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1-04-01)
- 作品数:8 被引量:88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新平张铜会岳祥飞赵学勇马赟花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科尔沁沙地降雨特征分析——以奈曼旗为例被引量:16
- 2016年
- 了解降水的当前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对理解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年降雨量300~500mm,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奈曼旗1971—2013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8.8mm,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32±7.71)%,5—9月降雨量、年降水量1971—2000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1—2013年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同时降水量的年际变异性近10年也呈增加的趋势。(2)5—9月降雨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7月最大,为104.2 mm,5月和9月最小(分别为32.7 mm和32.8mm),月降雨量的年际变率均大于49%;生长季内降雨主要以〈10mm的事件为主,占总降雨事件的64.41%,却仅占总降雨量的16.95%;≥30mm的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的10.96%,占到总降雨量的45.93%,且对总降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5mm降雨的平均间隔为9.4d,以1~10d为主,占到69.5%,10~20d(19.5%)的次之;≥30d的发生频率最小,为3.81%,降雨间隔的年际变异性均呈增加的趋势。(4)生长季降雨日数呈减少的趋势,降雨事件降雨量的变异性与生长季降雨量的变化具有相似性,从2001年开始呈增加的趋势。该地区的降雨量年际变异性强,降雨日数的减少和降雨事件降雨量变异性的增加将提高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加剧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方向。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调整土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 岳祥飞张铜会赵学勇李玉霖刘新平王少昆
- 关键词:降雨特征生长季科尔沁沙地
- 科尔沁固定沙地植被特征对降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4
- 2014年
- 选择科尔沁固定沙地利用一种野外增减雨试验装置研究了沙地植被生长特征对降雨增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6月,降雨增减变化对植物群落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减雨60%和30%时,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比对照分别降低8.8%和2.3%,增雨60%和30%时,则分别增加6.8%和1.4%;相比增雨60%,增雨30%更能促进群落盖度的增大;降雨量变化影响群落植株密度。(2)1a的降雨增减变化对沙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减雨可显著增加7月物种的丰富度(P<0.05)。(3)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大,在增雨30%时达到最大值;而地下生物量会随着降雨量增加而显著增大,同时,减雨60%也使地下生物量增加。此外,降雨量的增加和减少都会使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增加。(4)固定沙地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20 cm之间,占总地下生物量的52.7%;降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0—40 cm土壤中根系的分布,当降雨量减少60%时,20—40 cm土壤中根系的分布也略有增加,增雨60%和减雨60%对地下生物量在40—60 cm土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张腊梅刘新平赵学勇张铜会岳祥飞云建英
- 关键词:增雨半干旱沙地植被特征生物量
- 春季小降雨事件对科尔沁沙地尖头叶藜萌发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优势草本植物尖头叶藜萌发和幼苗建成对春季小降雨事件(2、4、8 mm和自然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处理对尖头叶藜的萌发和幼苗建成有显著影响(P<0.05)。8mm降水量是促使尖头叶藜萌发的最小降雨阈量。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尖头叶藜萌发数量大小顺序为:8mm处理>对照>4 mm处理>2mm处理;而高度和冠幅依次是2 mm处理(2.23 cm和7.15 cm2.)>对照(2.03 cm和6.21 cm2)>4mm处理(1.86 cm和5.01 cm2)>8mm处理(1.48cm和4.72 cm2);降雨量为8m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45.26 g/m2),对照为35.49g/m2、4mm处理为26.54g/m2、2mm处理为15.26g/m2。尖头叶藜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每次降水量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随着每次降雨量的增大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大。本试验中各处理的总降雨量一致,但地上生物量不同且差异显著。每次降雨量×降雨次数的分布状况影响了尖头叶藜幼苗的地上生物量。科尔沁沙地尖头叶藜萌发及其幼苗建成在密度、形态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地上生产力上对不同模式的小降雨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 马赟花张铜会刘新平毛伟岳祥飞
- 关键词:降雨强度萌发生态特征科尔沁沙地
