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3070)
- 作品数:8 被引量:131H指数:7
- 相关作者:焦立新王圣瑞赵海超李艳平杨苏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北方学院黄山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洱海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被引量:20
- 2012年
- 利用磷连续提取方法浸提洱海沉积物弱吸附态磷、Fe-P、Al-P、Ca-P和残渣磷,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法对Ca-P进行了分级〔Ca2-P、Ca8-P和惰性钙磷(主要为Ca10-P)〕.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中w(TP)(710.30~1 961.23 mgkg)较高,以无机磷(占64.44%~82.04%)为主,其中较易释放到上覆水中的弱吸附态磷含量〔占w(TP)1%以下〕、w(Ca2-P)(14.63~29.66mgkg)和w(Ca8-P)(14.62~31.24 mgkg)均较低,并且洱海目前环境条件不利于其沉积物中Al-P和Fe-P的释放.沉积物中w(Ca-P)及w(残渣磷)均较高,Ca-P中惰性钙磷所占比例(>85%)也较高,导致洱海沉积物磷不易被释放到上覆水中.沉积物无机磷赋存形态是洱海目前水质较好的原因之一.如果污染进一步加剧引起洱海水体pH增加和ρ(DO)降低等变化,其沉积物中Al-P、Fe-P的释放风险将可能增加.近30年来,洱海沉积物w(Ca2-P)和w(Ca8-P)变化较小,但w(惰性钙磷)变化较大,Ca-P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机制,这与洱海沉水植物的生长以及其对Ca-P的吸收、转化有关.
- 王忠威王圣瑞戴建军王振华赵海超焦立新李艳平
-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磷形态
- 2010年洱海全湖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9
- 2013年
- 为探讨不同来源磷负荷对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研究了洱海入湖河流、干湿沉降和沉积物内源释放等来源磷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洱海磷负荷的主要来源是入湖河流,其所带来的磷负荷占总入湖负荷的33%.入湖河流磷负荷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季节性变化明显,10月是高峰期入湖河流磷负荷区域差异较大,北部3条河流是主要来源,其中以弥苴河入湖磷负荷最大,占入湖河流磷负荷总量的52%.沉积物磷扩散通量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最高值在湖心区,11月最大.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季节性变化明显,干沉降占干湿沉降入湖磷负荷总量的47%.外源入湖磷负荷控制,应以雨季之初为关键时期,以弥苴河及其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坝区农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同时应加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控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
- 焦立新赵海超王圣瑞高佃涛
- 关键词:洱海内源外源磷负荷
- 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分对洱海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影响被引量:26
- 2014年
- 研究了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组分及其吸附-释放磷的特征,试图揭示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对沉积物磷吸附-释放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磷释放潜能随着沉积物中有机质(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速率(V释,max)和最大释放量(Q释,max)随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LF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释放平衡时间随活性有机质(AS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磷释放强度随LFOM占TOM比例的增加而减弱.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速率(V吸,max)、最大吸附量(Q吸,max)和吸附效率随沉积物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随T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吸附强度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吸附-解析平衡浓度(EPC0)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释放后再吸附过程中磷释放的Q释,max和再吸附的V吸,max随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TOM含量相当时,则随沉积物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再吸附强度随沉积物中LF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容量随有机质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释放平衡浓度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降低,释放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吸附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增加.
- 赵海超王圣瑞张莉焦立新李艳平刘文斌
- 关键词:有机质沉积物磷
- 洱海上覆水不同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2
- 2013年
- 为研究洱海上覆水各形态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收集了1992-2009年洱海上覆水总氮数据,逐月调查了2010年上覆水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992-2010年洱海上覆水TN含量在0.20-0.67mg/L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覆水TN年均值为0.57mg/L,DTN为0.41mg/L,NH4+-N为0.17 mg/L,NO3--N为0.086 mg/L,DON为0.15mg/L,颗粒态氮(PN)为0.16mg/L,满足Ⅲ类水体要求;TN、DTN和DON北部最高,NH4+-N和NO3--N中部最高、PN南部最高;上覆水各形态氮年内呈先升后降趋势,TN、DON和PN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DTN和NO3--N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NH4+-N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上覆水TN、DTN、DON和PN垂向分布底层最高,表层次之,温跃层12m处出现峰值.上覆水氮形态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氮输入影响,内源氮释放以DON和PN形态为主,NH4+-N和NO3--N分布受水生植物分布影响较大,TN是影响藻类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洱海营养水平受上覆水氮浓度影响较大,应以控制外源氮输入为重点,特别是雨季之初6、7月份,北部"三江"流域是重点控制区域.
