)、(19.4±10.5)和(2.9±1.48)μg·m-3。其PM2.5的浓度处于我国主要城市的中等偏高水平,而OC、EC的浓度则属中等偏下水平,但均高于国外城市。武汉市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秋季>冬季>夏季的趋势,是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综合影响的结果。OC浓度和EC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9),表明二者存在来源联系。OC/EC的比值为6.7,指示武汉市大气中OC和EC的来源受汽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共同影响。SOA的平均质量浓度值为12.5μg·m-3约占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9.8%,表明SOA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具有重要贡献。结合PM2.5所含的水溶性离子、微量元素组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来源及贡献率分别为机动车源(27.1%)、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26.8%)、工厂排放(26.4%)和生物质燃烧(19.6%)。
成海容王祖武冯家良陈宏玲张帆刘佳
关键词:PM2OCEC源解析
近地面气象要素对金沙降水pH值的影响
2014年
通过对金沙大气本底站2012年全年140场有效降水的酸雨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对降水pH值、强酸性酸雨出现率有着显著影响;风速在4~9月份与降水pH值的变化趋势接近,即降水的pH值随风速的增大而升高;大气压强变化趋势与pH值变化相反,呈负相关;湿度与降水pH值相关性较差,这与金沙地理位置有关;温度与降水pH值呈较好的正相关,特别是4~10月随温度的升高pH值降低.pH值与降水量、温度及大气压强关联,其相关系数依次为0.355、0.406和-0.446.最后本章对各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pH值与各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
周登贺文煌吴涛涛
关键词:PH酸雨气象要素
咸宁市1960-2013年霾日数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咸宁市6个气象站1960年12月至2013年2月霾天气人工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咸宁市近53年来霾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霾日数中间多南北少,丘陵地区多于沿江地区,年平均霾日数赤壁最多,达16.7 d,嘉鱼最少,仅1.5 d。除赤壁外,其他县市年霾日数呈减弱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占全年的47.7%,春季、秋季次之,分别占全年的25.7%和20.5%,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6.1%。咸宁市区霾日12月和1月最多,平均分别达2.1 d和1.8 d,6、7月最少,7月仅0.1 d,有近94%的年份都在6月没有出现霾天气。咸宁市区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阶段性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至80年代初期维持较高的霾日数,存在着2-4年的显著周期。
赵雅静成海容刘炼锋彭习灿
关键词: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夏末秋初金沙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对2013年8-10月金沙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大气颗粒物观测资料平均日变化和同期的气象资料的平均日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过去的5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沙区域夏末秋初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受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影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且颗粒物越小,相关性越强,风向风速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明显,来自观测点北部和东部的气流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升高,而来自西部和南部的风使大气颗粒物浓度降低。受局地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凌晨、夜间显著上升。
周登吴涛涛贺文煌张艳赵雅静
关键词:PM10PM2PM1
S11咸宁市1960年~2013年霾日数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咸宁市6个气象站1960年12月~2013年2月霾天气人工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咸宁市近53年来霾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霾日数中间多南北少,丘陵地区多于沿江地区,年平均霾日赤壁最...
赵雅静成海容刘炼锋彭习灿吴琼王保
关键词: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Ionic composition of submicron particles(PM_(1.0)) during the long-lasting haze period in January 2013 in Wuhan, central China被引量:15
2014年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severe haze episode occurred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China; at its maximum, it covered a land area of approximately 1.4 million km2. In Wuhan, the largest city in Central China, this event was the most severe haze episode in the 21st century. Aerosol samples of submicron particles(PM1.0)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long-lasting haze episode at an urban site and a suburban site in Wuhan to investigate the 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1.0 in this area.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its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WSIIs) were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s at two sites, which indicates that PM1.0 pollution occurs on a regional scale in Wuhan. WSIIs(Na+, NH+ 4, K+, Mg2+, Ca2+, Cl-, NO-3and SO2-4) were the dominant chemical species and constituted up to 48.4% and 47.4% of PM1.0 at WD and TH,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WSIIs on haze days were approximately two times higher than on normal days. The ion 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les were more acidic on haze days than on normal days. The results of the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imply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its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may be caused by stagna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Wuhan.
Hairong ChengWei GongZuwu WangFan ZhangXinming WangXiaopu LvJia LiuXiaoxin FuGan Zhang
关键词:离子组成细粒子亚微米颗粒无机离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