- 半干旱区沙地芦苇对浅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被引量:9
- 2013年
- 在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研究沙地芦苇生长发育对地下水位改变的响应。通过比较不同地下水位深度下沙地芦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200 cm的水位条件更利于沙地芦苇的生长。但是这种生长特点随着水位深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40—120 cm的水位条件下沙地芦苇的根冠比和垂直根长都随着水位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地下水位大于120cm时根冠比的趋势则相反;根长密度值则表现出在0—120 cm水位条件下的要大于120—200 cm水位条件下的;而40 cm的浅水位表现出了对沙地芦苇生长的抑制作用,即在这种水位条件下会抑制沙地芦苇的蒸腾光合作用、减小叶面积的增长,但是其最终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仍表现出优于对照的生长状况。
- 马赟花张铜会刘新平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生理生态特征
- 小叶锦鸡儿灌丛不同部位穿透雨特征
- 2014年
- 2012年7-9月中旬,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从为对象,研究了其不同部位的穿透雨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的总降雨量为105.99mm,其中,12.5%的降雨事件<2mm,50%的降雨事件<5mm。穿透雨量占同期降雨量的76.80%。小于1 mm的降雨对于灌丛下土壤不能产生补给,全部降水都被灌丛截留进而蒸发,对灌丛下土壤属于无效降水。穿透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85.67%、56.87%。穿透雨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公式较好的表达(P<0.01,R2=0.73)。穿透率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对数关系(P<0.01)。在灌丛不同部位,穿透雨量大小表现为"冠幅边缘>1/2冠幅>灌丛基部"的特征,穿透雨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显现出冠幅边缘处快于1/2冠幅和灌丛基部处,1/2冠幅处快于灌丛基部。
- 张腊梅刘新平赵学勇张铜会曲浩罗永清云建英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降雨强度穿透雨
- 极端降水事件对科尔沁沙地一年生植被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大于10mm的降雨属极端降雨。根据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设置雨量×降雨次数的双因素模拟试验(T_1,共288mm、分18次;T_2,共288mm、分9次;T_3,共576mm、分36次;T_4共576mm、分18次;CK,接收当年的自然降雨),考察极端降雨对科尔沁沙地一年生植被的密度、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萌发期,植株密度在各处理下均维持在2 000株·m^(-2);而在生长发育后期,T_3、T_4维持在400株·m^(-2),而T_I、T_2维持在1 600株·m^(-2),CK下为1 200株·m^(-2),说明降雨总量决定了能完成生活史的沙地一年生植被的数量。(2)T_1、T_2、T_33种极端降雨模式均显著提高沙地一年生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说明科尔沁沙地一年生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不是由年降雨量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每次降雨量与降雨次数的分布共同决定的。(3)T_3、T_4显著降低了沙地一年生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
- 马赟花张铜会刘新平毛伟岳祥飞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ANPP水分利用效率
- 甘肃河西干旱区温室葡萄对地表覆盖的响应被引量:3
- 2018年
- 试验了温室葡萄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果粒生长对地表覆盖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砂土覆盖、秸秆覆盖、秸秆+白地膜覆盖及秸秆+黑地膜覆盖都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显著的保水作用,其中秸秆+黑地膜保水性能最强(土壤含水量比无覆盖的提高14.53%,P<0.05),且各覆盖方式的保水能力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强。秸秆+白地膜覆盖下葡萄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砂土覆盖极显著(P<0.01)提高果粒内Pro含量(约增加42.40%)。砂土覆盖后葡萄果粒粒径最大,秸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果粒粒径均小于无覆盖的粒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抑制果粒的增长。砂土覆盖可以作为温室葡萄适宜覆盖方式。
- 何钊全张铜会刘新平张晓霞张芮
- 关键词:葡萄地表覆盖生理指标保水性抗逆性
- 野生和人工种群多枝柽柳的传粉生物学比较被引量:3
- 2014年
- 多枝柽柳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重要建群种,为了解其不同种群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该物种的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者种类、坐果率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野生和人工种群的开花高峰期和花生产期有差异,人工种群的持续时间更长。2)野生种群中,意大利蜂为主要的访花昆虫,花粉与胚珠比(P/O)为337.2;人工种群中,卡切叶蜂是最有效的访花者,花粉与胚珠比(P/O)为356.1。3)人工种群的坐果率高于野生种群。4)在2个种群中,杂交指数均为3,表明多枝柽柳以兼性异交为主,自交在繁育系统中只起辅助作用。
- 陈敏赵学勇
- 关键词:传粉访花昆虫坐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