-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徐圣友
- 关键词:洱海上覆水氮形态
- 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被引量:8
- 2013年
- 选择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样品,利用XAD-8树脂分离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氮(DON)不同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结果表明:①DON分组后,所研究湖泊沉积物DON及DOC平均损失低于5%,即XAD-8树脂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湖泊沉积物DON的分组研究.②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湖泊沉积物DON亲水组分以类蛋白质为主,疏水组分以类腐殖质为主.③亲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分别呈"S"型曲线和直线上升趋势,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535.5×104个·mL-1和709.5×104个·mL-1;其ρ(DON)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培养后ρ(DON)分别降低了2.46 mg·L-1和2.98 mg·L-1,表明湖泊沉积物亲水DON组分是藻类可利用的有机氮形态.④疏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113.5×104个·mL-1和275.5×104个·mL-1;ρ(DON)均在培养初期迅速下降,培养后期几乎不变,表明湖泊沉积物疏水DON组分在短时间内藻类可利用性较低,对藻类生长几乎无贡献作用.
- 冯伟莹张生焦立新王圣瑞李畅游崔凤丽付绪金甄志磊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氮藻类
- 松花湖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性被引量:6
- 2022年
-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于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如COD等)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沉积物亦是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沉积物DOM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湖泊污染本质有重要意义.采集了松花湖20个点位的沉积物,利用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技术对沉积物中的DOM组分进行了解析,从光谱学角度明确沉积物DOM的特性,并对DOM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从松花湖沉积物DOM中分离出4个组分:类腐殖质C1(330/415 nm)、C2(255/440 nm)、C3(365/470 nm)和类蛋白C4(280/355 nm).较高的HIX和低BIX表明沉积物DOM的来源以陆源为主,包含一部分生物源.4个组分的荧光强度存在关联,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均表现为上游(S1~S7)荧光强度高于下游(S8~S20).而辉发河、松花江和蛟河这3条主要入湖河流携带的悬浮颗粒物(SPM)在入湖段大量沉积是导致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松花湖水体中富营养化状况(上游富营养化水平高于下游)与沉积物DOM的荧光强度分布状况相似,同时松花湖下游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与沉积物DOM荧光强度存在较强相关性.
- 程云轩赵可张越张渝婷焦立新
- 关键词:沉积物
- 洱海水体氮磷时空分布及其对ρ(Chla)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 mg/L,ρ(TP)为0.018~0.042 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 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 焦立新赵海超王圣瑞杨苏文
- 关键词:洱海氮磷氮磷比叶绿素A
- 洱海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氮来源特征被引量:25
- 2013年
- 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探讨了其与流域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的离散程度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变化范围分别为-25.1‰~-16.9‰、-30.0‰~-10.7‰、-20.9‰~-11.0‰和-28.6‰~-14.4‰;δ15N的离散程度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变化范围分别为-0.5‰~8.8‰、5.4‰~10.6‰、3.4‰~7.9‰和6.2‰~8.7‰.②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来源,春季以陆源C3植物和自生有机质为主,并且C3植物来源的有机质贡献呈逐渐增大趋势;夏季主要来源于陆源C3植物;秋季仍以陆源C3植物和水生植物的混合来源为主,但水生植物来源有机质比例有所上升;冬季则以陆源C3、C4植物和水生植物来源有机质混合来源为主.③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氮,春季主要来源于土壤流失和水生植物残体,并且土壤流失氮比例逐渐升高;夏季主要来源于土壤流失;秋季来源于土壤流失、化学肥料和水生植物死亡的共同作用;冬季来源于化学肥料、土壤流失和水生植物,并且化学肥料带来的氮比例有所上升.
- 倪兆奎王圣瑞赵海超焦立新金相灿
-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